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古传说中,大禹是上古时期神话传说中炎帝部落联盟的首领之一,鲧之子,姒姓,亦称夏禹,传位于子启而建夏朝。以善治水、兴农业而著称,历代受到赞颂崇祀。
浊漳河畔大禹治水
大禹,他的名字叫文命。禹的父亲叫鲧(gǔn),算起来,他还是黄帝的后代。他是我国古代最有名的治水英雄。
当尧还在世的时候,中原地带洪水泛滥,无边无际,淹没了庄稼,淹没了山陵,淹没了人民的房屋,很多人只得背井离乡,水患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尧决心要消灭水患,于是就任命禹的父亲叫鲧担任治理洪水的负责人。鲧治理的效果并不理想,并且消极怠工。后来舜开始操理朝政,他所碰到的首要问题也是治水,他首先革去了鲧的职务,重新访求能治理洪水的人。
舜征求大臣们的意见,看谁能治退这水,大臣们都推荐禹,他们说:“禹虽然是鲧的儿子,但是比他的父亲德行能力都强多了,这个人为人谦逊,做事认真,生活也非常简朴。”舜并不因他是鲧的儿子,而轻视他,而是很快把治水的大任交给了他。
大禹是一个贤良的人,他并不因舜处罚了他的父亲就嫉恨在心,而是欣然接受了这一任务。他暗暗下定决心:“我的父亲因为没有治好水,而给人民带来了苦难,我一定努力再努力。”
但是他知道,这是一个多么重大的职责啊!他哪里敢懈怠分毫。考虑到这一特殊的任务,舜又派伯益和后稷两位贤臣和他一道,协助他的工作。
当时,大禹刚大婚四天,他的妻子涂山氏是一位贤惠的女人,同意丈夫前去,大禹洒泪和自己的恩爱妻子告别,就踏上了征程。
禹带领着伯益、后稷和一批助手,跋山涉水,走遍了当时中原大地的山山水水。大禹感到父亲没有完成治水的大业而空留遗憾,而在他的手上这任务一定要完成。
大禹左手拿着准绳,右手拿着规矩,走到哪里就量到哪里。他吸取了父亲采用堵截方法治水的教训,发明了一种疏导治水的新方法,疏通水道,使得水能够顺利地东流入海。大禹每发现一个地方需要治理,就到各个部落去发动群众来施工,每个水利工程开始的时候,他都和人民在一起劳动,吃在工地,睡在工地,挖山掘石,日夜劳作。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一干就是十三年。在这十三年中,一座又一座大山被挖开,一条又一条河渠被疏通。这期间,禹没回过一次家,还留下了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谈。
禹第一次路过家门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儿子正在屋子里哇哇地哭。禹一听,心情很激动,恨不得立马冲进屋去。但他转念一想,娇妻爱子乃温柔乡也,回去了自己还舍得出来吗?他只好咬咬牙,装作没听见。
第二次路过家门时,禹的媳妇儿抱着他已经会叫爸爸的孩子站在门口,可怜巴巴地看着他。
第三次过家门时,禹的孩子已经长大了。他站在门口,一边使劲把他爹往家里拉,一边眼泪汪汪地说:“爹,回家吧,我娘都给你做好了鱼,回家吧。”
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对他说:“爹现在没工夫回去,你在家好好孝敬你娘。”然后他就匆匆忙忙地走了,还是没进家门。
连后来孔子都被禹的品行感动了,评价禹简直说他就是个完人。所以,后人为什么称他为大禹,就是说他太伟大了。
洪水平息后,禹召集各部落首领论功行赏,又安排尽快恢复农业生产。他派人把粮食种子分发给人民,教大家在气候适宜的地方种植不同的农作物。同时,他还鼓励大家在湖泊中养鱼、养虾、养螃蟹,又改进了凿井技术,兴修水利,使农业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
就这样,水涝变成了水利,大地上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一片繁荣景象。
“禹”在长治
禹治水十三年,行遍九州山川,战国地理文献《禹贡》载禹为导水,曾经过"壶口、雷首,至于大岳;底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入于海”。大岳即太行山,余脉分布于长治西北境内,析城、王屋二山在晋城市阳城县境内,太行山则南段分布在长治东部边缘。因此可知,大禹治水的足迹履及长治,长治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关于禹的动人传说和“禹迹”。
编辑:张 腾
责编:卢睿哲
初审:李 璨
终审:李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