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改善民生重大举措及成果”评选活动公告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为充分展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内生动力、发展态势和整体形象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引深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西重要讲话精神,激发全省上下在“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的奋斗精神和磅礴力量,省委决定在全省范围内组织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改善民生重大举措及成果”评选活动。
本次评选活动在省评选活动联席会议统筹指导下进行,突出和聚焦我省在“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改善民生”三个方面的重大变化,推荐评选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最具牵引性、突破性、标志性的重大举措及成果。
评选活动分为广泛征求意见、明确候选名单、动员全社会投票、公布评选结果四个环节。目前,经过各市委,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省属各高等院校及大型国有企业党委充分发动群众,推选出了一批重大举措及成果。经我省部分党的十九大代表、部分省人大代表和省政协委员、有关高校和研究机构专家学者、省直新闻媒体、部分群众代表和省直有关部门分析审议,形成了包括三个方面内容的候选名单。
从10月9日8时起至10月15日20时止为全社会投票阶段。投票采取不记名方式进行,由省评选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统一设计纸质选票样式、制作网上投票页面,从深化改革方面选出20个,从转型发展、改善民生方面各选出15个作为最终评选结果。各级党组织要组织专门工作队伍,深入机关、社区、村镇、学校、企业等,动员机关人员、社区群众、学校师生、工人、农民积极参加评选活动投票。各纸质媒体、各级广播电视台及省内各融媒体平台,连续刊发(载)投票二维码,广大**可用手机微信扫描二维码进入山西日报客户端投票界面,积极参与投票。山西新闻网、黄河新闻网在首页醒目位置设置统一的网页版投票端口,**可在电脑终端点击投票页面,踊跃参与投票。最终评选结果将于2019年10月底前向社会公布。
组织开展“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改善民生重大举措及成果”评选活动,是全省人民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坚定信念奋力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山西篇章的生动实践;是三晋儿女礼赞新中国、奋进新时代,以巨大热情共庆新中国70华诞、共享伟大荣光、共筑复兴伟业的实际行动。希望全省广大**热切关注、倾情投入、踊跃参与,在参与评选的过程中进一步认清形势、坚定前进方向,广泛凝聚力量、鼓舞创新创业斗志,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以新姿态新担当开创各项事业新局面。
省评选活动联席会议办公室
2019年10月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山西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改善民生重大举措及成果”候选名单
投票二维码
一、深化改革(21项)
1 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发挥“探路者”作用,制度优势不断转化为治理效能。2016年10月我省被列为全国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后,省市县党委、纪委主动扛起政治责任,党委书记当好“施工队长”,精准组织,为制定监察法及改革在全国推开提供了实践支撑和合格样品。在全国率先成立省市县三级监委,建立纪委监委内部纪法贯通、监委与执法司法机关法法衔接机制,全面推开乡镇监察和派驻监察,分类推进派驻机构体制机制创新,建立了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监察体系,实现了对公权力和公职人员的监督全面覆盖和有效覆盖,巩固拓展了党对反腐败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监改试点3年来,办案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夺取了反腐败压倒性胜利;实现关口前移,由“惩治极少数”向同时“管住大多数”拓展;大力整治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管党治党向基层延伸;“打伞”“扫黑”同时发力,开辟反腐败斗争新战场。大力度的改革举措,提高了反腐败工作法治化、规范化水平,推动了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全国推开国家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动员部署会议在我省召开,山西经验得到推广。
2 争取国家出台《关于支持山西省进一步深化改革促进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的意见》,“以改促转”成为主旋律。2017年9月意见出台,标志着山西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开启了以改革促转型新进程。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转型综改试验区建设相结合作为主线,突出以改促转,配套出台贯彻落实行动计划,将贯彻国发42号文细化为168项具体任务。2018年、2019年分别推出33项、43项先行先试改革任务,煤炭减量置换和减量重组、电力体制改革、煤层气勘查区块退出机制、复制推广自贸区改革试点经验等一批重大政策举措落地见效,有效构建了转型发展的动力、平台等要素支撑和营商环境,推动山西转型发展发生了重要积极变化。2018年与2015年相比,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了19.4%,在全国前移2个位次;服务业增长了25.4%,对GDP贡献率达到71.7%;非煤工业增长23.9%,对工业增长贡献率达到96.9%,实现了经济增长总量和结构优化双提升,2019年上半年保持良好发展势头。
3 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开启“煤老大”向“排头兵”历史性跨越。中央深改委第八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彰显了山西在全国经济和能源变革大格局中的比较优势和重要地位。我省出台了《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行动方案》及2019-2020年工作任务清单、省部对接任务清单,提出了“八个变革、一个合作”重点任务,推出了15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重大举措,努力在提高能源供给体系质量效益、构建清洁低碳用能模式、推进能源科技创新、深化能源体制改革、扩大能源对外合作等方面取得突破,建设煤炭绿色开发、非常规天然气、电力外送、现代煤化工、煤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五大基地,努力为全国能源革命提供示范引领。
4 “改革创新、奋发有为”大讨论是思想革命,焕发出强大创造力。为以思想觉醒和开拓进取实现新时代山西改革开放再出发,2019年上半年在全省开展了一场以“改革创新、奋发有为”为主题的大讨论。围绕破除僵化保守、因循守旧、封闭狭隘、资源依赖、随遇而安、慵懒散漫等,开展对标一流述职、召开民主生活会和专题组织生活会,制订“对标一流**提升清单”,推进“万名干部入企进村服务”,组织“我为改革创新做什么”大家谈。广大**踊跃投入到大讨论中,使全省党员干部经受了一次严格的党性锻炼,全省广大**经历了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全社会的改革意识、创新精神、开放思维、市场理念进一步激活,“两转”基础上全面拓展新局面的思想和工作基础进一步夯实。
