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我校屡获佳绩 喜报频传
川农学子纷纷为川农点赞
01
我国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排名发布:我校位列第72
近日,我国大陆地区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评价研究报告发布会在北京举行,发布会就如何科学、有效的评价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展开热烈探讨,并发布了国内首份大学科学与技术贡献排名,评价出了高校科学与技术贡献200强。其中,我校位列全国高校第72名,在全国农林类高校中排名第6,在四川省内高校中排名第4。
发布会由中关村兰德科教评价研究院主办,除了各位专家学者外,国内各大知名媒体包括新华网、科技日报等均全程参与了这场发布会。此次排名共有顶级成果、成果转化、高水平成果、领军人才、青年英才、高层次人才六个核心指标,这些指标可以划定为两个方面,即科研成果和人才培养。这两个方面也正是目前我国各个大学的主要任务,与目前正全力推进的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核心价值观相吻合。
排名参考的数据全部源于科技部网站、教育部网站、政府网、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网站、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官网、科学网等官方权威性数据,并结合了当前双一流发展方向,以及科学与技术贡献对高校以及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综合性权衡。
此次上榜既是我校通过“双支计划”等一系列激励政策,推动科研实力大幅增强,科研成果不断涌现的有力证明,也是我校勇于进行教学改革,持续狠抓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水平不断提升的充分体现。
02
我校15个学科入选2019软科中国最好学科
10月30日,软科正式发布2019中国最好学科排名。我校上榜学科数量共15个,与全国其他9所高校并列第105位。与福建农林大学并列全国农林类高校第6位。四川省内排名第4位。
我校共15个学科入选,涉及工学、理学、农学和管理学门类,其中农学门类的9个一级学科均入选且进入前6-32%。这15个学科分别是:畜牧学、风景园林学、作物学、生物学、林学、兽医学、农业资源与环境、植物保护、园艺学、水产、草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农林经济管理、农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
作为全球领先的专注高校绩效评价与提升的专业化研究与咨询服务机构,软科此次公布的中国最好学科排行榜指标体系是由尖端人才、科研项目、成果获奖、人才培养和学术论文5大类别下的30余项细分指标组成。数据全部来自教育部、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际和国内文献数据库等权威第三方数据源,代表了学科点对本学科稀缺资源的占有情况。
本次排名榜单共包括96个一级学科,比去年新增三个学科,分别为系统科学、兵器科学与技术、风景园林学。各个学科所排名的对象是在该一级学科设有学术型研究生学位授权点的所有高校,发布的是在该学科排名前50%的高校。
03
我校2019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再创新高
日前,经济学院宋坤副教授和申云博士主持的项目获得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立项,这是我校首次获得此类项目资助。截至目前,我校2019年度共获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9项,其中年度项目7项、后期资助项目2项,立项数较去年增加80%,再创历史新高,在全国农林高校中与福建农林大学和浙江农林大学并列排名第3。此外,商学院王冲教授和经济学院彭艳玲博士获得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校人文社科类教师本年度共获得11项国家科学基金资助,较去年增加37.50%。
总体来看,今年学校获资助情况呈现如下两个特点:一是高级职称专家持续发挥“头雁”作用。曾分别主持承担过2项和1项国家社科基金资助的庄天慧教授和郭凌教授,以及主持获得过国家自科基金资助的王芳教授,再获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资助。二是青年教师逐渐成为中流砥柱。本年度立项的11项国家科学基金中,获资助的“80后”教师有9位,占获资助教师总数的81.82%;获资助的“85后”教师有6位,占获资助教师总数的54.55%。
04
全川仅2所 我校获评“挑战杯”优秀组织单位
近日,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中国社科院、全国学联和北京市政府主办,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承办的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终审决赛落下帷幕。经过激烈角逐,我校两支参赛团队获二等奖,学校获评优秀组织高校,全川仅四川大学和我校获得。比赛期间,校党委副书记张强到场慰问参赛选手。
