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4月22日下午3:00,北京师范大学赵勇教授在长治学院南校政策分析与社会调查实验室与中文系教师开展了一场学术研讨会。本次研讨会主题为“怎样做文学研究——以赵树理为例”,该会议由赵栋栋老师主持。
赵勇教授讲起选题原因时提到了自己刚出版的《赵树理的幽灵》一书,教授对该书的内容进行了大致介绍,并就当下学界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的“阐释焦虑”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紧接着赵勇教授又通过“知人论世”的文学研究方法,从赵树理在文学场内外三重身份的认同、撕裂与缝合的角度对其人及其作品进行了细致分析,并据此引申出了“症候阅读”。然后对赵树理作品中的“症候”点进行了具体解释。接下来又将赵树理与汪曾祺进行了对比,探讨了口头文化与书面文化从对立到融合的过程。
交流会第二环节是自由讨论部分。各位中文系教师和赵勇教授针对“大历史观”、“症候阅读”以及研究赵树理的切入点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最后,与会人员合影留念,本次学术研讨会圆满结束。
晚上7:30,赵勇教授在我院南校东002教室作了题为“从小说到电影:《芳华》是怎样炼成的”专题讲座。
赵勇教授于1985—1987、1990—1999年曾在晋东南师专中文系任教。讲座伊始,赵勇教授首先回顾了自己在晋东南师专中文系工作的经历。
“
接着,赵勇教授从2018年冯小刚遭遇滑铁卢事件谈起,围绕《芳华》诞生的动因、严歌苓小说“小女人小说”、“电影小说”的特点以及冯小刚对小说《芳华》进行的改造三个层次解析了电影《芳华》的秘密。
”“
赵勇教授讲到:冯小刚掌握了大众文化生产的秘密,他通过“立主脑”,确立了“真善美”的主题;通过“减头绪”,净化了原作的阴暗人性;通过“补腻子”,接通了国人的集体记忆;通过“罩油漆”,制造了一种怀旧的氛围。但是,《芳华》的好口碑和高票房仅仅意味着大众文化的胜利,却也缺失了对历史和人性相关方面的批判深度。
”赵勇教授的精彩讲授,帮助同学们理解了《芳华》从小说到电影的跨越过程,更为同学们打开了一扇独立思考的大门。
(选自:中文系团委新媒体部)
编辑:李一丁
责编:刘晓垚
初审:李 璨
终审:李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