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辅导员】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

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致辅导员】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

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

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大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 号,以下简称《职业能力标准》),根据辅导员的职责要求、职业特性、队伍实际和职业发展规律,对辅导员职业能力结构做出了层级划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明确了统一的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进一步细化和丰富了辅导员职业能力建设的内容体系,标志着辅导员专业化建设进入新阶段。辅导员科研能力与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紧密相连,提高辅导员科研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重要性

“能力”一词,《辞海》解释为“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能力是在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经过教育和培养,并在实践活动中吸取人民群众的智慧和经验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辅导员的科研能力指的是,辅导员在开展学生工作的实践过程中,深入分析大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特征,以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和关注的议题为主要研究内容,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方式开展研究,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工作之中而逐渐形成的一种能力。提高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和职业化进程的内在要求,也是新形势下推进辅导员工作创新性开展的现实要求。

其一,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当代大学生个性日趋突出,辅导员工作日趋复杂化。辅导员要破解学生工作中的难题,就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这些难题产生的原因、背景及规律,并能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其二,从事科学研究可以促进辅导员自身的专业化成长和职业认同感的提升。现实中,辅导员的工作比较繁琐,多是发布通知、学生考勤、写评语、组织活动等事务性活动,缺乏反思与研实践研究究,容易产生职业倦怠。而围绕工作,从学生工作中发现问题,开展研究再推进工作,不仅能够获得探究的乐趣,促进自身的成长,也改进了自身的工作,从而逐渐成长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某一领域的专家,极大地提升职业认同感。

其三,科研能力的提升为辅导员成长为专业教师提供了可能。

二、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分析

1.辅导员树立科研意识是实现自身科研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步

从辅导员工作的角度出发,科研意识表现为辅导员对学生工作环境的主动适应、积极影响和积极改造,能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分析、探索学生工作中碰到的问题,具体表现为科研信念与热情、科研知识与经验、科研眼光与智慧。科研意识是影响辅导员科研效果的重要因素,提高辅导员的科研意识是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关键。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辅导员的选聘、培养机制,构建辅导员参与科研的制度保障,增强辅导员的职业认同,使辅导员热爱学生工作,从而积极主动了解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学习、兴趣等特点,及时发现学生成长中出现的问题。辅导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努力通过掌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及研究方法,不断获取前沿的学术动态,在工作实践的基础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2.提高职业认同感、制定职业发展规划是辅导员科研能力提升的强大动力

当前,辅导员中存在“敬业”但不“专业”的现象,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低成为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瓶颈。辅导员配备不足、职业基础薄弱等问题的存在,制约了辅导员对职业认知、职业情感、职业期望、职业价值观、职业技能等方面的认同。高校要通过增加辅导员数量以形成合理的师生比,明确辅导员教师和管理者的双重身份,对辅导员的职业能力进行具体划分,对不同能力级别的辅导员制定详细、可操作的评价标准,以充分调动辅导员提升科研能力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对于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从个人的兴趣、性格、能力、价值观等维度,针对其所擅长的学生事务管理、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党团与班级建设、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危机事件应对等不同的工作方向,根据《职业能力标准》中对应的要求,从自我发展角度出发,制定生涯发展校本计划,有针对性、有计划性地采取相对应的鼓励措施,按步骤、分阶段、按程度形成辅导员专业化发展梯队,逐步形成适应辅导员有序、有效的良性发展模式。

针对《职业能力标准》的要求,对初级辅导员,制定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程学习计划,帮助他们掌握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组织开展各类学术研讨活动,鼓励辅导员积极参与,初步掌握科学的研究方法,学会发现问题和归纳问题;对中级辅导员,开拓科研项目,增设辅导员工作创新项目、理论研究项目和实践研究项目等,鼓励辅导员申报课题、发表论文,从项目研究过程中发掘带头人,培养能独立领导、管理团队的人才,并制定培养计划,形成研究梯队;对高级辅导员,结合其专业兴趣和特长,形成机制引导其关注国内外学生工作的前沿和动态,科学利用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方法,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运用,创造条件给予这一类辅导员科研资源,提供经费支持,鼓励其参加各类国际会议、学术交流,开拓国际化学生工作研究视野,同时带领中级辅导员组建科研团队。