在全国2200余所高校200多万名大学生申报的10万余件中,经过校赛、省赛、国赛入围赛的层层选拔,最终218所高校的447件作品入围终审决赛,四川仅10件作品入围,我校入围2件作品。经过封闭展示和公开答辩的激烈争夺,由经济学院蒋远胜教授指导,王童等同学完成的《四川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效果及提升路径研究--以“两权”抵押和成都市农金改实验区为例》和张强教授指导,张崇梅等同学完成的《抢救与呼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夏布影像记录及现状调研》获哲学社会科学类二等奖。
《四川省农村金融改革试点效果及提升路径研究--以“两权”抵押和成都市农金改实验区为例》项目主要是对农户参与农房抵押贷款意愿和多维满意度等方面进行研究,研究报告已提交中国人民银行成都分行和四川省金融学会等官方机构采用。截至目前团队成员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核心期刊7篇,获3个学术论坛优秀论文奖。
《抢救与呼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国夏布影像记录及现状调研》项目以保护夏布传统手工技艺和研究夏布产业振兴为宗旨,现已形成涵盖影像记录、传承推广、产业振兴的若干成果和建议,并探索出一套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模式,研究工作获四川省非遗保护中心的肯定。
据悉,校团委自2018年6月启动第十六届“挑战杯”校内预选赛以来,经过全校上下广泛宣传动员,立项并完成项目315件,参与学生2000余人。校团委遴选出重点项目开展了为期1年的创新训练营,校内外专家从项目诊断、参赛技巧、材料优化、评审重点等方面给予团队系统培训和指导。全校共有20个项目入围省赛,3个项目入围国赛。
05
荣廷昭院士团队对玉米近缘属的薏苡基因组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11月25日,国际著名学术杂志Molecular Plant(IF=10.81)在线发表了薏苡全基因组草图及其种壳驯化的论文,该杂志在植物科学领域研究类期刊中仅次于Nature Plants,排名第二。本研究由我校荣廷昭院士团队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黄璐琦院士团队、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四川大学和聊城大学共同完成。该研究建立了薏苡基因组信息平台,为禾本科植物的进化和分类补充了新证据,更为作物关键驯化性状的研究提供了新思路,必将加速传统中药的现代化应用和食、药、饲专用薏苡新品种选育。
薏苡俗称药玉米、薏仁米、草珠子等,是玉米的近缘属,在上古农业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其形成的薏苡文化远早于稻、粟文化,对夏、夷乃至更早的中华文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薏仁米为一种药食同源的传统小杂粮,其茎叶也是优异的饲草,由我校选育的两个饲用薏苡品种“大黑山”和“丰牧88”已在我国西南地区较大面积推广,并受到了广泛关注。
近年,随着人们对薏苡健康价值的重新认可,需求激增,而国内品种退化严重。野生薏苡是改良栽培薏苡的优良基因库,但其种子包裹于又厚又硬的石壳之中,休眠性强,无法规模种植和机械去壳,这与栽培薏苡的薄脆纸壳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石壳是野生薏苡利用的瓶颈,其向纸壳的转变亦是薏苡驯化的最关键一步。然而受基因组信息匮乏和遗传图谱质量低等因素的制约,种壳驯化等关键性状的遗传学研究难以深入,品种改良缓慢。
图为测序的“大黑山”薏苡
本研究绘制了“大黑山”薏苡的全基因组草图,从基因组水平上证明薏苡和高粱的亲缘关系比玉米更近。同时,研究人员通过巧妙地测定种壳破碎所能承受的最大压力(SHPR),对该性状进行了精细定位,证实纸壳由Ccph1和Ccph2两个基因协同调控。进一步研究表明,Ccph1控制种壳厚度,种壳变薄是由厚壁细胞减小和维管束减少所致;Ccph2控制种壳颜色,白色种壳积累了更多的矿质元素,使得种壳变脆。据悉,该研究工作量巨大,近17万个PCR用于遗传图谱构建,1.5万个单株用于精细定位,目前这两个基因已克隆到,并正在验证功能。
图为构建遗传图谱用过的部分PCR板
我校周树峰副研究员和黄璐琦院士为论文共同通讯作者,荣廷昭院士2017级博士生郭超、中国中医科学院王雅南博士、中国农科院烟草所杨爱国研究员和玉米研究所客座人员贺俊博士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玉米所和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筹)为共同署名单位。该项研究得到了中央本级重大增减支项目、973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的支持。
图为大黑山(DHS)的石壳和小白壳(XBK)的纸壳
06
