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由来
屈原说
端午节是中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有很多,民间最广为流传的是为了纪念爱国大诗人屈原。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无比哀痛,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投入江中,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效仿,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就是粽子的雏形。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还记得有篇课文《端午的鸭蛋》,描写的就是端午节的美食之一--鸭蛋。
《端午的鸭蛋》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
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
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再次读到这篇课文,想必许多同学都能脑补到画面了。
不过除了吃粽子和鸭蛋,你知道还有哪些端午习俗吗?让大影君来给你介绍一下。
绑五色绳
五色绳也叫"长命缕",在端午节当天大人总会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上系上由青、红、白、黑、黄五种颜色搓成的彩色线绳,待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抛掷河中冲走,寓意让河水带走瘟疫、疾病,以求去邪祟、攘灾异,会带来一年的好运。
时过境迁,五色绳也从单纯的绳缕发展为长命锁、香包等许多漂亮饰物,精致的制作也使其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手工艺品。
洗草药水
草药水,即是古籍记载的沐兰汤,端午日洗草药水可治皮肤病、去邪气。
端午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传说端午当天,采得百草皆是药。
端午期间,我国不少地方有采草药、煮草药水沐浴的习俗,端午草药的药性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扒龙舟
扒龙舟历史悠久,是多人集体划桨竞赛。
龙舟竞渡分为请龙、祭龙神、游龙和收龙等几个版块。
龙舟竞渡前一般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先要请龙、祭神。在端午前要择吉日从水下起出,祭过神后,安上龙头、龙尾,再准备竞渡。
闽、台则往妈祖庙祭拜。在过去,人们祭祀龙神时气氛很严肃,多祈求福佑、风调雨顺、去邪祟、攘灾异、事事如意。
在湖北的屈原家乡秭归,也有划龙舟祭拜屈原的仪式流传。
挂菖蒲、陈艾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
在端午节,家家户户都清扫庭院,采来菖蒲、艾条插在门楣,或者悬挂在房间里。
人们还用菖蒲、艾叶等制成艾虎、花环来佩戴,不仅美丽芬芳,还可以驱瘴。
戴香包
四川蚊虫多,为了防止小孩子被蚊虫叮咬,大人们会给孩子们做香包。用彩色丝缎及丝线做成,内装艾叶、熏草香料、雄黄等,据说可辟邪,又香气逼人,故曰香包。
到端午节这一天,孩子们都将香包戴在衣襟上,还要互相比比看谁的香包做得更漂亮,可以说是孩子们在端午节最引以自豪的东西。
撒李子
民国时期,四川有一种外地罕见的习俗——撒李子。
说是撒李子大会,其实也就是青年男女借此机会出来撒欢的时机。
每到端午,正是桃李水果成熟的季节,李子不贵,又有一定的硬度,很适合作为互相偷袭的“暗器”。
捉鸭子
捉鸭子,是将头鸭抛入江中,引来各路船队竞相争抢,更有甚者直接跳下水中,游着去捉鸭子。
直到今天,三道堰还在延续这项传统,感兴趣的同学们可以前去一观。
送伞
在过去四川的农村里,一直流传着这样的习俗:女婿要在婚后的第一个端午节里备上九个粽子、九个盐蛋、两瓶酒,带着妻子回到老丈人家过节。
回家时女婿就会收到对方赠送的一把伞。因为伞的繁体“傘”是拥有“人”字最多的汉字,以此来祈求这一户人丁兴旺。
除了这些,四川还有许多我们不知道的小民俗,尽管许多传统已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存在于老一辈的记忆中。
但吃一口糯粽子,挂一把艾叶已经成了全国人民在端午这天必不可少的传统活动。
在你们家乡还有什么端午习俗呢?
欢迎在留言区和大影君讨论,
我们边吃粽子边等你们的到来。
记者|19影制一班杜逸康
编辑|19影制一班杜逸康
图片来源 | 网络
指导老师|白雨
责审 | 尹丹
终审|罗映光 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