3.搭建辅导员科研平台,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高校要为辅导员搭建科研平台,为辅导员科研能力的提升提供体制机制保障。首先,将辅导员工作创新项目、理论研究项目、实践研究项目等科研实践形式固定化,形成制度并贯彻执行。根据国家和教育部的要求,确保辅导员科研制度的实施和资金支持,同时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优化辅导员科研环境,形成良好的科研氛围。组建不同性质、不同方向的科研团队,从制度、配套设施、资金等方面保证辅导员科研的顺利开展。其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积极出台辅导员科研奖励办法,对辅导员发表论文、申报课题、组织调查研究、开展学习实践等进行相应的激励,增强辅导员科研的积极性。再次,制定辅导员校本培训计划,通过科研理论知识讲座、科研实践锻炼、科研团队组建、科研学术交流等多渠道、多样化的形式,针对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发展阶段的辅导员开展个性化、多样化、全方位的培养,形成有活力、专家化的辅导员科研队伍。最后,根据辅导员科研的特点和成果的表现形式,制定辅导员职称晋升的激励机制。

4.通过组建辅导员工作室形成科研团队,为提升辅导员科研能力营造文化环境

《职业能力标准》对不同发展级别的辅导员有不同的科研能力要求,这是面向所有高校辅导员的总体要求。辅导员除了自身要具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学客观有效地进行理论和实践的研究之外,形成科研团队,参与科研团队的建设、研究、合作,通过团队合作完成科研任务也是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辅导员工作室是打造辅导员科研团队的重要抓手。通过建立辅导员工作室,招募不同层次、不同发展方向的辅导员,形成优势互补的科研团队,既可以提高自身的科学研究水平,也可以促进学校辅导员队伍科研整体素质的提升。

第一,高校可以根据党团与班级建设工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创新创业、就业指导与职业生涯规划、人际沟通、心理咨询、社会实践指导、志愿服务、学生社区管理、资助育人、海外游学等各类主题,成立辅导员工作室。

第二,整合资源,将专业教师队伍引进辅导员工作室,形成学术顾问制度。辅导员工作室面向学生开展服务和研究,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支持与配合。将相关研究领域的专业教师引进工作室,一方面,可以给予工作室科学的理论指导和研究建议,参与工作室的研讨交流,提出有建设性、针对性的研究计划和方案,有利于提升辅导员工作室的专业化水平;另一方面,专业教师的参与增加了两支队伍间的沟通与交流,在共同促进学生发展与成长的宗旨下,不仅增强了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也提升了辅导员在专业教师心目中的认可度和专业性。

第三,打造研究主题多样化、研究人员层次梯队化、研究方向深入化的辅导员工作室研究团队是提升辅导员整体科研能力的重要保障。根据辅导员的实际情况,选取不同的、学生感兴趣的主题作为立足点和切口,选取不同层次的辅导员,在辅导员工作室中承担工作室主持人、理论研究梳理、调查研究实践、日常事务管理、工作室活动记录等不同角色,根据辅导员自身的特长和特点,在打造辅导员学术团队的同时,逐步培养出一批工作室主持人,擅长理论分析的辅导员,有调查研究专长的辅导员,精于个案咨询和团队咨询活动的辅导员,有管理组织优势的辅导员,形成了特色鲜明、各显所长的辅导员专家型队伍。

第四,形成多样化的辅导员工作室运行模式。根据辅导员工作室主持人、组成人员的不同特点,发挥工作室成员的优势,可以采用理论研究、实地调研、个体咨询、团队辅导等工作模式,为学生提供服务;可以通过个案讨论、文献学习、学术报告会、专题研讨和名师带教等形式,组织辅导员工作室学习交流;重视课程建设,为学生开设选修课,组织案例或教材编写,形成工作室的科研成果。鼓励辅导员工作室探索各具特色、成果多样、兼容并包的运行模式,更好地为学生工作服务。

第五,要形成辅导员工作室特色品牌。高校要多样化、多渠道地拓宽辅导员工作室的研究主题和运作模式,打造辅导员工作室精品项目,形成特色品牌,使辅导员工作室成为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四川本科院校-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微高校-院校号-西南交通大学希望学院-【致辅导员】提升高校辅导员科研能力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