5 “三基建设”形成重心下移政策体系,实现强基固本。坚持把“三基建设”作为夯实党的执政根基、保障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的重大举措,着力解决基层组织不强、基础工作不实、基本能力不足突出问题,“三基建设”对全局工作支撑作用不断显现。突出基层工作重心,强化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建立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机制,推进“并村简干提薪招才建制”;强化基础工作提质增效,完善机构岗位、基础资料、制度机制、效能建设“四个管理体系”;强化基本能力专业化提升,实施“五大培训工程”,实现农村“两委”培训全覆盖,基层工作发生了全方位、深层次变化。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对持续引深“三基建设”作出部署,审议通过《关于深化“三基建设”进一步加强基层工作的若干意见》,切实把党的全面领导落实到基层。2018年全省有2474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实现转化提升。截至2019年6月底,省市县三级累计安排财政投入224.27亿元,保障了基层组织职能运转和基本建设,全省行政村村级集体经济实现全面“破零”,年收入5万元以上村占60%。
6 总体完成党政机构改革各项任务,适应新时代要求的党政机构职能体系主体框架已建立。深化党政机构改革,是党中央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集中行动。2018年2月以来,省委坚决贯彻中央统一要求,结合山西实际,统筹加以推进。健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的制度安排,对应中央组建调整11个省委议事协调机构,加强党委部门统一归口管理职能,维护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更加坚强有力。统筹设置党政机构,总体实现精简,机构职能体系更加顺畅高效。调整优化或整合组建体现山西地方特色的机构,转型发展保障推进机制更加富有活力。强化教育文化、卫生健康等民生领域相关机构公共服务职能,服务群众工作导向更加鲜明突出。科学设置县乡机构,党的执政根基更加夯实牢固。通过改革,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能解决的问题,理顺了不少多年想理顺而没有理顺的体制机制,全省党的领导体系、政府治理体系得到重构性健全,党的领导力、政府执行力得到系统性增强。目前,党政机构改革正在做深化拓展工作。
7 在全国率先开展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有力促进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试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是我省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营造“六最”营商环境、解决企业投资项目审批落地难的重要举措。2017年率先试点先行,2018年全省域推开,围绕环评、能评、施工图审查、规划许可、施工许可,改革“编报评批”管理模式,变先批后建为先建后验,变串联审批为并联办理,企业办理手续缩减了80%,项目报建审批时间缩短了一半以上;出台了《山西省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规定》,将政府统一服务、企业信用承诺、监管有效约束等以法规形式固定下来,实现改革于法有据、有法保障;打造在线审批监管平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有效拉动了投资项目建设。2017年、2018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保持在6%左右,2019年1至8月增长6.5%,改革效能持续释放。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入选了中组部编写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
8 明确“三个区分开来”,大力选树先进典型,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为从制度层面保障干部这个“决定因素”发挥好,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努力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的实施意见》,充分调动和激发干部队伍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焕发了广大干部的精气神。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完善纠错容错办法,确保容错在纪律红线、法律底线内进行;强化正向激励,完善考核评价和选拔任用机制,树立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坚持严管与厚爱,健全干部日常管理监督机制,建立诬告陷害、恶意举报行为查处机制,正确看待犯过错误的干部;加强专业化培养,完善素质培养体系,实施精准培训,多渠道强化实践锻炼;突出典型示范引领,在全省推荐奖励5000名担当作为干部,带动了更多干部立足岗位奋发努力,全省风清气正的干事创业氛围更加浓厚,绝大多数干部担当作为的精神状态极大提振。
9 推行“三化三制”改革,开发区“二次创新创业”。为解决好我省开发区管理体制机制僵化、活力缺失问题,在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全面推行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和领导班子任期制、全员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改革。建立起以“岗位、绩效”为核心的人事管理体制,面向市场引入专业化管理团队,探索开发区管运分离改革,出台了《山西省开发区条例》,保障开发区“二次创新创业”在法制轨道上推进。截至2019年6月底,全省省级及以上开发区扩大到66个,有39家开发区引入市场运营主体125个,形成了以山西转型综改示范区为牵引,市县开发区联动跟进,工业类、生态文化旅游类、现代农业产业类协同发展的整体格局。2019年上半年,开发区固定资产投资521.9亿元,占全省比重为18.4%;工业投资297.6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0%;招商引资签约项目总投资2064.8亿元,占全省比重为39.5%,开发区拉动对外开放、推动转型发展的作用不断增强。
10 国资国企改革“赶考”“补考”并举,极大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我省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由来已久,发展活力不够、创新能力较弱、历史包袱过重、资产负债率高、盈利能力不足等矛盾突出。坚持把国企改革作为决定山西转型前途的关键一招,构建起“1+N”体制政策框架,推动国资国企改革由零碎性、浅表性、短期性向整体设计、深度攻坚、持续发力转变。推进国资布局优化,组建文旅、大数据、通航、信息技术、生物等12家新公司。健全现代企业制度,省属国企公司制改制全面完成,“三项制度”改革全面深化。完善市场化管理机制,全面推行契约化、任期制管理。加快国企混改,向全球推介108个混改项目。大力“瘦身健体”,“三供一业”全部剥离移交。加大国资监管力度,“一企一策”契约化考核等走在全国前列。强化国企党建引领,使企业党组织更好发挥领导核心和政治核心作用。2018年,省属国企资产总额29551.5亿元,同比增长22.8%;营业收入13519.4亿元,同比增长8.6%;企业利润达307.2亿元,增长55.2%,改革效应转化为企业效益和转型效能,2019年上半年改革持续深化。
