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经天,江河行地。青史留痕,含英咀华。校史明志,启鉴后人。
打开尘封的历史记忆,一个个或温暖、或悲情、或励志、或惊心的故事就如一曲曲激荡心魄的旋律,讲述着忻州卫校嬗变的曲折过程。
翻开厚重的历史画册,一帧帧或古旧、或沧桑、或青春、或朝阳的照片,就似一张张鲜活生动的面容,演绎着忻州卫校无尽的沧海桑田。
一路风尘一路歌,校址历经变迁,校名虽多次变换,但是亘古不变的是忻州卫校的光荣传统和历久弥醇的文化底蕴。
仰观先辈之创造的光辉业绩,我们心潮激荡,俯察先贤之永恒的峥嵘岁月,我们扬鞭奋蹄。
弘扬国粹,振兴中医
———回忆当年的中医教研组
1979年卫校决定开始设立中医专业班,中医教研组(以下简称中医组)为了适应工作的需要在原来五六个人的基础上进行了扩展壮大。扩展后的中医组有梁致堂、秦天富(组长)、乐功、智世宏、郭治安、张奇伟、王恒寿、郑国柄、韩仲诚、许广林、王玉明、晋命堂、陈瑞,后来又陆续调入韩诚、张日、郝敬兰以及靳月华、周瑞花、马秀娥、刘秋娈、闫悦玲、张俊卿、王晓芳等多名大学生。除分来的大学生外其他老师都是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大夫。业内闻名者有之,师承名医者有之,毕业名校者有之,家学渊源者有之,金榜夺冠者有之,考核优异者有之,经验丰富者有之,群众威望者有之,专科特长者有之,后来居上者亦有之。真可谓人才济济,实力颇强。
扩展后的中医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干劲十足,群策群力,认真负责。比如说,为了保证教学质量,组里经常组织教师互相听讲和集体备课,既是帮助也是学习。听讲后进行讨论,扬长补短,逐步改进。集体备课常因一些见解的不同,彼此争的面红耳赤,引经据典,考查取证,印象深,效果好。良好的学风必然结出丰硕的成果,不仅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对于科研发展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有的老师发表了学术论文,有的老师为以后的科研积累了资料。
在老师们的教育与影响下,当时中医班学生的学习精神也是非常高涨的,他们突出一个“学”字,以背诵为快乐,以攀比为互动,以学习为光荣,以百分为目标。即使是课外活动时间也经常邀请老师进行学习方法交流和专业知识讲座。有些班级还开展了传统的师带徒辅导法,我记得还专门为此写过一篇论文,题目是“老树新枝果更红——论师带徒法在中医教学中应用”,被省卫生厅选中发表于《山西医学教育》1992年第1期。
中医教研组教师们有的还利用课余时间在卫校门诊部坚持坐诊,不仅为社会群众解决疾苦问题,也为学生见习提供了一定的方便,而且成立了“忻州市中医院筹备处”,为后来忻州市中医院的建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天道酬勤,师生的刻苦勤奋换来了可喜的成绩,全省毕业统考忻州中医班屡获第一,学生实践工作能力反映也很好。
根据了解,好多学生毕业后都成为中医骨干及院室领导,晋升为高级中医师和业务上取得突出成绩者更是不胜枚举。这里我略举几个自己知道的例子:中医一班周益新同学,主任中医师,被评为“山西省名中医”、“大同市名中医”;中医十一班侯燕玲同学,主任中医师,在太原市第四人民医院有太原市卫健委授予的“名中医工作室”;中医七班任冰同学自办诊所,研究出一套对静脉曲张有很好疗效的治疗方法,在群众中享有很好的声誉;中医一班王卫星同学不仅是主任中医师,且曾任忻州市中医院书记、忻州市第二人民医院院长;中医二班刘旺同学毕业后考取为浙江中医药大学的博士研究生;中医九班杜杰同学,毕业后创办忻州市吉达惠康药业连锁有限公司,分店百家。……
事实证明,当年的中医组不仅专业水平过得硬的,而且在教学上也成绩突出,为中医事业尤其为忻州地区的中医事业做出了较大贡献。
还值得一提的是,当年的中医组尽管工作中严谨认真,学风上似有崇古守旧。但他们在生活中却朴实多彩,琴棋书画各有所长、吹拉弹唱无所不能,和谐相处、心情舒畅,人情味十足,至今回忆起来也令人记忆犹新。难忘那个蓬勃兴盛的中医组,团结奋进的中医组,技术过硬的中医组,成果丰硕的中医组。
七律·中医
中华国粹傲岐黄,整体宏观辨病伤。
四诊审因查脏腑,八纲归类定阴阳。
神奇本草千年药,巧妙汤头万代方。
辩证施治藏智慧,健康民族九州昌。
——郭治安 晋命堂——
【注】①1987年后,中医组分为基础和临床两个教研室,限于篇幅就不分开写了。所写的“当年”,重点在1979年——1987年。②时间久了,肯定有好多想不起来或记不准确的事,敬请老师们补充和修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