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
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始建于1958年,是山西师范大学建立最早的院系之一。学院设有物理学、电子信息工程、人工智能3个本科专业。学院现有山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山西省新侨创新创业示范基地1个,现代物理研究所1个,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学院拥有物理学和控制科学与工程2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近年来生源数量和质量良好,在校本科生规模稳定在1200人左右。
学院现有教职工82人,专任教师72人,教授19人,副教授31人,博士生导师7人,硕士生导师51人,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人,在读博士2人,有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1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人选1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1人,山西省学术技术带头人3人,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1人,山西省教学名师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青年学术带头人2人,山西省高等学校“131”领军人才5人,山西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高端领军人才1人、拔尖骨干人才4人、青年优秀人才17人,校级“莳英学者”教学奖获得者1人,校级教学名师4人,山西师范大学最受学生欢迎的教师1人,山西师范大学“教学优秀教师”1人。
现有40多个实验室,1个人工智能实训室,1个电子工艺实训室,1个创新实训实验室,1个资料室,2个计算机房,使用面积4000多平方米。实验室配备有各种仪器设备总价值3000余万元。在省内外建有2个专业实习基地,在山西省16个县市设有200多个教学实习点。
学院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并重的指导方针,有省级精品课程3门,校级精品课程、优质课程19门,校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1个。近5年来,发表学术论文279篇,其中SCI收录192篇,一区28篇,二区53篇;承担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主持国家级项目42项;出版学术专著、教材11部;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主持省级、校级教改项目28项,指导国家级、省级、校级大学生创新性实验项目30项。实践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成效显著。学生就业率连续名列学校前茅。
目前,学院发展动力强劲,势头良好。进入新世纪以来,21次受到教育部、山西省委、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省高校工委、省教育厅、团省委和中国扶贫基金会、中国青年报社、中国环境报社等部门的表彰,曾获得“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国家级荣誉,多次获得省级“先进基层党组织”“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高校师德师风先进单位”“文明和谐单位”“山西省‘育人杯’先进集体”等荣誉称号,学院党委在学校党建评选中连年获得先进,学院在学校年终综合考核中连年获得优秀。近5年来,学院党委入选第二批“全国党建工作标杆院系”,“236文化协同育人项目”入选教育部第二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学院入选山西省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236党支部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入选教育部第二届全国高校“两学一做”支部风采展示学生党支部十大“推荐展示精品成果”,被山西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236爱心社入选全国高校十大“最佳学生社团”、全国“百强社团”、全国“优秀暑期实践队” 、全国爱心小队,获得“山西青年五四奖状”荣誉称号。近年来,236优秀事迹和党建工作、学团工作多次得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中国教育报》《中国青年报》《山西日报》等媒体的长篇深度报道,共获得各类媒体报道达300余次。
学院培养了近万名优秀学子,数十名优秀毕业生担任了中小学校长,山西省中学物理正高级教师中90%以上毕业于本学院。物理学专业学生考研率持续稳定在60%左右,考取“双一流”院校持续保持在考取总人数的80%以上。在13项国家级省级学术科技、创新创业竞赛中,学生共获得国家级奖项189项,省级奖项368项,代表学校获得国家级优秀组织奖9项。
01
物理学
物理学专业是教育部推出“六卓越一拔尖”建设的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国家“双万计划”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国家级特色专业、山西省一流本科专业、山西省品牌专业、山西省重点建设学科、校级优势专业,连续多年在校友会中国大学本科专业排行榜中名列四星级专业。现有专任教师48人。经过多年来的建设,已逐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水平较高、团结合作的教师队伍。物理学硕士学位授权点为一级学科,包括理论物理、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凝聚态物理、光学、高能物理等8个专业方向。
物理学专业注重学科特色和学科交叉融合,围绕基础理论和应用技术研究,在理论物理等8个稳定的学科方向,形成了原子核乳胶生产与性质分析、中高能重离子多重产生及多重碎裂特性、重味强子衰变和CP破坏机理、强激光与原子分子相互作用动力学机制、低维材料电学磁学特性及拓扑性质、软物质的自组装与相分离等多个富有特色的研究领域。拥有国内唯一的原子核乳胶生产基地,为多个高校及科研院所提供技术支持与服务;开展原子与分子相互作用的实验研究,实现了对谐波回碰通道的分辨及操控,解决了相关领域技术难题;首次建立了多体重味强子衰变的理论方法,并成功预言了实验结果,为解决物质-反物质不对称之谜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首次提出了二维铁磁绝缘体变成二维磁性拓扑绝缘体的理论机制,为寻找新型高温量子反常霍尔效应体系提供重要理论指导。