11 制订“30条”政策,促进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坚持把民营经济作为转型发展有力支撑,着力破解民营经济总量规模不大、结构质量不优、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出台《关于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30条”政策),在产权保护、财税支持、民企融资、项目审批等方面配套含金量高的政策举措,全省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氛围更加浓厚。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强化产权激励保护,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与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甄别纠正一批社会反映强烈的产权纠纷案件。推动有实力民企牵头创建开发区,鼓励民企联合设立投资基金参与转型项目建设和国企混改。出台了《关于推进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进一步发挥作用的意见》。引导民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努力建设一支宏大新晋商群体。着力构筑“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建立省市县三级领导联系民营企业制度并向社会公布,开展干部入民企服务并形成常态化机制。2019年,筹资50亿元组建民企政策性纾困救助基金,成立“晋民投”并参与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省市县三级共筹集50亿元帮助企业续贷周转,预计为民企减税降费275亿元、新增授信800亿元。
12 近两年全省累计减税降费逾1000亿元,企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居民普遍得到实惠。实施减税降费,对降低企业成本负担、增强居民购买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我省全面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对小微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深化增值税改革、推进实质性减税,全面实施修订后的个人所得税法及实施条例,核定调低社保缴费基数、降低社会保险费率,降低政府性收费和经营服务性收费。在全国率先推出对小额企业“六个税”“两个费”进行减免,清理规范政府定价经营服务性收费、铁路货物运输相关收费。2018年全年减税降费573亿元,2019年上半年新增减税降费192.15亿元。通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有效降低了实体经济负担,推动企业加大再生产和创新力度,促进了经济转型发展。
13 实施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为**看病就医提供保障。为解决乡村医疗资源匮乏和**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的问题,围绕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构,出台了《全面推开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的指导意见》,确定了“两步走”改革目标。到2017年10月,提前实现一体化改革全覆盖目标。截至2019年6月底,县医院全部纳入城市三级医院医联体建设范围,35个县启动了医防融合,40个县级医疗集团实现了信息互联互通,县域就诊率正在稳步上升,实现了基层服务量、基层服务能力、群众健康素养“三提升”,次均费用、自付比例、看病成本“三下降”,群众得到实惠。到2020年,力争实现县域医疗卫生服务新体系和分级诊疗新模式有序高效运转,65%的患者在基层、90%的患者在县域内就诊。
14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不断深化,促进县域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坚持城镇乡村统筹、扩优扶弱同步、软件硬件并重、资源机会共享,着力破解城乡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重点从保障学位供给、配置教师资源、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4个方面加快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改革,全省所有县(市、区)推行教育联盟、集团化办学,建立“以优扶弱、填谷追峰”发展机制,统筹推进校长职级制、教师县管校聘、教学模式和教育评价方式等基础教育改革。2017年底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截至2018年底,全省75个县(市、区)基本消除大班额,所有县基本消除超大班额。我省全域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督导评估认定,全省义务教育城乡差别、区域差别和校际差别明显缩小,“乡村弱、城镇挤”问题有效缓解,更多孩子享受到更好的教育。
15 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是提高司法质量效率和公信力的重大举措。我省先后出台司法责任制改革试点“1+8”政策文件、政法机关支持配合监察体制改革试点“1+4”制度体系、司法人员依法履职保障等一系列改革举措。在全国率先创设“有进有退、优胜劣汰”的员额法官检察官遴选及退出机制、“程序严格、处罚慎重”的惩戒制度和“破解案多人少难题、提升司法效能”的员额及编制省级调配措施,推动85%以上的司法资源配置到办案一线。司法责任制、涉法涉诉、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在全国率先进行了省级司法体制改革第三方评估。2019年上半年,全省法院案件平均审理时间同比缩短4.9天,服判息诉率同比上升4.19个百分点,检察机关不起诉率同比下降1.11个百分点,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满意度明显增强。
16 完善互联网领导体制和管理体制,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为破解网络传播力不强、管网治网水平不高的问题,加大依法管网力度,保障网络安全,发挥新媒体、自媒体平台作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省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实施意见》,形成多主体协同治理、多手段综合发力的互联网治理格局。健全网信工作体制,做好网络舆情处置,发现处置网上政治类有害信息、维护网络安全居全国前列。充分运用互联网技术等现代科技手段,多角度、多渠道弘扬宣传优秀文化。建设“学习强国”平台。深化省级主流媒体管理体制改革,省级中央厨房“山西媒体智慧云平台”建成运行,并具备与省台、省报各自“中央厨房”对接的条件;推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截至2019年6月底,50个县级融媒体中心挂牌。
17 以发展定位和组织架构的优化为主要内涵,行政区划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我省长期存在的城郊矿区、“一市一区”、区域发展受行政区划制约等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培育壮大、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城市管理能力提升。2018年上半年,国务院批复了大同市、长治市城、郊、矿区划调整,朔州市怀仁县撤县设市。大同市、长治市、朔州市行政区划调整到位,机构设置、人员安置、资产管理等顺利完成,新的行政区划功能定位、产业布局规划等工作有序开展。行政区划调整后,进一步优化了市辖区结构和规模,增强了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扩展了城乡发展空间,为产业结构布局、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撑。随着改革持续深入,必将促进思想观念、组织架构、管理方式、运行机制等发生深刻变革,现代化城市管理体系将进一步健全,区域增长极辐射带动作用将进一步增强。目前,吕梁市、晋中市、忻州市等“一市一区”区划调整问题正在抓紧开展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进展。
