植根沃土结硕果 凝心聚力谱新篇
——西南医科大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作为四川省属高等院校,西南医科大学植根于泸州这片沃土,秉承“厚德精业 仁爱济世”的校训,发扬“自强不息 守正出新”的精神,坚持“厚德精业 兼容开放”的办学理念,坚持以质量立校、科技兴校、人才强校、特色名校、文化铸校,始终把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为重要使命和义不容辞的责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躬耕西南筑社会栋梁 一片赤诚育桃李万千
“教育兴邦,人才强国”,西南医科大学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躬耕西南,为满足区域4000多万人民群众对医疗卫生服务的需要,学校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充分发挥专业特色优势和教育资源优势,为社会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强烈责任感、良好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扎实专业基础知识、较强专业实践能力和一定创新意识、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以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近年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构建了科学合理的理论与实践育人体系。人才培养质量得到广泛认可,学校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选取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案例研究对象。学生技能大赛和执业资格考试成绩优异。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中,连续六年获西南西北分区赛一等奖;今年荣获第九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大学生临床技能赛西南西北分区特等奖。毕业生执业医师资格考试通过率连续9年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我校不少毕业生成长为各级医疗卫生战线的业务骨干和相关领域杰出人才,如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赫荣乔博士(77级),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白内障中心主任朱思泉博士(81级),广东医学院病生教研室教授何志巍博士(84级)等。
西南医大临床学子荣获第九届全国高等医学院校
大学生临床技能竞赛西南西北分区赛特等奖
省市校合作共建共享 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
科技是国家发展的第一生产力,创新是民族崛起的灵魂。西南医科大学在实现自身跨越式发展的同时,积极探索校地协同创新发展的道路。通过校地共建共享,产学研协同发展,把我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等方面的优势,积极转化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财富,以科技促发展,为建设区域中心城市贡献力量。
搭建合作平台,实现共建共赢共享
2014年3月,学校与泸州市人民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大学科技园。2015年5月,学校注资600万元成立了西南医科大学(泸州)科技园发展有限公司。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共赢”的原则,大学科技园积极对接社会资源,推荐成熟企业入驻,先后入孵企业192家;并与中国(四川)自由贸易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管理委员会口岸贸易工作局签订战略合作备忘录;与泸州市工业投资集团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维思达医疗器械有限公司、西南交通大学、常州新贸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等合作成立泸州市科技创新战略联盟;与赋智未来公司、泸州工投集团、高新区医投公司共同组建赋智赛尔生物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建设了泸州干细胞产业基地。
我校大学科技园现已成为了医药产业、健康产业、医药文化产业培育孵化基地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培训的重要基地,被评为了四川省技术转移示范机构、泸州市科技服务型企业,为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展企业孵化,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深化校地合作,促进科研成果转化
近年来,学校先后与自贡市、宜宾县、泸县、合江县等地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共同就中医药道地药材开发、保健品食品深加工、医疗器械研发转化、医药卫生人才培养等项目开展广泛的科技合作,助推地方经济发展。先后与企业和地方政府共建了模式动物产业技术研究院、四川生物医药产业技术研究院、川南生物医药产业与技术研究院,西南医科大学—泸州产业技术研究院。与泸州国家高新区、中国自贸区(四川泸州)紧密合作,已吸引上市制药企业投资40多亿元开发猕猴实验动物模型、建设生物制药生产制造基地,有10多项新药专利正在转化研发。目前,已吸引医疗器械公司落地建厂2个,建成四川省骨科置入器械研发及应用技术工程实验室,已转让医疗器械专利成果11项,实现经济效益1000余万元。
