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称:河头战役
地点:河头
时间:1939年底
参战方:中日双方
结果:中央军伤亡惨烈,更使鬼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战役背景
民国28年(1939)7月,日本侵略者第二次占领了长治县城 (现长治市城区),之后,对太行山区根据地进行疯狂的“扫荡”。鬼子多次从长治县城和壶关县城出发,沿长壶交界线南向“清乡”,处于这片区域村庄,抗战进入最艰苦的阶段。河头编村是抗战相对比较活跃的村庄,该编村属下的小川自然村(今长治县小川村,1966年与主村河头分离),乃是长治县东岭后二区分委时常潜伏,秘密联络、组织民众积极抗日的地方。
同年农历八月初三,日本鬼子越过陶清河包围了河头村地面。鬼子突然进村,使村人始料不及,绝大部分被抓,之后点捡青壮年人,猪羊似的赶至大编村(河头、北宋壁和小河为一大编村)的中心村北宋壁,逼迫他们说出谁是共产党,八路军又藏在哪里。被逼村人说不出或不愿说,鬼子挥起东洋刀,当场捅杀村人宋送好、郭安才、郭虎则、郭旦则四人,捅伤王金斗、常相水二人,捣伤无辜民众多人。下午2时许,鬼子重返河头村,见村中空无一人,便挨门挨户收刮粮食,挑拣东西,抓赶鸡羊,临走点燃了王五则等家民房,向东北壶关县城方向扬长开去……
同年9月,国民党中央40军奉命北上抗日,扎营长治县境韩店、寺庄一带。18集团军(八路军)在长治县境梁家庄召开“欢迎中央军抗日大会”,八路军代表何长工,中央40军军长庞炳勋分别讲了话。
同年12月,阎锡山在晋东南发动抗战以来的第一次反共高潮,逮捕、暗杀共产党员和抗日干部,史称“十二月政变”。中共太南特委发出 “提高警惕,应付事变”的紧急通知,时任中共长治县委副书记冯凤林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从长治、壶关交界南境出发,只身沿长壶交界线向北通知各村地下抗日组织。
战役地点
陶清河,原本是古壶关县的一大河流,从东南流向西北,地理形势大致呈“S”型,径流壶关山盆西南,进入长治盆地东南,河头村处于该河径流中游,境内长度约2公里,流域面积可达200000平方米。据有关资料,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古壶关析置壶关、上党二县,以自然河流截分,河头作为分界村,划归上党县。明嘉靖年间,原上党县域设置长治县,河头即为 “陶清河入境长治县第一村”。
河头村,地处壶关山间盆地向西南延伸的低尾地带,陶清河绕村东部和南部流向西南,古天齐大庙就坐落在南向西折的大河湾内侧西北岸上。河头村三面河环,北面地势平坦,比较开阔,2000米外为土石山丘,称郎家垴。山垴顶为长治县境郎家村,垴顶北下为贾掌村,山脚下建有贾掌煤窑,为日本人掠夺煤炭资源,在长治地区最早开设的机器窑。垴顶下东北向、东向、东南向,地势较为开阔,但被陶清大河的一支流切割的支离破碎,沿支流河从北往南分布有后土门、前土门、原村、靳庄、彭家等村庄,该支流南向经原村、彭家直达河头村东陶清大河。河头村正东,过陶清大河,缓上1500米外为壶关县界南阳护村。该村坐于一土石山南坡,村北山顶是二进院落金代三嵕庙,该庙宇隔陶清大河与河头村宋代天齐大庙遥遥相对。在这两座古庙里,在这方圆十多里的陶清河畔,抗日战火激烈燃烧。
战争过程
