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叶一世界
一言一行一文明
文明古国、礼仪之邦
不但创造了灿烂的文化
还形成了讲究礼仪的美德
快来和小编一起读一读
山财版《太原市民文明礼仪读本》
让文明遍布城市
让礼仪遍布校园
泱泱大国 礼仪之邦
仓廪实而知礼节
衣食足而知荣辱
当今社会
知礼仪行礼仪 不可或缺
身居校园
亦是以身作则
按序排队 从我做起
校园个人礼仪小贴士
1.排队有序,不要拥挤,注意保持合理的距离,不在排队时咳嗽,抽烟,摆动身体。排队忌抢先,也忌越过队伍直接到窗口询问。 2.出入公共场所,要注重仪容仪表,衣着整齐、发型得体;不争吵谩骂、不使用低俗语言,不随地吐痰、不乱扔杂物,不损坏公共设施;咳嗽、打喷嚏时应掩住口鼻。
防疫战役 人人有责
疫情虽暂时胜利
切不可掉以轻心
城市防疫 校园防疫
防防更健康
遵守文明礼仪
监控身体状况
保护校园里的你我他
校园防疫礼仪小贴士
1.勤洗手。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用一次性纸巾或干净毛巾擦手。双手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打喷嚏后)应立即洗手。
2.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避免用手触摸眼睛、鼻或口。
3.保持环境清洁和通风。每天开窗通风数次不少于 3 次,每次 20-30 分钟。户外空气质量较差时,通风换气频次和时间应适当减少。
4.出门戴口罩,尽量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尽量减少到人群密集场所活动,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
5.口罩戴完摘下后不乱扔,将使用后的口罩找个密封袋装起来(有条件可以使用 75%的医用酒精消毒后再装进密封袋),当作有害垃圾扔掉。
6.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如咳嗽、流涕、发热等,应居家隔离休息,持续发热不退或症状加重时及早就医。
文明程度何处看
公共场所靠大家
区域大 人数多
人人言行有所把
礼仪风范无所差
环保礼仪心牵挂
文明城市就是我
校园餐厅礼仪小贴士
1.使用公勺公筷,实行分餐制。新冠病毒的传播,让大家重新认识到,病毒和细菌的危害,其中唾液传播最为常见,危害最大。
2.餐厅不多点、食堂不多打、厨房不多做。养成生活中珍惜粮食、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习惯,按需点菜,按需打饭,打饭需有序,食物要清盘。
山财校门外的斑马线
行车的暖心停留
恰好彰显行车礼仪
乘车驾车每日行
礼仪要存人心中
活在当下靠礼仪
日常交通安全行
校园交通礼仪小贴士
1.上下楼、过楼道“右行”,出入教室、办公室、会场等按指定线路走,不拥挤,出入各功能室要轻声慢步,不影响他人。
2.校园行路时互相礼让,主动给长者、师者、残疾人和有需要的人士让路。 3.遇到他人问路,要尽力相助,为其指示方向。不置之不理,再忙也要停下来,若不清楚方向,则需要说明。
你知道吗
外出游玩
我们也需要注重礼仪
衣着得体,文明禁忌
维护卫生,保护古迹
这是旅游观光礼仪的一部分
旅游观光的队伍在扩大
公民文明素质也在提高
不论是出境游还是国内游
文明素质都是最美的风景
校园出行礼仪小贴士
1.维护环境卫生。不随地吐痰和口香糖,不乱扔废弃物。
2.不喧哗吵闹,排队遵守秩序,不并行挡道,不在公众场所高声交谈。
3.保护生态环境。不踩踏绿地,不摘折花木和果实,不追逐打闹。
4.不损坏公用设施,不贪占小便宜,节约用水用电,用餐不浪费。
5.尊重别人权利。不对着别人打喷嚏,不长期占用公共设施,尊重服务人员的劳动。
6.讲究以礼待人。衣着整洁得体,不在公共场所袒胸赤膊,礼让老幼病残,礼让女士,不讲粗话。
“您好!好久未见,近来可好?”
人际交往礼仪闪亮登场
问候致意,面带微笑
称呼亲切,合乎常规
言谈举止,注意分寸
彬彬有礼,助人为乐
让你我一起
文明的融入社会
文明的提高魅力
校园交往礼仪小贴士
1.同学间相处要互相尊重,互助互爱,同学间遇见了要打招呼。不给同学取绰号,不挖苦讽刺他人,不说让对方难堪的话。 2.问同学借东西,要先征得同学同意。对别人的东西要加倍爱护,并且信守承诺,按时归还。 3.同学之间合作时要相互理解,不要斤斤计较,对同学偶尔的过失要宽宏大量。任何时候得到同学的帮助,都要及时表达谢意。 4.在学校里遇到老师要微笑,主动问好。上课前要提前到教室,下课后要让老师先行。下课时,主动与老师说“再见”。进入老师办公室要先轻声敲门,老师同意后方可进入。 5.与老师谈话时,眼睛不要左顾右盼,说话要轻声细语,尽量不影响办公室的其他老师。老师办事或与他人交谈时,不要随意打扰,等老师忙完再说明来意。有事向老师打电话时要注意时间,尽量避免老师吃饭或午休的时间。
校园环境要得体
需要我们共维护
花园丛里剪裁出整洁
超市摆放尽显礼仪
文明礼仪从我行
校园环境有我担
知“礼”、行“礼”
世代相传的美德
是无比丰富的宝藏
对个人来说
礼仪是一种修养
对城市来说
礼仪是一种文化
让我们跟紧社会风尚的主流
做文明有礼的财大人
END
文字|张雅鑫 陈祎红
图片|学生通讯社 部分来源于网络
排版|陈祎红 莫静雨
编辑|吴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