承接地方需求,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发展
学校主动对接社会发展需求,大力推进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的培养。近五年来,学校培养了近800名计生技术骨干医生;主动承接基层医疗人员能力提升培训项目,为1580余名乡村医生开展12期医技培训;为广安市培训54名基层卫生干部。此外,学校立足中医中药领域的专业特色和优势,特别注重加强对泸州本地药企和药农道地中药材种植的指导和帮助,积极帮助地方中医药保健品的开发、推广,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与泸州国家高新区医药产业园区签订
共建科技成果孵化基地协议
甘当人民白衣卫士 增进群众健康福祉
我校有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3所,编制床位6700张,年门诊人次近300万,住院人次20余万。近年来,三所附属医院全面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大力开展新技术,积极加强医联体建设,为川滇黔渝结合部近4000万人民健康服务。
大力开展新技术,为群众健康保驾护航
我校附属医院核准新技术385项,完善临床路径182个;附属中医院开展新技术429项,附属口腔医院开展适宜新技术51项。积极加强医联体建设,缓解群众看病难问题。积极落实公立医院药品“零加成”、分级诊疗等医改政策,全面优化门诊就诊程序,开展微信、自助银医卡等多种方式的预约诊疗,开展便民惠民服务,让群众方便看病,看得起病。
开展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群众健康意识
我校附属中医院成立了健康教育学校,面向医院、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农村等进行免费讲座、发放科普知识宣传手册,开展治未病工作,提升市民的健康素养。专家做客养生专栏,录制二十四节气养生电视专题片等,为广大百姓宣传节气养生保健知识。
积极对口支援,社会公益彰显大爱
我校附属医院成立了志愿者服务团,定期开展送医送药、学术交流、讲座活动和大型义诊活动;派援藏医疗队前往稻城、石渠县、白玉县,为藏区提供医疗技术支持,开展诊疗工作;组织专家赴合江开展“服务百姓健康行动”活动周系列大型义诊活动。此外,还不定期组织专家到纳溪区龙车镇、叙永县城杨武坊广场、叙永县江门镇、古蔺县东新乡、叙永县水尾镇、纳溪区大渡口镇等地开展义诊服务和提供健康咨询服务。
合江义诊
英勇担当社会责任 大力协助扶贫攻坚
精准扶贫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保障。2016年11月以来,西南医科大学积极响应中央、省委关于推进精准扶贫工作的号召,按照全省脱贫攻坚工作的统一部署安排,对合江、叙永、古蔺等15个对口帮扶县,全方位多举措的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我校赴合江县回洞桥村检查指导扶贫工作
按照“人才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产业帮扶、就业帮扶”五条帮扶链,学校整合多方资源,发挥优势,努力提高当地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一是人才帮扶,根据各对口帮扶地区的实际需要,精心遴选了10名优秀年轻干部、医疗业务骨干进驻扶贫村。二是教育帮扶,对叙永县旺龙村20户、30多名学生提出了“一对一”捐资助学计划,结成帮扶对子26个,每年助学资金达10余万元。三是医疗惠民,充分发挥医学专业特色优势,大力实施新技术、新业务培训和支持。目前,学校已举办医疗技术指导培训班13期,培训各类人员917人次,开展了医疗义诊6次、健康体检2次,服务村民1000余人次,捐赠现金、医疗设备等110余万元。四是产业优化,充分发挥高校科研及智力优势,大力推广中草药种植、土鸡养殖、水果种植等产业,精准推动特色农业产业发展。五是以就业促脱贫,建立“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建设农副产品合作社,开办了回洞桥村制衣厂,投资合作社,成立粉条加工厂,为贫困户提供就业岗位。
经过不断努力,学校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合江县回洞桥村、叙永县旺龙村已顺利摘帽脱贫;学校驻特补乃吾村陈永华获评2017年四川省优秀驻村书记,合江县榕山镇回洞桥村党支部第一书记雷学举获评“泸州市优秀第一书记”“四川省优秀第一书记”等荣誉称号。学校今年被聘为四川省脱贫攻坚第三方评估单位,顺利完成了第三方评估和成效考核任务;并获评2017年泸州市“脱贫攻坚先进单位”。
欢乐藏区行
不忘初心勇担使命 砥砺前行谋划新篇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服务地方发展既是时代赋予高校的光荣使命;又是高校创新办学模式,改善办学条件和办学环境的有效途径。西南医科大学作为地方高校,始终坚持特色发展、差异发展、创新发展,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做到了发展始终与地方经济社会紧密结合。在未来发展中,西南医科大学将继续围绕建设特色鲜明的区域高水平医科大学的目标,不忘初心,主动作为,聚焦社会需求,加强内涵建设,发挥优势作用,力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新贡献。
来源:新闻社·新媒体运营中心
图文:校长办公室
编辑:曹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