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精神66】高考精神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中国精神66】高考精神

在一百年的非凡奋斗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顽强拼搏、不懈奋斗,涌现了一大批视死如归的革命烈士、一大批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大批忘我奉献的先进模范,形成了一系列伟大精神,构筑起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为我们立党兴党强党提供了丰厚滋养。

——习近平

精神内涵

公平公正公开

科学合理高效

拼搏坚韧向上

永不放弃、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

精益求精、追求满分的工匠精神;

实事求是、开拓进取的科学精神;

遵守规则、公平诚信的竞技精神。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背负着应试教育、以分取人、学业负担大等诸多“罪名”,高考穿过了教育改革的风风雨雨。实际上,我们俗称的“高考”并没有一个定型,每个省级行政区的考试招生方案也不尽相同。然而,不论具体方案怎么改革,这项国家考试制度得以存续至今,是因为人们心目中的那个“高考”有一系列其他制度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对个人而言,分数面前人人平等——意味着所有参与者得到同一条准绳的检验,这种检验把基于努力和才能的学业成就作为人才选拔的最高标准,排除了身体外貌、家世背景、乡土地域、财产收入、社会资源等各种先天不公平因素的直接加载。

对国家和社会而言,高考低成本、高效率地实现了全国每年近1000万考生的分层,它对人才粗筛的总体有效性是全社会用人单位有目共睹的。

实际上,我们只有高考这一项制度承担着全国范围的全面人才选拔的使命,这种选拔不只为了个人幸福,更为了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每个人的学力得到公平的对待,同时简明高效地实现国家级选才,这就是“高考精神”。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高考精神,就是一种信念,是意志行为的基础,是成事立业的支柱。

“高考”精神, 是无论什么处境——许下的“男儿有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庄严承诺;涌现的“虽千万人,吾往矣”豪迈气势;逾越的“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严峻考验;燃起的“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意气风发。

精神介绍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对于扭转社会历史局面起到了开创性的作用,其重要价值在于释放与激活了人的潜力以及社会发展的动力。在“重启高等教育改革”以及“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的今天,我们还是需要追忆高考走过的40年,反思高考的成就与问题,展望高考改革的方向。

一、体现高考精神的“择优录取”原则之“择优”追问

1977年恢复高考,首先废除的是“群众推荐”的招生政策,确立了“择优录取”的高考招生原则。40余年来,高考无论是其时代背景还是考试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择优录取”至今仍是高等学校招生的基本准则。可以说,“择优录取”是高考的精神所在,但这种精神又是模糊的。于是,人们在追问:“择优录取”选择的是什么“优”,是分数优、成绩优,还是人才优?是知识优、能力优,还是道德优?优秀的标准又是什么,是招收“分数”,还是招收“人才”?很明显,“择优录取”的原则在实际招生中是“以分数论英雄”的,特别是在大众化的高等教育背景下,录取分数线成为“优秀”的底线标准。但是,这个“分数线”只是按照分数成绩排序的招生底线,并不是“优秀”的标准,它有可能把并不足够“优秀”的人纳入进来,也可能把许多具有才能、才华、创造力的学生排除在高等学校之外。虽然“择优录取”的原则存在这样或那样的漏洞,但它仍然不失为一条有价值的原则,成为“高考精神”的重要体现。

二、高考要引导学校实现从“成绩教育”到“创新教育”的转变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改革的步伐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所有的改革举措都是在高考制度的逻辑中进行的积极探索,包括考试时间从7月到6月的调整,考试科目“3+X”的变化,高校大规模扩大招生数量,高考综合改革试点,高校自主招生探索,命题方式、考试方式、阅卷方式的变化,等等。可以说,高考改革的成功经验和人们对它的质疑、争议是并存的。恢复高考作为一项“扭转乾坤”的举措,在其运行中出现了一些扭曲的现象,例如盲目追求升学率问题、“应试教育”问题,以及近年热议的“高考工厂”的问题。高考改革不能回避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从根本制度上改革人才的选拔标准,使高考回归教育的原点,引导学校实现从“成绩教育”到“创新教育”的转变。中小学教育亦要给学生留有发展的空间,让考试成绩不再是教育质量的唯一评判依据,衡量学生发展的质量水平时一定要注重学生是否有发展的潜力和创造力,因为这些才是全球化、高技术、信息化时代对未来人才的素质要求和选拔依据。

三、高考改革的方向是精准关切学生发展的综合素养

恢复高考40来年,高考的目的与价值观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为了实现伟大的“中国梦”,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战略指导下,高考改革务必精准关切学生发展的综合素养,突出与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报告公布,提出要加强基于学生“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的核心素养教育。作为连接“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关键节点的高考,其导向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伴随着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教育的推进,高考改革要指向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教育,注重学生的整体素养、综合思维方式、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培养,让学生的主体性和自主性得到发挥,以“创新意识、科学精神、批判思维、问题解决”着力于学生的创新、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培养,以强健的身体和健全的心理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培养学生的工作胜任力和责任能力。

总之,恢复高考40年来,是一个持续探索、不断改进高考制度的过程,也是高考目的定位和精神传承的价值选择过程。反思这40余年高考改革历程,更是为了继往开来,将这项改革进行到底!

