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汝于成 明心见性 —— 怀念乡贤赵先生

吕梁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玉汝于成 明心见性 —— 怀念乡贤赵先生

吕梁学院

编制按:教师节来临之季,我们深切缅怀刚刚故去的吕梁籍新闻传播学者,赵玉明先生。先生一直非常关注吕梁学院的发展,并多次向吕梁学院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捐赠图书,为吕梁学院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献计献策。

赵玉明,山西汾阳人,1936年生,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1958年转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1959年毕业后到北京广播学院(今中国传媒大学)任教,先后担任新闻系副主任、主任,副院长等职务,于1992年起领取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至2007年退休,获得中国传媒大学首批“突出贡献教授”称号。于2020年8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3岁。

赵玉明同志先后担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闻学学科规划评审组成员,教育部高校新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广播电视史研究委员会会长,中国广播电视学会副秘书长,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学术委员会委员,原中国新闻教育学会副会长和《中国广播电视年鉴》主编,《中国新闻年鉴》《中国广播电视学刊》《现代传播》编委等。

玉汝于成 明心见性——怀念乡贤赵先生

常志刚

听闻先生仙逝,不禁失声大哭!太过突然。

电话那端,先生的女儿赵虹女士安慰我说,“我们一直陪着他,也有些心理准备,你们觉得突然,我们家人相对会好一些。”本想说些宽慰的话,不知从何说起。

通电话时,赵姐正在医院做一些善后事宜,不便多说,只是在挂电话时,补了一句,“疫情期间,不方便,我爸也不希望劳烦大家。之后有空,再来北京,还来我们家坐坐,不要我爸走了,就不来了,我妈会受不了!”。这时,坚强如她,已是泣不成声。

结识赵先生,是因一场学术会议。2018年4月,正值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70周年,我供职的单位(吕梁学院),在时任全国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先生的支持下,与中国新闻史学会,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北京联合举办一场主题性、纪念性的学术活动。基于此,我便代表学校和我们研究中心去拜访中国新闻史学会创始人,第一任会长方汉奇先生,离开方先生寓所时,他补了一句,“你可以去见见赵玉明,他是你们吕梁人”。

吕梁学院

图 |赵玉明(第一排右八)常志刚(第二排右一)

后知后觉,辞别拜谢!

欣欣然,惴惴然,拨通赵先生家的电话,许久,电话接了起来。

“喂,谁呀?”

“先生您好,我是山西吕梁学院的小常。”

报上姓名,说明来意,先生的语调明显提高,语气温和,并主动提出,何时到府上一叙?比我预想的要顺利很多,暗自窃喜。

第一次登门,准备仓促,大约只是在楼下带了些水果作为见面礼。

进门,茶已沏好,我与他隔着书桌,相视而坐。

先生边说欢迎欢迎,边拿出一沓早就准备好的资料放在我面前。“走时记得带上,年纪大了,怕我忘记,提前和你说一下”。

资料多与晋绥研究有关,有书,有复印好装订成册的研究论文和杂志文章,还有一些剪报。先生一一介绍,并说年纪大了,帮不了什么忙,做些资料整理性的工作,算是对小老乡的一点支持。

先生称我叫“小老乡”,紧张的心情便在刹那间,放松了很多。与我同去的我的学生,顺势拍了些照片作为留念。

至此,因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做国内访问学者的缘故,便有了与先生多次亲密接触的机会。

吕梁学院

图 | 赵玉明先生为吕梁学院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题词

他的案头总放着一本《汾州乡情》,每次去都会和我聊聊吕梁,聊聊山西,聊聊他的汾阳老乡贾樟柯,聊聊一年一度的吕梁文学季,聊聊山西的高等教育,特别是新闻传播学科发展的情况。他曾说,我很小就离开了汾阳,离开了山西,前几年身体硬朗的时候,每年都会回去一两趟。在他担任中国新闻史学会第二任会长期间,曾向山西大学文学院新闻系(现山西大学新闻学院)提议,由他们牵头成立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可惜因为各种原因未能如愿。每每提及此事,先生总觉得非常遗憾。如他所料,在新闻史学会第四任会长陈昌凤教授的任期内,华南理工大学牵头成立了地方新闻史专业委员会,这比先生的预想,晚了十年有余,当然,更重要的是山西新闻传播教育界失去了一个面向全国学习、交流、切磋、展示的机会。

学人,学者,知识分子,大学教授,这是先生的基本身份。但他最珍视的称谓是——“教师”。先生为人敦厚精诚,为学谨严质朴,文风平易畅达,话语如沐春风。离休以后,仍多年坚持做博士生导师,且固定每周都会去他一生坚守,毕生至爱的广院(中国传媒大学)。先生在那里耕耘,在那里收获,在那里提携后辈,奖掖晚生,先生在那里成为讲师、副教授、教授,也在那里成为全国优秀博士论文指导教师,先生将自己获奖所得悉数捐出,设立赵玉明奖学金。

吕梁学院

图 | 赵玉明先生参加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并做主题发言。

据我粗浅的了解,作为学者,先生的主要研究聚焦在中国广播电视史,尤其是中国广播史,先生是中国广播电视史和中国广播电视学科发展的重要奠基人之一。他主编的《中国广播电视通史》,《中国广播电视图史》,填补了多项学术研究的空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先生对建国前解放区广播的研究投注了大量精力,并通过他的的研究,将中国人民广播事业的纪念日,改定为每年的12月30日。

先生曾说,对党报党刊的重视受到三方面的影响。一是方汉奇先生将新闻史学会,交给他接棒,使得先生的研究主攻方向从广播电视史扩展到更大范围的新闻传播史。二是从北大新闻学专业读书期间便已经产生的,他的老师甘惜分先生对他的影响。三是先生一直以来非常关注的老一辈革命家的思想对他的影响。

