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北“智造”助力航天圆梦
/
/
遨游星空 拥抱宇宙
从“东方红升空”到“神舟载人”,从“北斗”指路到“嫦娥”奔月,中国的航天事业一步一个脚印,一次次在浩瀚太空中刷新“中国高度”。今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已经全面进入到了为期10年以上的空间站常态化运营、科学实验应用与发展阶段。在这每一次任务成功的背后,除了航天员、航天各系统的科学家和工作人员之外,我们国家多所高校也深度参与,而在这其中,来自太原的中北大学就参与了许多关键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正在给学生讲解实验仪器的就是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的副教授冯凯强,90后的他是我国火箭回收伞降测控终端研究团队的一员。他们研究的课题是关于伞降落区控制系统。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之前我们国家火箭分离体落区的一个面积是2700平方公里,通过采用我们这种技术,现在我们可以控制将火箭分离体,稳稳地控制落到大概一个足球场这么大一个大小这个范围里面。
火箭残骸伞降控制系统的研制成功,也标志着我国火箭残骸精准定位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当时我们刚开始做这个项目也是从零开始,在接到这个任务之后,我们首先进行了国内外相关技术的一些调研,发现由于这项技术属于国内外涉密的一些东西,我们很难获取到一些技术细节上的一些资料。
由于技术封锁,团队几乎查找不到任何有用的资料,冯凯强带领着他的研究团队从零开始,在30多年惯性导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新的设想与方案。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我们团队在这个产品的研制过程中,真的付出了很多。团队大概十几个人,在接到任务之后,就开始加班加点,通宵达旦。我们发现在高动态环境下,我们所用的惯性导航误差模型和常规环境下存在差异,同时我们发现在高动态环境下,传统的静态接收器会存在失锁,所以说导致我们位置测量的精度极具退化。
面对一个个棘手的问题,研究团队一次次地反复模拟实验,一遍遍地推翻之前设定重来, 通过对回收数据的反复分析、模拟、建立新的数据模型,经历7年的攻坚克难最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设计的新的误差模型克服了接收器的失锁问题,最终实现了导航系统精度性能提升。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的飞行任务中,科研人员首次完成了我国基于300平方米可控翼伞的助推器落区控制飞行搭载验证。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飞行试验的成功,是对我们前期所有工作的一个认可,我们的努力瞬间感觉到没有白费,这对我们来说是这么多年我们最幸福的时刻。
现在,中北大学作为全国唯一一家有能力为我国最大的运载火箭总体部既提供设计又配套生产的高校,在我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在火星探测、嫦娥奔月、火箭回收等各个领域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北大学学生 闫安:随着中国这次天宫空间站的搭建完成,由此可以看出我国的综合国力也在不断地提高,其中中北大学在历届的神舟飞船发射过程中都担任了黑匣子的研制工作, 那么身为一名中北学子,我也感觉到十分的骄傲与自豪。
中北大学学生 肖亦雄:无论是从大阅兵、航空航天事业,还是以及到冬奥会,我们学校都参与了其中的科研项目,这些科研项目体现了我们学校科研实力的与日俱增,以及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
中北大学学生 王仕琪:中国有航天梦,我们中北也有中北梦,希望我们中北的每一位学生可以尽自己的一份力量,为我们的中北梦的早日实现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中北大学仪器与电子学院副教授 冯凯强: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中北人将持续发力,助力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大跨步地向前发展。(记者 药童 晋扬)
END
彼汾一方,中北屹立。中北大学作为“人**工第一校”,在新时代将牢记使命,紧紧抓住时代发展的机遇,更好地发展自己的特色专业,我们相信在全体中北人的奋斗下,中北大学将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请有意报考中北的学子相信,新时代的中北大学将会成为你人生路上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