陈学伟在京出席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
11月2日,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隆重举行。我校西南作物基因资源发掘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陈学伟教授,与来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的生命科学、数学物理学等9大领域的49位获奖青年科学家接受颁奖。
陈学伟教授带领团队在国际上率先揭示了作物广谱持久抗病四种新型机制,发现了水稻高抗与高产共存的现象,并揭示了相关作用机理,打破了高抗与高产不能兼得的传统观念,成果先后在Cell、Science、PNAS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他在全国上千名有效候选人中脱颖而出,获得首届“科学探索奖”殊荣,成为农业及植物领域唯一获奖者。
在颁奖典礼上,陈学伟教授的获奖理由为:肯定他在水稻广谱抗病机理及抗病与产量间协同调控机制等方面取得的成绩,鼓励他在水稻抗病与高产优质协同调控理论研究与应用方面的探索。
2018年,腾讯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腾讯基金会宣布将投入10亿元的启动资金资助设立“科学探索奖”。“科学探索奖”由腾讯董事会主席兼首席执行官、腾讯基金会发起人马化腾与北京大学教授饶毅,携手杨振宁、毛淑德、何华武、邬贺铨、李培根、陈十一、张益唐、施一公、高文、谢克昌、程泰宁、谢晓亮、潘建伟等科学家共同发起,面向在中国(不含港澳台地区)全职从事数学物理学、生命科学、天文和地球科学、化学新材料、信息电子、能源环保、先进制造、交通建筑、前沿交叉9个领域研究,支持在中国大陆全职工作的45岁及以下中青年科学家,每年评选50名获奖者。每位获奖者将获得300万人民币,分5年发放,每年60万人民币。
07
我校2名科技特派员获全国通报表扬 四川仅4人
10月21日,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总结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对全国92名科技特派员进行了通报表扬。四川省共有4人获此殊荣,其中我校占据两席,分别是吕秀兰教授和田孟良教授。吕秀兰教授作为四川省获通报表扬代表赴北京参加了会议。
会上,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刘鹤传达了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周年作出的重要指示。习近平指出,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行20年来,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队伍不断壮大,成为党的“三农”政策的宣传队、农业科技的传播者、科技创新创业的领头羊、乡村脱贫致富的带头人,使广大农民有了更多获得感、幸福感。习近平强调,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要坚持把科技特派员制度作为科技创新人才服务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进一步抓实抓好。广大科技特派员要秉持初心,在科技助力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中不断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吕秀兰教授担任科技特派员11年,针对四川生态立体条件多样,在调查区位优势的基础上,帮助做好李子、葡萄、甜樱桃产业生态区划。在精准扶贫区汶川、茂县、汉源、广安前锋、大凉山等地和经济发达区彭山、双流、龙泉等地建立示范基地30余个,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600余万亩,每年产值约130亿元,带动4000-5000人脱贫增收致富。
田孟良教授担任科技特派员8年,走遍了四川省183个县中的181个,足迹遍布贫困“四大片区”和四川省深度贫困区。他力求充分发挥自己在中药材育种与栽培领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服务于中药材种植基地建设,从产业规划、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各个环节深度参与精准扶贫。在雅安市宝兴县、秦巴山区、凉山州和阿坝州,他大力推动中药材产业发展,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带动农户脱贫,被《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媒体报道。
百年川农蕴育出其独特的韵味
枣子希望这些荣誉
能够激励一代又一代青年人
向往科学 探索未知
以推动人类社会不断进步
资料来源 | 高校科技进展
文字 | 龙泓宇 科技管理处 温影 梁丁木 玉米研究所 戢俊臣 张喆
图片 | 宣传统战部 中关村兰德科教评价研究院
编辑 | 杨雨婷 周雪 王乙涵 秦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