培养目标:培养基础厚实的专业教育人才和科研人员。
课程设置:开设主要课程有高等数学、力学、热学、电磁学、光学、原子物理学、数理方法、理论力学、电动力学、热力学与统计物理、量子力学、固体物理、电子线路、普通物理实验、电工学、中学物理课程设计等。
就业前景:中学/高职物理课程教学,国内外企业或科研院所专业技术和实用型人才,具有较好表达水平和专业功底的电子设备销售和营销、市场管培、人力资源管理和培训等,运用数学和概率论去分析数值的计算机编程和金融分析行业,需要坚实的各门理科综合背景的其他行业,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
02
电子信息工程
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始建于1958年的山西师范大学物理系的三个专业方向之一,为校级品牌专业。现有专业教师23人,其中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课程组4个,校级精品课程4门,优质课程2门。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拥有“控制科学与工程”一级硕士学位授权,包含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人工神经网络与智能信息处理、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4个研究方向。
本专业注重实践教学环节,采用校外实习基地和校内技能培训基地相结合的特色教学方式,全员本科导师制,因材施教,积极鼓励在校学生参与教师科研工作、自主申请创业创新项目。近3年本专业学生积极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竞赛累计荣获国家级二等奖1项,省级一等奖5项,省级二等奖7项;参加创新创业训练项目9项。
本专业还拥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中心现有12个专业实验室,其中10个为专业开放实验室,2个为独立开放实验室,可开设实验课30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都包含独立的综合设计。近5年来,在国际、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 70 余篇,获专利9项,成果转化达400余万元。
培养目标:旨在培养道德高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科学素养,掌握扎实电子技术、信息系统、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工程的专业知识,具备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专业能力、创新精神以及一定的国际视野,富有科学思维和团队合作精神,并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以及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学术型人才。专业方向包含:信号与信息处理、通信与信息系统、人工智能、机器人工程。
课程设置:电路分析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高频电子技术、单片机原理、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自动控制原理、通信原理、信息论基础与编码、电磁场与电磁波、可编程逻辑器件设计、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字图像处理、数字通信技术、视频压缩编码、无线通信技术、DSP技术及应用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适合信息的获取与处理、信号的传输、电子设备与信息系统的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等工作。
03
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专业正成为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因此发展人工智能已经成为提升国家竞争力、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战略。新一代人工智能落地和产业发展持续提速,带来投资新机遇,对人工智能等相关专业人才的需求也急剧增长。人工智能专业是2020年新设立并开始招生的本科专业,是厚基础、宽口径、紧跟前沿、具有较强应用性的工科专业。
人工智能专业教师24人,其中校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课程组2个,校级精品课程3门,优质课程1门。现有省级实验示范中心1个,中心现有13个专业实验室。还拥有全校唯一的人工智能高性能实验室,包括6套高性能计算设备、50余台智能计算机、2台智能服务机器人。
人工智能专业在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科学与工程类本科专业指导性专业规范的基础上,通过校企合作,加强了最新前沿技术、理论的引进和毕业生到技术含量较高企业的输出,同时完成了学校、学生、企业三位一体的“产、学、研、用”综合多赢教学格局。
培养目标:依据专业内涵和专业特色,引导和启发学生关注学科交叉融合,重点培养学生在“人工智能+教育”、“人工智能+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复合特色及应用领域的理论基础、思维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课程设置: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基础与应用、数据结构与算法、人工智能专业导论、人工智能程序设计(Python)、最优化方法、机器学习与数据挖掘、知识表示与推理、模式识别、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神经网络与深度学习、嵌入式系统、人工智能与智慧教育、智能教育系统分析与设计、无人机系统、智能机器人等。
就业前景:毕业生具有在工程技术、社会经济各领域进行创新创业的能力,可在科研机构、工厂企业等单位从事智能系统分析、设计及技术研发与应用等工作,从事高等职业学校教育工作,进入研究生阶段深造。
扫码关注我们
山西师范大学招生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