18 深入推进工会、共青团、妇联改革,联系服务群众功能明显加强。为增强各级工青妇组织的政治性、先进性、群众性,去除机关化、行政化、贵族化、娱乐化,2016年以来,省委制定并实施群团工作改革方案,推动建设精简高效的群团机关、代表广泛的群团组织。各级工会、共青团、妇女代表大会中基层一线人员比例达到80%以上,打造“专挂兼”相结合的干部队伍。探索“互联网+”联系群众新方式,规范基层工会建设,推进“青年之家”建设,全省99.88%的村(社区)完成了“会改联”。“五小”竞赛、“农民工有困难找工会”成为品牌,“创青春”山西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脱贫攻坚巾帼行动等活动持续推进。侨联、科协、残联、红十字会等其他群团组织改革全面推开,拉近了与群众的距离,桥梁纽带作用得以更好发挥。
19 深化农村“三块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牵引带动农村8项改革整体突破。“三农”工作具有“重中之重、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事关在农村生活近半人口,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乃至政权稳固。我省以农村“三块地”和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突破,带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发展有机旱作和城郊农业等农村8项改革全面推进、整体突破。基本完成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截至2019年8月底,确认家庭承包面积5133万亩,合同签订率99.4%,发证率96.1%。加快农村“三块地”改革,泽州县完成15宗1493.76亩的农村土地征收,完成85宗3008.5亩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任务,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农村集体产权试点范围覆盖全省,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基本完成资产清查工作,截至2019年8月底,95.5%完成成员身份确认,1.67万个集体经济组织完成股份合作制改革,量化集体资产638.1亿元,股金分红1.38亿元,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
20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让绿色成为美丽山西的“底色”。山西集生态脆弱和结构性污染于一体,生态修复矛盾突出,治理污染任务艰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在全国率先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以生态文明统领全局全域,用改革办法筑起“源头严防、过程严控、后果严惩”三道防线。健全完善市场化、多元化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开展生态红线勘界定标,推动一条红线管控重要生态空间,建立下游补偿上游、跨省流域横向生态补偿制度和地表水型饮用水源地所在区域补偿政策。建立河(湖)长制,推动解决河湖管理难题。实施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对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进行评价考核。推进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健全生态环境督察工作机制,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期间转办案件进行**落实,建立省级环保督察制度。以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突破,我省初步构建起产权清晰、多元参与、激励约束并重、系统完善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21 推动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基本形成全域标准化新格局。深化标准化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基础性、关键性、牵引性重大改革。2018年国务院批准我省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作为中西部地区唯一的一个开展国家标准化综合改革试点省份,我省建立了以省领导担任组长的省全面实施标准化战略领导小组,积极推进地方标准制修订工作,建立实施企业标准“领跑者”制度,修订完善《团体标准培育发展指导办法》,启动《山西省标准化条例》立法工作,推进在中北大学、太原科技大学开设标准化本科学历教育,率先在全国进行地方标准公开,探索形成“标准化+”工作模式。2018年发布地方标准数量222项,全国排名第六,5个试点省中排名第一,并主导制定2项国际标准发布实施,1项国际标准成功立项。
二、转型发展(16项)
1 “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凸显比较优势,引领山西高质量发展。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建设“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示范区”、打造“全国能源革命排头兵”和构建“内陆地区对外开放新高地”的三大目标,以此牵引带动整体工作,激励全省**干事创业,凝心聚力跨越转型关口。围绕“三大目标”,制定出台行动方案并持续推动落实。目前,“示范区”建设呈现强劲态势,“排头兵”打造取得突破性进展,“新高地”构建步伐不断加快。在“三大目标”牵引下,山西经济发展速度、效益、结构、动能整体提升,“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不断提高。与2015年相比,2018年规上工业企业利润由亏损68亿元转为盈利1356亿元,财政收入由下降9.8%转为增长22.8%。近两年全省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年均增长12%左右。今年上半年GDP增速达到7.2%,创六年来同期最好水平。
2 推动煤炭产业“减”“优”“绿”,有力促进煤炭生产方式转变和市场稳定。“减”即在煤炭市场供大于求时主动减产量,供求平衡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优”即大力发展先进产能,有效提升供给质量;“绿”即积极推动煤炭综合利用和深加工,坚定走绿色低碳清洁高效之路。三年来,累计退出煤炭过剩和落后产能8841万吨,居全国第一,有力带动了全国煤炭市场供求关系改善,牵引全省煤炭行业扭亏为盈。煤炭先进产能占比由2016年的36%提高到2019年上半年的68%,省内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已全部完成超低排放改造或建设任务。与此同时,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25万吨,退出焦化过剩产能691万吨,关停煤电机组203.3万千瓦。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正坚定走上高质量发展道路,山西成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坚定实践者和直接受益者。
