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成功发射“天舟一号”的长征七号火箭,重量达到600吨,而托举火箭腾飞的是一双巨大的手——发射平台。在它身上的4万多个零件中,最关键的零件加工精度达到了微米级,它是火箭精准入轨的基础。今天的《大国工匠》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位用双手托起火箭的长治清华机械厂数控铣工——韩利萍。
韩利萍
19把刀具一次装卡,73个孔要在两天之内不停机加工完毕。准备加工的这个零件叫“四通均流阀”,是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平台的关键控制件。别看这个零件个头小,但它可是大力士,火箭加注燃料以后一直到起飞前,将近600吨的重量,就靠这个“四通均流阀”驱动液压系统进行控制,承担火箭发射前姿态调整控制的重担。
这个发射平台的关键部件,允许的最大公差是2丝,相当于两根蚕丝粗。加工粗糙度仅有1.6微米。超过这个范围,就可能导致火箭发射无法准确入轨。
航天科技集团一院长治清华机械厂数控铣工韩利萍:“这个零件它精度要求太高了。你废一个。就全部都废了,每一步都得非常小心”。
上万条程序一步都不能错,73个孔加工出来都要毫厘不差,才能确保火箭的发射万无一失。在零件加工到第3个孔时,韩利萍发现机床出现了异常震动。
韩利萍:“每把刀的切削的状态都是不一样的,它会引起震动的频率也是不一样的,就像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他要把人的脉搏,去感觉它是不是正常”。
“四通均流阀”使用的材料是45号钢,经过热处理以后,硬度比普通钢材高了将近30%,精加工时刀具比一般加工更容易磨损。如果不是韩利萍提前预判到刀具的磨损,加工下一个孔时,零件就可能超出精度公差,甚至报废。
韩利萍:“机床它越复杂,其实需要人的能力更强,这么多年,我一直都在跟我的机床做闺蜜”。
而在十多年前,这个机床闺蜜曾经是韩利萍的噩梦。2000年年初,当中国航天的装备开始升级换代,韩利萍是厂里第一批接触数控机床的人。一次,师傅交给她一个零件,由于空间想象能力不够,她怎么也看不懂零件复杂的内部结构图。
回到家里,韩利萍还在通过电话找师兄请教。
韩利萍:“问得人家烦了,(他说)你为什么还不会真笨啊你”。
在师兄眼里,当年20多岁的韩利萍在加工方面就是个“笨小孩”。但是他没想到,韩利萍还是个“倔女孩”。在切土豆时,她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能不能用家里的土豆切出零件的模型呢?
韩利萍:“因为工件是你加工完以后,你要是干错了就废了,但是家里面的土豆你可以随便玩是吧”。
圆弧面、打孔,这些平面图纸上韩利萍怎么也看不懂的难点,通过她手中切割成型的土豆,变得立体了。有半年多的时间,韩利萍家里堆满了她练功切出来的奇形怪状的土豆。
当年的“笨小孩”韩利萍如今成为了厂里鼎鼎有名的技能高手。韩利萍将“四通均流阀”的加工合格率,从之前的20%提高到了**。26年来,由韩利萍加工的关键零件,相继用在了长征系列火箭发射平台上,稳稳地将“神舟”系列飞船、北斗卫星、“天舟货运飞船”送上太空。
韩利萍:“这个铁疙瘩可不是普通意义上的铁疙瘩啊,我们加工的这些东西那是振国威的,就是给咱们中国人长脸的”。
(图文来自网络)
编辑:商晓韪
责编:刘晓垚
初审:李璨
终审:李书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