冯凤林同志在土门、原村一带被国民党中央40军一部抓获,经河头编村带至壶关南阳护村北山头三嵕大庙受审,使他受尽了严刑拷打。冯凤林同志严守党的秘密,坚贞不屈,怒斥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行径,敌人恼羞成怒,挥刀砍下他的左臂。党的好儿子壮烈牺牲,年仅27岁。冯凤林同志的牺牲,使长治县党的组织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各村级的党组织也不同程度的遭到破坏,被迫转入地下斗争。国民党40军的顽固派倒行逆施,客观上助长了日本人的嚣张气焰,鬼子数次“扫荡”这一区域,抗战形势非常残酷。在这种错综复杂斗争的形势下,尽管国民党顽固派“防共反共”,实行“曲线”投降卖国政策,但40军中怀有爱国之心的将士也大有人在,他们不甘做亡国奴,始终保持着崇高的中华民族气节。
民国28年(1939),辗转于长治地区的中央40军某团,不与同军反动派同流合污,而是把枪口对准了日本人,决定消灭贾掌煤窑的鬼子,打破日本鬼子掠夺煤炭资源的美梦,解救被抓苦役矿工。农历十一月十五日,该团扎营河头村,伺机北向翻越郎家垴,消灭山下贾掌煤窑鬼子。团部设在该村天齐大庙,同时在村北郎家垴制高点,村东彭家沟最底处布置岗哨。这次扎营行动,不料被一汉奸(据说是壶关靳庄村人)告密。是夜,鬼子纠集大队人马,乘着月色的掩护,神不知鬼不觉,摸掉前沿岗哨,在汉奸的指引下,从郎家垴东侧,沿着原村、彭家村通往陶清河的支流河沟,一直向南出河口,进入陶清大河床,迅速窜至河头村大庙前的青石大坡底。鬼子采用“先击头脑”的战术,突袭该团部。夜10时许,战斗打响。本来,该团准备痛打鬼子,反遭偷袭,顿时,枪声大作。全团将士从睡梦中惊醒,在这紧要的关头,迅速控制村北后街民房制高点,使鬼子来不及进入村里,一字展开东西数百米的战线,封锁进村道路、东西两边河床,依托有利民房,与鬼子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鬼子为了吃掉这支部队,村北平地架起炮火猛烈轰击南向民房上的火力点 (经受炮火洗礼的旧式老民房背后,至今都是弹痕累累),全团将士顽强抵抗。村东陶清河床的鬼子,偷袭指挥部不成,便改为强攻,爬着石坡疯狂的往上冲,一波不成再接一波。该石坡长百十余米,宽二米,坡度较大,地形易守难攻,该团占据有利地形,一次次打退鬼子的强有力的进攻。这天一整夜,机枪呱呱叫个不停,枪炮声始终不断,战斗进行的异常激烈。黎明时分,枪炮声渐渐稀疏下来。十六日白天,枪炮声时断时续,时紧时缓,全团的弹药几乎打光了。为达夜里突围的目的,该部组织敢死梯队。当鬼子发现部队没有子弹,蜂拥上冲时,敢死队员大开庙门,英勇的冲下大石坡,与鬼子展开了大刀战,一次又一次,终使鬼子的阴谋未能得逞。夜幕将临,北出长治的鬼子援兵尚未到来,为保存抗战力量,日后再战,该团将士乘着夜色掩护,沿东南方向,被迫撤退,进入壶关山涧。鬼子乘势占领阵地,进村开始了烧杀抢的罪恶……
战争结果:
这次战役,日本人称“河底大战”,河头村人称“十五开火”。战斗进行了一整天,中央军伤亡惨烈,更使鬼子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战后,村人发现,废枪弹壳成堆成片,死尸残肢遍地都是,青石坡染成了红石坡。整个村庄前沿民房残墙断垣,弹痕累累。时至今日,大战七十五年过去了,一些村人手中还留有战役遗留的枪子弹数枚,以示纪念。
战后隔日,即农历十一月十八日,鬼子从长治城出兵,在飞机的掩护下收尸,部分死尸使用白布包裹,一头骡马搭驮两个运走,大部死尸集中在村北平地里烧毁。隔日,中央军来人打扫战场,在当地民众的配合下,打窑挖坑,将阵亡将士的遗体临时集中埋葬于村南陶清河畔北沿地岸。年余后,遗体重迁长治县境大峪村一带。
主编:武瑞婷
责编:李晨阳
初审:李 璨
终审:李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