3 大力实施技术改造升级,支持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工业“内部结构反转”取得积极成效。大幅增加年度省级技术改造专项资金,带动工业技改投资年均增长20%左右。2018年,全省工业技改投资完成700亿元,占工业投资的30.8%,有力促进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横下一条心发展新兴产业,着力改造提升一批传统制造业、做大做强一批支柱性制造业、培育一批高成长性制造业。近两年,全省煤炭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9%,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生物医药、新材料、通用航空、光机电、现代煤化工等产业集群快速挺起,煤制高端润滑油、高端碳纤维、光伏异质结组件、手撕钢、核电环形起重机等高端工业产品不断涌现,“一煤独大”正在走向“多元支撑”。2018年,全省制造业占工业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预计到2022年将实现工业内部制造业和煤炭产业比重的历史性反转。
4 金融、物流、康养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电子商务等新业态蓬勃兴起。出台《山西省支持现代服务业发展政策措施》,明确107项措施。进一步完善地方金融体系,加快多层级资本市场建设,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成立山西金融控股集团,推动晋商银行在香港上市,推动大同、晋城两个金融改革试验区落地。今年上半年,全省各项贷款余额达2.7万亿元,同比增长12.1%,企业融资成本稳中有降,制造业新增贷款占比为近6年最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和转型发展能力逐步提升。开工建设中铁太原局集团国家物流枢纽互联互通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现代物流体系。国际邮件互换局2018年实现当年建设、当年投运,目前国际邮件进出口近400万件。出台《支持康养产业发展行动计划》,推动山投太谷孟母文化健康养生城和大同桑干河森林康养小镇等康养示范项目建设,“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正在打响。加大电商主体培育和品牌扶持力度,贡天下、鲜立达、乐村淘等本土电商企业为山西特色产品打开广阔市场。
5 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在全国叫响,文化旅游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召开全省旅游工作会议和年度旅游发展大会,就全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作出安排部署,推动富有特色的文化旅游强省建设迈上新台阶。从由点及面、带动全域的考虑出发,在继续做优五台山、云冈石窟、平遥古城“老三篇”的同时,提出加快打造黄河、长城、太行“新三板”,构建起文旅发展“331”新格局。推动文化旅游产业深度融合,深化文旅体制机制改革,加大文物保护开发力度,涉旅文保单位“两权分离”改革基本完成。2019年上半年,全省接待旅游者3.9亿人次,旅游总收入3630亿元,同比增长超过20%。今年国庆黄金周,全省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22亿元,同比进一步增长21%。
6 着力打造“山西农谷”,特色农业、城郊农业、有机旱作农业迅速发展。将发展有机旱作农业作为带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台《关于加快有机旱作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分两批共确立3个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10个示范县、70个示范片。推动“山西农谷”升级建设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近年来,山西小米、山西陈醋、山西玉露香梨、山西核桃等4个省级区域品牌在全国叫响,岚县马铃薯、沁州黄小米、大同黄花被评为全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共品牌,各级有机旱作农业示范片区涌现出一批可复制推广的好典型、好模式,走出了一条技术集成配套、产业集群发展、生态绿色循环的新路子,山西有机旱作农业正在成为我国现代农业的重要品牌。
7 实施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战略,开工的一批一体化项目发挥示范引领作用。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涵盖4市21县(市、区),具有相对交通便捷、人口稠密、文化厚重、产业集中等特点,推进一体化发展的条件比较成熟。年初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的重大战略。9月召开山西中部盆地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会,从基础设施、产业、市场、城乡、生态环境、公共服务等方面,对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作出安排部署,同步出台规划纲要并开工12个“一体化”项目。目前,省直有关部门和各市正在编制专项规划和本地规划,构建“1+N”政策体系,一批变革性、牵引性、标志性一体化项目加快谋划和推进,全省中心开花、带动两头的区域发展格局正在加速形成。
8 启动“两山七河”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建设京津冀重要生态屏障。我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历史欠账较多,环境风险隐患问题较大。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对我省乃至京津冀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省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突出“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实施太行山、吕梁山以及以汾河为重点的“七河”流域生态系统保护修复重大工程,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在黄河支流源头设立保护区,严格压减地下水开采,实施生态补水,加快沿黄矿山、化工类企业退出步伐。加快建设两纵十横、覆盖全省的“山西大水网”,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统筹推进“五水共治”。近年来,全省每年营造林面积400万亩以上,沿黄地区林草覆盖率超过60%,向黄河的年输沙量由上世纪末的1.2亿吨减少到目前的1700万吨。汾河流域地下水位普遍回升,河流水量得到有效改善。
9 坚持环保倒逼转型发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形成。针对山西集生态脆弱与粗放增长于一体的突出矛盾,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环境保护工作,坚持铁腕治污、环保倒逼、综合治理、改革创新,鲜明提出“宁可牺牲点GDP,也要把环保指标提上去”。召开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出台《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就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作出安排部署。严格能耗、质量、安全等门槛和标准,加快推进焦化等行业改造升级,对排放不达标的企业深度治理,限期达标。加强散煤污染治理,加快实施煤改气、煤改电清洁取暖改造,全省11个市建成区全部建成禁煤区。大力推进出租车、公交车电动化,开展“小散乱污”专项整治行动,持续开展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启动违法排污大整治“百日清零”专项行动,引导树立绿色消费观,让人民群众自觉养成节能环保的绿色消费习惯。2018年,全省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同比改善10.8%,PM2.5、SO2浓度、万元GDP能耗明显下降,全省生态环保总体态势、发展方式与动能、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生态文明建设格局正在发生积极变化,经济运行和生态环保呈现同向好转态势。
