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关注
西南交大招生
2018年5月12日,由西南交通大学主办,招生就业处、西南交大附中、利兹学院承办,《百科知识.新高考》杂志协办的“新高考下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知名中学校长论坛在西南交通大学九里校区国际会议厅举办。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与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英国利兹大学工学部副部长Dariusz Wanatowski、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北京八一学校副校长朱凯、杭州学军中学书记陈伟浓、成都七中副校长毛道生相聚全国知名中学校长论坛,论道新高考下的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
校党委副书记桂富强、四川省教育考试院院长刘敏,以及全国60余所中学校领导出席论坛。校党委常委沈火明主持论坛。
开幕式上,校党委桂富强副书记指出,西南交大是交通矿冶、土木工程高等教育发祥地,122年历史沉淀了丰厚底蕴。抗战时期,学校自唐山中途迁至贵州省平越县(现福泉市),分别于1937年、1940年建立平越县立初级中学、创办国立交通大学唐山工程学院兼办平越中山中学高中班,致力为国家培养人才。此次全国知名中学校长论坛,借“5·12汶川地震”十周年纪念凤凰涅槃之意,旨在凝聚各方力量,共商中国教育事业新发展。
四川省教育考试院刘敏院长提出,高考是人民群众的关心事、操心事;高考是国家基本教育制度,既是国计也是民生,影响当下更关乎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李克强总理多次对深化高考改革做出重要批示。新的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发生变化,人民群众对教育寄予新期待。2018年,四川省将确定实施“新高考”课程改革。刘敏表示,在改革推进的关键时期,西南交大发起本次论坛,推动人才培养与选拔机制的完善,希望以此为新起点,与会者合作创新、各显智慧、共赢高考改革美好未来。
论坛协办单位《百科知识·新高考》杂志编委林方介绍了杂志精心策划、推出的西南交通大学122周年校庆专刊。她表示,专刊意在让更多学生认识、了解、选择西南交大。
在与会嘉宾的共同见证下,桂富强与贵州福泉中学校长罗绍良为西南交通大学附属福泉中学揭牌。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大学与中学的有效衔接培养
秦春华表示,在当前教育背景下,中学、大学已然成为一定意义上的命运共同体,如何使中学、大学人才培养有机结合、无缝衔接,保证施教连续性,是当前中学、大学共同探究的问题。他指出,大学是新高考的总枢纽,大学是招生录取的主体。一个只有单一评价系统的教育不可能让人民满意,让学生健康成人成材、发展综合素质、提升核心素养,是高考改革出发点。做好新高考改革,必须要了解大学正在发生什么。秦春华认为,目前中国不同层次的大学探索不同的道路。一般性的大学追求特色,适应市场需求;顶尖大学则致力于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面对这样的分化情况,中学应主动适应大学变革。在新高考体制下,中学单独追求考试分数的道路没有希望;更应针对不同大学的需求提供不同特点的学生。秦春华提出两点中学与顶尖大学衔接的路径:一是开设学术性选修课程;二是提供升学规划指导。他介绍了由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支持建设的中国大学先修课程(Advanced Pre-University Course, AC)。该学术性选修课程致力于改变中学教育紧紧围绕考试进行教学的现状;为学生提供真正满足他们需求的好教育;让学生在感兴趣的领域开心地学;帮助中学完善自身的选修课程;实现为大学输送未来的领导者,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者的目标。
英国利兹大学工学部副部长
Dariusz Wanatowski
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收益与挑战
Dariusz Wanatowski结合求学、工作经历分享了对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的思考。在他看来,由于中学、大学教育模式不同,中国工程教育国际化主要面临课堂活跃参与度、小组学习建设两大难题。Dariusz Wanatowski表示,作为工程师,需要自信;精准提出问题;具有批判性思维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并不能一味被动地从教师处获取知识和单一地注重成绩。工程教育国际化在中国动力十足,他希望,教育工作者更加重视中学教育中的团队协作能力培养,加强师生互动,提升批判思维,帮助中学生更快融入大学教育。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罗清红
深耕课堂,让数据导航
罗清红认为,课堂是人才培养主阵地,教育的本质是育心,育心的关键在育脑。对于育心,灵魂是教育的研究对象;对于育脑,创新是教育的核心追求。只有爱,才会让灵魂在场;只有行,才能让创新具象。目前教育迈向大数据时代,罗清红提出“大”(大数据)、“小”(小设备)、“1”(一对一)、“0”(零门槛)的概念。教育信息化推动教育现代化发展,教育信息化又来自由课堂内外数据组成的教育全数据。课堂为每一个学生服务。但由于没有信息化的普及,教师课堂上不能与每位学生进行互动,常常导致课堂成为老师与“学优生”的双人舞,而“学困生”成为舞池外的看客,形成“差生”边缘化的状态。而没有信息收集的状态,教师难以掌握学生学习情况,接收不到学生的信息反馈,缺乏回应的课堂往往发展成癌症式课堂。罗清红强调,让数据流动,构建优质均衡空中课堂,实现课堂强反馈,把课堂线性结构变为非线性。在课堂,“锚定”知识点,“学优生”独自游弋、结伴深潜,“学困生”在教师、同伴指导下浮潜,打破课堂话语霸权,让人人都有获得感。
北京八一学校副校长朱凯
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指导
朱凯从理论研究与战略层面、实践层面、问题与反思、未来展望等四方面进行了探寻交流。他指出,基于核心素养的学生发展指导的目标在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培养符合未来科技、经济、社会和时代的发展人才;模式包括综合型学生发展指导模式、以生涯引领为特色、三级指导模式。随后,朱凯以八一学校的实践为例,重点介绍了“实践层面”和“问题与反思”方面。在实践层面,八一中学从组织结构及制度建设、课程体系建设、资源建设和场馆及智能系统建设四个方面对学校内部进行改革。他表示,为了适应未来新高考模式和体制,八一中学教学将基于学生发展指导和教师发展指导两个体系来进行。除此之外,八一中学积极拓展海内外名校专业体验和实践基地、拓展学生职业体验和实践基地。最后,谈到八一中学实践的问题与反思,朱凯表示,不能完全以测评为依据,要让学生走入实践。