吕梁学院

图 | 赵玉明先生分享研究心得

在先生的任期之内,中国新闻史学会从一个分会发展为四个分会。为后来的继任者,程曼丽教授、陈昌凤教授、王润泽教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先生曾特别叮嘱我,办会一定要扎扎实实,认认真真。在他的任期之内,每年的新闻史学会年会都要出版一本论文集。当然,因为学会的不断发展壮大,学会会刊《新闻春秋》的独立化、建制化发展,使得论文集出版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有所下降,但鉴于近年来各路学术会议纷纷扰扰,熙熙攘攘,难免走马观花,水过地皮,先生对“举办学术会议,参会人员要有所收获,大家要互相切磋,互相砥砺,争取落到实处”,这样的叮嘱,依然有持久的指导意义。

先生不抽烟也不喝酒,晚年因心肺功能有所下降,听力有所衰减,多以散步养生。先生有一雅趣,便是在业余时间做周恩来研究。按他自己的说法,做着做着,业余爱好也变成了学术志趣了!

先生签名送我一本《周恩来题词集解》,天生愚钝惰怠,未来得及深入研读继而向先生请教,先生已然离开了我们。我对周恩来同志的认知,是从小学课本中,“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故事中展开的想象。先生对周总理的兴趣,多少与他中学阶段离开山西老家,只身一人就读于天津第三中学有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人,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当中,周总理和毛主席都对新闻舆论事业甚为关注且投注了诸多精力。从学生时代起,周恩来同志便主持创办《天津学生联合会报》,革命战争年代,作为隐蔽战线的最高统帅,作为龙潭虎穴中斗争斡旋的灵魂人物,周恩来同志在重庆指导国统区发行的中国共产党党报——《新华日报》,更是堪称新闻战线斗争艺术的典范和楷模。

吕梁学院

图 | 赵玉明先生为作者签名赠书

先生的博士生金梦玉教授在《那长长的身影——怀念赵玉明先生》一文中,曾提及他在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创办“周恩来班”的经历,想来先生的“业余雅趣”得以薪火相传,他在远方应甚是欣慰吧?

提及周总理,先生的一篇文章便又回到心头。因为前述办会的原因,赵先生不但亲自参会,还一次性提交了两篇论文,一篇文章与他长期关注的解放区广播事业有关,另一篇与华国锋的早期新闻传播实践有关。赵先生对华国锋的关注多少源出于家乡情结。文章的参考资料是先生多年前搜集解放区广播事业史料的过程中,在《人民日报》资料室翻阅《晋绥日报》合订本时发现。华国锋担任交城县委宣传部部长兼《晋绥日报》通讯员时期,曾在《晋绥日报》上发表了20余篇新闻稿,先生基于这些资料写成的文章由于种种原因未能面世,这次他提交的论文,在《吕梁学院学报》编辑部亦未能通过。电话那头,先生甚是激动,当面拜访时,先生依然对此事耿耿于怀。他说,“我们做的是纯学术探讨,再说,对华国锋同志的认识,早在2011年,华国锋诞辰90周年时,《人民日报》相关文章已有探讨,这不是什么敏感的事情”“新闻学术研究与政治,与意识形态密切相关,但不意味着政治意识形态使得正常的学术探讨成为禁忌话题”。他勉励我在将来的博士论文中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的探讨。

吕梁学院

图 | 赵玉明先生参加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谈华国锋与《晋绥日报》。

最后一次和先生联络是在2019年11月。上海邹韬奋纪念馆副馆长上官消波先生为筹建中的中国近代新闻出版博物馆拍摄一些文化名人书房照,托我联络赵先生,准备登门拜访。赵先生一如既往的热情好客,11月20日下午,回复道:“建议先拍人大的汉奇惜分苑。欢迎他,来京具体时间可先约定”。此前已经为上官先生安排去拜访方先生的事宜,赵先生不知此事,但每有如他所言的“抛头露面”的事宜,他总是第一时间想到自己的老师,也便处处可见先生的师道传承。

吕梁学院

图 | 赵玉明先生的书房(拍摄者:上官消波)

11月24日晚18时59分,先生给我的最后一条信息,“已接待上官同志,谢谢你的中介”。先生向来言简意赅。我理解,先生所谓“中介”,是“居中介绍”的意思。去年仲夏离开北京,初秋来到上海,不觉一年有余,临行前再次去先生家,与他约定,等博士论文初稿完成,一定第一时间奉上,不负他对我的提携帮扶。疫情期间,曾去新华出版社洽谈《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丛书(第一辑)》的出版事宜,因时间安排紧张且有多人同行,想来不便打扰,熟料那日一念,竟成永别!

中元节回老家祭祖,面向北京的方向,献上一些水果,摆一个花篮,回想着第一次拜访先生的情景,他从我手中接过花束,笑容可掬,用特有的赵氏风格,幽默的地说,“谢谢,让你破费了!”。

斯人已逝,音容宛在,道不远人!

吕梁学院

情不自禁,一时泪目!再拜,哭先生。

无以为报,只能在新闻传播的研究和教学中砥砺前行,为先生念兹在兹的,家乡的,山西的,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和新闻传播事业贡献力量。

2020年9月9日

于复旦大学北苑公寓

作者简介:常志刚,山西临县人,吕梁学院中文系新闻学专业讲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读博士生。

吕梁学院

赵先生女儿赵虹代表家人发布的致谢词

吕梁学院

封面、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文字:常志刚

-排版:李娜

-终审:苗欣瑜

吕梁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西本科院校-吕梁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吕梁学院-玉汝于成 明心见性 —— 怀念乡贤赵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