10 融入“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对外经贸文化交流取得重大成果。打破资源依赖观念,坚持整体转身、两眼向外,成为中部崛起和黄河流域的战略支点,主动融入和对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战略。我省代表团赴德国、法国、葡萄牙、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粤港澳、天津等地区考察交流,一大批务实成果逐步落地。大同国际陆港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山西品牌丝路行促成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量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2019年外交部首场全球推介,让世界听到了山西转型发展最强音。2018年全省实际利用外资增长39.7%。今年1月-8月,全省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超9000亿元,其中与京津冀地区签约项目413个,占全省招商引资项目签约投资总额的31.1%。
11 实施“三晋英才”计划,全省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明显提升。以空前力度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高位推动,注重改革创新,加大政策支持,实现投入倍增,打出一套整体提高山西人才工作水平、增强人才活力动力的组合拳,实现了人才总量、素质和贡献率全面提升,对全省转型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召开全省“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启动大会,对首批遴选的12996名高端领军人才、拔尖骨干人才、青年优秀人才给予奖励金支持,初步构建起“塔尖”亮、“塔身”壮、“塔基”牢的完备人才梯队,在全省上下形成了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动局面。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研发投入力度不断加大,2018年全省新建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2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9家,新认定6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新建5个中试基地、11个省级科技创新团队和7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全省研发经费投入总量达175.8亿元,创历史最高水平。
12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势头强劲,“十万创客”大军正在形成。出台《关于强化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及一系列配套政策措施,实施晋商晋才回乡创业创新工程,加大“双创”示范基地、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新创业基地、星创天地等培育力度,举办“创享行”双创沙龙活动。全省形成了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双创”示范基地,以及长治唯美诺“创意+工厂”和临汾华翔“人人创新、全员创客”等先进模式和经验,省级双创中心智创城建设稳步推进。提前两年完成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倍增计划目标,数量由2015年的720家增长到2018年的1630家,目前已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5年倍增计划。一大批创业创新的市场主体和优秀人才正在成为推动山西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
13 努力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保持两位数增长。实行企业注册登记“三十证合一”,推行审批服务便民化改革,实现了营业执照办理等相关事项3个工作日完成,注销登记等不动产登记事项5个工作日办妥,一般性工业项目从立项到竣工验收办理时限压缩至45个工作日。目前,省级依申请办理的行政许可等六类1162个行政服务事项网办率达到86%,同时正在加快升级建设横向到边、纵向到村的“一部手机三晋通”项目。在各项“放管服效”举措的有力带动下,2017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38.8万户,增长17.6%;2018年全省新登记市场主体43.4万户,增长11.9%。
14 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成功举办三届,正在成为国内外知名会展品牌。经国务院批准,首届太原能源低碳发展论坛于2016年在我省举办,是我国在能源革命领域举办的国家级、国际性、专业化论坛。目前太原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特别是2018年太原论坛以“能源革命,造福人类”为主题,鲜明举起了能源革命的大旗。今年9月,中央印发《关于在山西开展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的意见》,进一步明确提出将太原论坛打造成为国内外知名的会展品牌。以“能源革命,国际合作”为主题的2019年太原论坛将于10月22日-24日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相关活动,宣布论坛开幕并发表主旨演讲,向世界展示中国推进能源革命的重大成就,传递中国推动能源革命的坚定信心,发出中国扩大能源领域国际合作的权威声音。
15 大西、大张、太焦铁路和太原轨道交通等一批铁路、公路、机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建设,支撑保障能力明显提升。2014年7月,大西高铁太原至西安段通车,今年预计将全线通车。同时,大张、太焦高铁建设有序推进,集宁-大同-原平、雄安至忻州高铁前期工作加快推进。轨道交通方面,太原地铁2号线加快建设,地铁1号线、3号线前期工作稳步推进。公路方面,全省“三纵十二横十二环”的高速公路网基本形成,启动“四好农村路”和三大板块旅游公路建设,运宝黄河大桥建成通车。机场方面,推进太原、运城、大同、长治、临汾机场改扩建,推动朔州机场开工建设,启动晋城机场前期工作。截至2018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达5605公里,铁路营运里程5429公里,高铁通车和在建里程达到1152公里,太原武宿国际机场进入我国繁忙机场行列,年旅客吞吐量超过1300万人次,在晋常住外国人数量近2000名。
16 实施并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工作,一批战略性、牵引性重大转型项目落地。将2018年确定为转型项目建设年,制定行动方案,完善工作机制,开展专项行动,解决突出问题。建立全省建设和储备项目库并进行动态调整,2018年项目库在建项目8786个、储备项目5379个,带动全省投资结构发生重大变化,2018年全省转型项目投资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62.1%。2019年进一步确定为深化转型项目建设年,建成全省项目库管理系统,实现了投资项目谋划、前期、建设、投产全流程信息化管理。通过近两年的持续推进,初步解决了制约项目推进的堵点、痛点、难点问题,中国长城智能制造(山西)基地 、中国电科(山西)电子科技创新产业园、潞安集团“180项目”改扩产、太钢集团高端碳纤维三期工程等一批重大转型项目落地,带动全省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同步提速,转型发展后劲进一步积蓄。
三、改善民生(16项)
