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师范学院历史系是以本科师范教育为主、非师范教育和硕士研究生教育协调发展的院系。2000年由原山西省教育学院历史系和太原师范专科学校历史系组建而成。2001年招收历史学本科师范专业学生,2013年招收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学生,2019年开始招收中国史学科硕士研究生。现有历史学(师范)和文物与博物馆学(非师范)两个本科专业,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山西长城文化研究中心。
全系现有教职工48人,专任教师41人,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7人,讲师29人,具有博士学位者30人。山西省教学名师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山西省一流课程1门。近五年在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省部级及其他项目11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核心及以上论文38篇,出版著作10部,获山西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优秀奖2项。山西省百部(篇)工程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20年来,坚持以本为本,秉承“立德树人、知行合一、造就良师、服务社会”专业发展理念和“厚基础、谋创新、宽口径、重实训”专业建设思路,积极构建“分层次、重实效、全方位”教师教育培养培训一体化协同育人培养模式,注重多出导向,社会融合度高,培养了一批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服务区域建设的优秀人才。
历史学专业
专业代码:060101培养目标:主要培养既有良好历史学专业基础,专门知识和基本技能,熟悉中外历史和现代教育理论,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较强的教育教学组织能力与一定的教学和研究能力,能够在基础教育、国家机关、新闻出版和文教事业部门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复合型人才。核心课程:中国通史、世界通史、史学概论、中国历史文选、专门史、中国史学史、中学历史教学论等。实践教学:涵盖学年论文、毕业论文、文物考察实习、教学见习实习、学术前沿讲座、历史学科研训练、中学历史教学法等方面的实践训练。
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
专业代码:060104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文物学、博物馆学和考古学的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能够在政府文物管理机构、各类博物馆、展览馆、文物考古研究机构以及新闻出版、文化教育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文物与博物馆管理、文物保护与研究工作,适应社会文化事业发展,开展历史遗产研究和文化艺术产品推广的复合型人才。核心课程:文物学概论、博物馆学概论、考古学通论、中国物质文化史、博物馆实务、各主要门类文物概论、文物与考古技术、文物保护管理、文化遗产概论、中国历史、世界历史等。实践教学:包括博物馆见习实习、田野考古实习、文物与博物馆科研训练、课程论文、专题讲座和毕业论文等内容。
中国史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
学科代码:0602
中国史学科形成一支年龄、学历、学缘、职称等结构较为合理的师资队伍。硕士导师28人,其中教授(包括研究员、编审等高级职称)12人、副教授6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17人。团队成员获得山西省学术带头人称号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称号2人,山西省“131”拔尖创新人才称号3人。近五年来,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0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核心及以上论文38篇,出版著作10部。获山西省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
中国史学科下设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历史地理学三个学科方向。
中国古代史方向,逐渐形成了宋辽金元史和明清史较为优势的断代史研究,特色较为显明:一是利用实录、奏议稿、地方档案等资料构建明清环境史,揭示人口、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在学界产生了较大影响;二通过田野调查,运用历史人类学的研究方法,展开宋辽金元时期民间信仰的研究,揭示民间信仰与区域社会空间秩序建构的关系,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影响。
中国近代史方向,以晋商与山西地方社会为主要研究领域,特色一:重视民间文献收集和田野调查,以社会史的视角,全面探寻晋商的历史,揭示晋商与山西地方社会的关联与互动;特色二:对山西乡规民约及民间信仰展开研究,发现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地方样本,为多元化理解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问题提供借鉴。
中国历史地理学方向,已经形成较高水平的学术团队,开创了历史流域学研究体系,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特色之一,以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历史环境变迁为主线,揭示流域人地关系演变规律和人类文明演进规律;特色之二,以山西近畿临边历史区位特点,通过民族迁徙与盛衰的历史考察,探究山西文化的历史发展规律,揭示山西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对中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独特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