杭州学军中学书记陈伟浓
新高考下选课走班模式探讨
陈伟浓首先分享了个人经历并汇报了他接触到的浙江省新高考改革走过的历程。他为浙江省新高考改革方案的核心内容提炼了六个方面:科目选考、一科两考、等级赋分、平行专业、三位一体、过程评价。随后,他分析了选考赋分表,并指出,在赋分表中隐含了深刻的变化:区分度明显降低,导致区分度降低的原因是,赋分值跟原有的考试机制卷面分的分布情况是一样的,而区分度降低带给学生的压力是语数外权重增加。他简单介绍了常见的几种走班模式和引导性选课原则。接着,谈到更加人本的科学导向自主选择原则,陈伟浓倡导,学生在完成自主选课时应当选择自己最强势的学科、最喜欢的学科、符合以后专业录取所需的学科、与高考招生目的相关的学科和与就业方向相匹配的学科。最后,他表示,适合学生的就是最好的,对学生是,对学校管理也是。
成都七中副校长毛道生
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七中探索
毛道生首先从国家和学校的层面讲述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价值考量,他表示,国家从创新驱动、科技兴国、大国工匠方面做出了要求,需要我们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于学校,不管是中学还是大学,我们都具有回应此的使命。随后,他简短叙述了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方向引领,他认为,不能狭隘的将拔尖创新人才丰富的内涵缩小到奥赛尖子。而学科奥赛本身就是拔尖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重要路径,对于激发和培养学生创新创造和科学探究的志趣有非常大的价值,所以要正确看待“禁奥”呼声并让其回归本质。接着,毛道生从文化熏陶、内生成长、名师引领、课程支持、资源保障五方面介绍了成都市七中拔尖人才早期培养的实践探索。成都七中邀请了大量校外的名师、专家、学者来校讲学,通过不同的班级运行、设置多样的课程结构和课程形态来实现分层的个性化的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
西南交通大学副校长冯晓云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探索与实践
在中学校长发言后,冯晓云围绕“以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为中心的探索与实践”的话题发表了演讲。在简单介绍西南交通大学的奖项和就业率之后,冯晓云重点阐述了西南交大本科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西南交通大学的定位目标是建造“交通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一流大学”,办学理念是以学生成长和发展为中心,冯晓云表示,我们所有的工作都致力于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为了达成“五有”交大人的培养目标,在建设双一流大学的过程中,大学的使命不断变化,冯晓云认为,变化着的五大任务其实是一样的,这一切任务的根本就是培养人,尤其是本科生。她表示,我校制定了“四维一体”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即1个体系、4个融合、4个支撑、4项保障,和为了达到人才培养目标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1个体系”即四维的价值塑造人及养成能力培养;“4个融合”即“五课堂”协同推进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推动教育与科学研究的深度融合、加强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深度融合以及强力推进信息化技术与传统教学的深度融合;“4个支撑”即:一支撑是建设德艺双馨、热爱教学的一流师资队伍,二三支撑是优化专业学科调整,建设一流专业和学科,对此,她表示,特别是要适应于新高考下学生根据专业报考学校的改革,四支撑是社会广泛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的支撑;“4项保障”则是管理体制、运行机制、政策对本科教学的保障,资源、经费、办学条件对本科教学的保障,学校文化、环境等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保障和数字化信息平台对高等工程教育的保障。冯晓云强调,教授必须上讲台为本科生上课,这可以深切体会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哪些新的变化,老师在教学过程中有哪些问题,应如何用先进的教育理念开展自己的教学。她表示在文化方面,学校组织经典阅读等高端文化活动,并突出美育、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中心地位,构建了四全育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全天候育人)的促进学生成长发展的学生的工作体系。冯晓云指出,我们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总目标在于将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教师内心深处对教书育人的热爱,最大限度的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兴趣及自我成长成才的渴望。我校构建以“学”为中心的质量保障体系,制定了五项校级评估环节,尤其注重课程评估。冯晓云强调,高质量的课程是一流本科教育的根本保障,要向课程要质量,所以我们构建了以“学”为中心的课程质量持续提升机制(一框架,两体系,三支撑)。为了分解“五有”交大人的目标,冯晓云表示,我们形成了西南交通大学特有的五维度课程教学目标:学科专属知识与技能、高级思维能力、人文价值观、工作与事业准备、个人发展。
冯晓云表示,新时代,中国高等教育的“教”与“学”将发生根本变革。教学改革的出发点应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创造性地利用信息技术,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经验,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同时她认为,要静下心来,“简单、专注”并满怀激情地投入到人才培养各项工作中。激发老师热爱教学的原动力,帮助教师不断追求教学卓越,激发学生对自己成长成才的渴望,以优质的人才培养质量服务国家战略、支撑学校“双一流”建设。
下午,与会中学校长参观了犀浦校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作者:唐衡璇 宋京津
摄影:鞠红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