1 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13.6%下降到1.1%。以打不赢脱贫攻坚战就对不起这片红色土地的态度和决心,聚焦深度贫困下“绣花”功夫精准施策,“一县一策”量身定制共享政策和专享政策。创建生态生计“两生”共赢机制,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脱贫攻坚和生态治理“两个攻坚战”,扶贫造林(种草)专业合作社脱贫模式向全国推广。因地制宜实施特色农业、光伏、乡村旅游、电商和培训就业等产业扶贫。“六环联动”推进整村搬迁,统筹解决“人钱地房树村稳”等七个问题。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采取“三保险、三救助”和“双签约”“一站式服务”等健康扶贫政策。截至2018年底,农村贫困人口由2014年建档立卡时的329万减少到25.5万,贫困村由7993个减少到918个,41个贫困县脱贫摘帽。2019年确保剩余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800个左右贫困村退出,22万左右贫困人口脱贫。
2 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显著,群众安全感明显提升。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事关社会大局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事关人心向背和基层政权巩固。2018年专项斗争开展以来,省委坚决贯彻中央部署,求深入、扩战果、办铁案、强综治、除隐患,不夺全胜、决不收兵。坚持深挖彻查,打财断血、打伞破网,打掉涉黑涉恶犯罪团伙1367个,抓获犯罪嫌疑人9927人,提起公诉6903人,一审判决3824人,二审判决1519人。立案查处涉黑涉恶腐败和“保护伞”等问题1322件2587人,持续掀起斗争高潮。同步开展为期3年的“打击文物犯罪专项行动”,追缴各类文物33140件,一场斗争打出了一个“博物馆”。大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推动城乡基层增强对涉黑涉恶问题的“免疫力”。以专项斗争为牵引,进一步提高了社会治安水平,优化了发展环境,锤炼了政法队伍,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
3 成功举办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进一步塑造靓丽山西形象。2019年8月,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在我省举行,是我省历史上首次承办的全国综合性体育盛会,参赛总人数4.3万人,开闭幕式期间共有12006名运动员汇聚山西、同场竞技,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高水平赛事,实现了“精彩、惠民、难忘”的办赛目标。为筹办二青会,我省在赛事组织、赛制改革、场馆建设、环境整治、志愿服务、医疗卫生、安全保卫、食品药品、信息技术及道路交通设施改善等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发展水平和城市形象,提升了全省人民文明素养和人文素质,普及了运动健康理念,带动全省体育、文化、旅游等事业发展,展示了山西进入新时代的新形象。
4 推出“136”兴医工程,带动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整体提升。为解决我省优质医疗资源不足的问题,围绕全面提升医疗水平这一主线,全面推进领军临床专科、重点医学实验室和卓越医学团队三项重点建设,协同推进前沿医疗技术开发、医学装备保障、科技基础平台、国际医学协作、专病诊疗中心、产学研成果转化六个基础项目实施。目前,已遴选确定了10个领军临床专科,建立了9个院士工作站、10个国际医学协作中心,柔性引进国内外专家学者60人。2019年成功争取为首批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试点省份,与“136”兴医工程统筹规划、协调推进。截至2018年底,全省医疗床位、卫生技术人员和卫生机构由2012年的16.53万张、19.96万人和4.02万个,增长为20.83万张、24.61万人和4.21万个,保障群众看得上病、看得好病。
5 织密筑牢社会保障“安全网”,各项社会保险待遇稳步提高。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推动构建覆盖全民、城乡统筹、权责清晰、适度保障、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促进社会保障扩面提质。社会保险综合参保率达到95%,城镇医保和新农合制度实现并轨提质,在全国率先建立起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待遇确定和基础养老金正常调整“两个机制”,构建工伤保险劳动能力网上再鉴定服务平台,落实失业保险援企稳岗、技能提升补贴政策。2018年全省企业退休人员人均基本养老金提高到3185元,连续6年提高工伤保险待遇标准,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由试点初期的每人每月30元提高到现在的103元。
6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持续快于经济增长。为破解全省就业结构性突出矛盾,实现更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聚焦重点群体,实施更加积极就业政策,多渠道带动就业增收。完善以创业带动就业机制,推广“担保贴息贷款+政策性小额贷款”叠加模式,开展“互联网+”“创青春”“创客中国”“星火项目”等创新创业大赛,健全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决定和增长机制,落实农民工工资保证金和欠薪应急周转金等工资支付保障制度。2019年上半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新增就业同比增长7.0%和13.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1.3个和2.65个百分点,帮助失业人员就业和困难人员就业1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3.9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不断下降,保持在4.2%以下的较低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
7 棚户区改造造福城镇住房困难群众,145万户居民实现出棚住楼。为有效破解我省作为老工业基地,棚户区改造需求大、任务重的难题,2016年在全国率先推行“省级统贷、市县购买”的政府购买服务模式,通过省政府代发地方政府债券方式弥补资金不足,累计争取国家政策性专项贷款授信1704.85亿元、发放1161.73亿元,加大省级财政资金支持力度,对城镇棚改每套补助3000元。截至2018年底,全省棚改住房累计建成138.42万套,政府投资的公租房累计分配25.33万套;2019年1至9月,全省棚改开工3.45万套,建成7.44万套,棚户区居民和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的住房条件持续改善。
8 稳步提高养老服务水平,老百姓有了更多幸福感。把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作为力促产业转型、推动民生改善的重要举措,基本构建了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强养老设施建设,公办养老机构兜底网基本建立,民办养老机构发展势头良好;健全养老发展多元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政府资金投入。设立山西养老服务业发展基金,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养老服务业;推进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康养山西、夏养山西”品牌;建立经济困难老年人津贴补贴制度,11.26万老年人领取高龄津贴,2.59万失能老年人享受护理补贴。截至2019年8月底,全省各类养老服务机构989个、服务床位19万张,不断满足全省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
