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要求,我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课程育人”建设,充分挖掘和运用各门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努力构建“课程育人”体系,切实推进“三全育人”格局形成。
课程思政
★
★
到底什么是课程思政?
小理
为什么要建设课程思政?
萱萱
应该怎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七七
小 编
别着急!让我们来听听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教授黄晓利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和理解吧!
一、什么是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溯源
“课程思政”于2014年由上海市教委率先提出。当时出台了《上海高校课程思政教育教学体系建设专项计划》,要求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教学和研究的全过程,深入发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资源,从战略高度构建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素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三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2016年“课程思政”写入中央文件,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2017年5月,“课程思政”教育理念被纳入中央《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从地方实践探索转化为国家战略部署。
2017年12月,教育部印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在全国部署推广课程思政。
2018年,教育部又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在全国高校落实课程思政,推进协同育人。
课程思政的概念
所谓“课程思政”,就是立足课程作为学科专业发展的基础地位,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学科渗透方式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简言概之,思政寓课程,课程融思政。
这意味着中国高校的课堂思政教育将从原来的单兵作战、独立经营升级为抱团取暖、连片开发。在课堂上开展思政教育将不单单是思政课教师的职责,而是每一位高校专业课教师的本职所在。
二、为什么要建设课程思政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目前高校较为普遍存在着把价值观教育同知识教育相剥离的错误倾向,存在着教育工作中的教书与育人的割裂现象。正因如此,新时代的高校教育教学改革我们才有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这一全新的理念既提升了高校“立德树人”的动力,又破解了思政教育“孤岛”困境。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教育的本质:立德树人
教育的本质意蕴是立德树人,高校立身之本也在于立德树人。
教师职业之所以崇高不完全在于传授知识,更在于陶冶学生的心性,帮助他们完善品格以成为社会发展需要的人。
作为教育的承载体,每一门课程都传授知识或技术,每一门课程都包含做人的道理,每一个教师都肩负着育人的责任。
教育在其本质上也是一种价值观的传递。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2.高校的性质:党的领导
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2016.12.7-8
我们在教育中坚持“三个必须”: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3.教育的职责:教书育人
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育人,不仅要当“经师”,更要当“人师”, “教书”的目的是为了“育人”,“育人”要依靠“教书”来实现。
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切实遵循教书育人规律,还要坚守诲人不倦的初心,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真正形成“纵向全链接、横向全覆盖、全员一条心、全校一盘棋”的育人格局。
在这个格局中,思政课是当然的主渠道,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
三、怎样开展课程思政建设
学 校
掌握好”三个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1.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科学统筹,实现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统一
课程思政致力于构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有机结合的大思政教育体系,是一项系统工程,其稳步推进离不开学校的顶层设计,统筹规划。
学校在为课程思政提供一定的物质和制度保障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领导、管理、践行既监督评价体系,特别是监督评价体系。
但是设计是理想层面,在推进建设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理想与现实的差异,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摸着石头过河是问题思维,顶层设计是目标思维,两者虽思维方式不同,但最终目的都是取得实践的成果。在实践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困惑。但我们不怕摸错,不惧反思,只要及时调整到位,以顶层设计为目标指引,一定会在课程思政的实践过程,实现建设目标。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2.深度挖掘课程的思政教育要素,实现教学过程知识传递与价值引领的统一
学校在课程建设中应注重有意识地将“价值引领”功能的增强和发挥作为一个首要因素;在教学过程管理和质量评价中将“价值引领”作为一个很重要的监测点指标。
具体而言,在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等重要教学文件的审定中要考量“知识传授、能力提升和价值引领”同步提升的实现度;在精品课程、重点课程的遴选立项、评比和验收中应设置“价值引领”或者“德育功能”指标;在课程评价标准(学生评教、督导评课、同行听课)的制定中应设置“德育效果”的观测点;在教学竞赛评分标准中应加入课程思政的评分点等。
结合我校专业特色与学科特点,可重点突出对专业课教师“政治信仰”与“文化自信”的培育,可大致梳理以下三方面的“思政要素”。
(1)马克思主义信仰:增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意识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医学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临床应用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认同
毛泽东诗词与中国智慧
邓小平语录与中国道路
习近平用典与中国精神
(3)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增强文化强国的自信力
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识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节
3.着力提升教师的协同育人能力,实现教学对象专业成才与精神成人的统一
(1)课程思政的建设要靠教师去落实,首先考验的教师的德育意识和德育能力。
(2)一支具有自觉“德育意识”和较强“德育能力”的教师队伍,是确保所有课程“同向同行、协同育人”的人才资源保障。
(3)要提升协同育人能力,应注重增强“融入技巧”:即备教材、备学生、备生活的方法技巧。
关于建设课程思政的倡议
在学校开展的课程思政建设中,每一位西南医大人贡献一点点小智慧,就是学校课程思政建设中的大智慧;每一位西南医大人迈出的一小步,就是学校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步。
来源:党委宣传部
文稿:黄晓利
编辑:文晓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