9 守住安全生产底线,全省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守住底线才能勇攀高峰。突出安全生产在全局工作中的重要位置,着力压实安全生产责任,地方部门签订责任书,主要负责同志担任第一责任人,在各行业领域全面推行了安全生产挂牌责任制。在煤矿、非煤矿山、化学品、道路运输、消防等重点行业领域持续组织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健全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机制,积极推进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构建应急管理体制机制,增强应急保障和处置能力。近年来我省安全生产形势基本稳定,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得到有效遏制,2018年实现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百万吨死亡率、较大事故、重大事故5个大幅度下降,创统计以来煤矿安全生产最好成绩。
10 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步伐明显加快。着眼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入公办园难、入民办园贵”问题,出台《关于学前教育深化改革规范发展的实施意见》,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纳入城乡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学前教育毛入园率达到89.7%,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8个百分点。着眼解决高等教育缺“高原”、少“高峰”的问题,支持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率先发展,促成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对口帮扶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推动我省高校与C9高校和国内高水平大学开展战略合作。山西大学实现部省合建,太原理工大学成为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深入实施“1331”工程,全省高校综合办学、科研创新、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提升。安排90亿元政府债券资金用于改善高校基本办学条件、置换高校债务,高校内涵发展呈现强劲态势。
11 因地制宜实施清洁取暖工程,全省清洁取暖覆盖率达到71%。坚持“宜电则电、宜气则气、宜煤则煤、宜热则热”原则,因地制宜推进冬季清洁取暖,积极发展生物质热电联产,创建地暖供热示范区,稳步推进风电供暖,保障人民群众温暖过冬。截至2019年6月底,累计完成207万户煤改电、煤改气和集中供热改造任务,全省热电联产集中供热率近70%,城市(含县城)集中供热普及率超过90%;淘汰燃煤锅炉3.9万多台,11个设区市全部设立“禁煤区”,总面积达到3473平方公里。通过实施清洁取暖,促进群众温暖过冬和空气质量改善“双赢”。
12 农村饮水安全得到根本改善,农村人口集中供水率和自来水普及率超过95%和92%。为让农村群众真正喝上干净水、放心水、安全水,我省连续组织实施了饮水解困、饮水安全全覆盖、巩固提升等多阶段、高强度的农村饮水工程建设。针对部分地区存在的饮水型氟超标问题,对氟超标情况进行精准分类建档,实行台账销号,因地制宜、逐村逐片针对性制定改水方案。加强农村饮水工程水质检测,加大资金投入,加强氟超标水质处理,建立协作机制,强化运行考核,从制度上保障农村饮水工程持续良性运行和水质提升。截至2018年底,全省共建成饮水工程3.3万处,2418万农村人口从中受益,共解决372个村、35.8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型氟超标问题。
13 打造公安“一网通、一次办”服务平台,实现公安公共服务全省域覆盖便捷化。为解决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问题,建成以大数据为支撑的山西公安“一网通、一次办”服务群众服务企业平台。平台涵盖了户政、治安、交管、出入境等375项涉及民生和企业审批服务的事项,实现了95%以上事项“一次办”。截至2019年9月,注册用户2038万人,注册企业60多万家,应用3.69亿人次,办理业务3761.8万件。群众和企业随时随地用手机就能实现申请事项一次性网上办理,在公安机关办证、办事、交费、咨询、查询等更加快捷便利,满意度不断提升。
14 深入实施全民技能提升工程,近两年190万劳动者获得技能证书。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职业能力评价体系、政策支持保障体系、组织领导体系,加快培养适应转型发展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全面提升劳动者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出台了《关于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的实施意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和动手能力培训。召开了全省“人人持证、技能社会”推进会,举办首届全省职业技能大赛,通过开展大规模、多层次职业技能培训和社会化、专业化职业能力评价,2018年经过培训并取得相应证书的劳动者达到109万人,2019年1至9月,全民技能提升工程共组织培训82.6万人,让更多劳动者靠技能增收、靠技能成才。
15 《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平遥国际电影展等一批精品广获好评,群众享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着眼满足人民对美好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搭平台、出精品、建阵地,深入推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建设。实施文化精品工程,推出一批展示山西文化、倡导山西精神的力作,《右玉和她的县委书记们》《一代廉吏于成龙》等影视作品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舞剧《吕梁英雄传》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大奖,产生热烈反响。构建文化展示平台,成功举办山西省平遥国际电影展,创新影展运作模式,提升专业办展水平,有力带动我省文旅产业融合,成为全面对外开放一张新名片。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载体,32个县级文明实践中心挂牌运行。成功举办首届非遗博览会和两届山西艺术节,开展“送戏下乡一万场”等文化惠民活动,推进“文明守望工程”和“全国网络媒体山西行”“看山西”等系列活动,群众精神文化获得感不断增强。
16 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居民生活更加便捷。充分发挥社区在基层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推动以社区为平台、社会组织为载体、专业社工为支撑的“三社联动”基层治理体系,带动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水平整体提升。加强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打造社区工作专业化队伍,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实现网格化服务管理,公益慈善类、生活服务类、居民互助类社区社会组织快速发展。在城市社区广泛开展日间照料、康复护理、助餐助行等服务,累计建成城市社区居家照料中心776个。推进社区治理服务创新实验,组织部分县区、街道、社区干部采取理论教学和现场教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培训。随着社区治理水平的不断提升,为社区居民提供了人性化、便捷化、科学化公共服务。
本文来源:黄河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