精神解读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第一,高考是所有人奋斗的灯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人”时时刻刻都应该要有灯塔在前面指引前行。有时候会有一些成年人或者老年人失去方向,就是因为他们在未来已经没有太多的奋斗目标。

但对于年轻人来说,高考是进入中国优秀大学唯一途径这件事,毫无疑问是现在初、高中生心中的一座灯塔,因为有了这样一座灯塔,我们知道我们必须前行;即使没有办法到达灯塔的顶部,我们也必须要离灯塔更近一步。所以,心中有灯塔的人,内心是有方向的、是明亮的、是透明的。

每一个高考的学生都明白自己在高考中应该付出什么样的努力,要朝什么方向而奋斗。能不能最终到达灯塔的顶部不是我们所关注的,我们所关注的是内心有这么一盏灯,只有奔向这盏灯才有生命下一段的旅程。

第二,高考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改变命运的一次努力。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人生中能够改变命运的次数并不多,每一次改变命运都需要一次“拐弯儿”或者是一次“飞跃”才能够做到。比如说在我的人生中间,从一个农村孩子经过三年高考最后进入北大,这毫无疑问是一次改变命运的最大努力。

对于很多人来说,尤其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城市或是小城市的孩子来说,他们经过高考这件事后能够走进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城市,站在中国大城市的立足点上面向世界,毫无疑问是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努力。

改变自己命运的努力不仅仅是一次考试的成功,也更是眼光、态度的改变,以及学识的改变,最重要的是胆识和见识的改变,因为当你进入不同的领域以后,逐渐增加不同的见识,由此开始探索世界也会使你的胆识大增,所以不管是知识的改变、见识的改变还是胆识的改变,都是我们为了改变自己命运的一次努力,而这次努力的开端就是——高考。

第三,所有参加高考的学生是在社会阶层中的一次挑战。

我们都知道,中国历史有很多次变迁,曾经的帝王社会,帝王下的贵族社会、士族社会等。

社会阶层、社会财富,以及社会权利曾经是不向普通老百姓开放的,比如说汉朝、晋朝的时候,都是士族大家族在统治中国。但在唐朝,尤其是在宋朝,突然有了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有点像今天的高考,尽管比现今的高考更加狭隘,但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科举制度,像苏东坡这样出于普通老百姓家庭、普通知识分子家庭的人,最后终于能够通过科举走进中国管理阶层,由此向中国阶层的固化提出挑战。

当然,今天的高考也起到了这样的作用: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工人家庭的孩子,能够考入到北大、清华这样的高等学府中,就能进入到顶尖的人才阶层,在这样的阶层中能够为国家、为社会进步付出努力。

我们可以通过高考向凝固的社会阶层提出挑战,使我们能够进入到社会精英人士或者是为社会做贡献人士的阶层中,由此带来阶层的变化,也由此带来机会。

在目前的中国,想通过普通的努力,在社会中来撬动社会的变化难度是非常大的,但是通过高考进入中国的名牌大学,进入有影响力的社会阶层来撬动中国社会的变革,就变得相对来说比较容易。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第四,每一个参加高考的学生都在为自己争取资源来拼搏。

我想表达的“拼搏”并不是高考分数的拼搏,也不是高考每一门课程的拼搏。而是高考分数累加起来而能进入什么样大学的拼搏,更重要的是进入什么样的大学,就意味着这所大学背后所有的资源,都在未来能够供你所用。

试想一下,如果你进入北大,和进入一个地方大学或是地方师范类大学的人相比,那后者只能利用当地的资源。我曾经去过某个城市,发现当地的干部们大部分是当地某个大学毕业,但是在这个城市之外,我想要找到这个大学有影响力的人物,就几乎是寥寥无几。

但当进入到北大、清华这样的学校,上有国家领导、著名科学家、著名企业家,还有各个地方的领导和优秀老师,以及各种能够调动资源的人,这就意味着北大、清华这样学校后面的资源是可以供你所用的,所以实际上高考不仅仅是为自己的分数作出努力,为自己进入名牌大学作出努力,更重要的是为这个大学背后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这些资源为你在未来为国家、社会做贡献,提供更多的帮助。

这绝对不是世俗,因为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纯粹个人成功的事情,成功一定是个人、社会、资源累加而成的成功。因此请记住,高考不仅仅是为了光宗耀祖、衣锦还乡,更是为了当你觉得有能力为自己争取到更多资源的时候,能为社会作出更大的贡献。

第五,参加高考是不愿意放弃自我的一种鉴证和一种努力。

毫无疑问我们可以放松一点,考一般普通大学甚至不考大学现在都饿不死人。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拼命的希望通过高考去证明自己,通过高考进入到更好的大学?

这其中一个最核心的原因是,我们想告诉大家:我是一个不愿意放弃自己的人;我是一个全力以赴去努力、去争取自己最优秀状态的人;我是一个通过不愿意放弃和争取优秀,让自己达到下一个台阶、下一个境界的人。

这种不愿意放弃自己的努力和见证,恰恰是人类的生命活力所在,也是一个社会的进步核心所在,所以不管怎样,尽管我们说高考是在某种意义上带有功利性的事情,是通过一次考试就要定终身的事情,但我个人觉得尽管高考本身有缺陷,但在当今的中国社会中间,在其他缺乏公正、开放的评价体系之下,高考毫无疑问是每一个人奋斗的前提条件,也毫无疑问是目前在中国社会中公正的评价个人的才能的一种系统和体系。

这套系统的体系需要不断的改进,以期达到更加公正透明客观的标准,但是不能因为高考本身有缺陷,就来否定高考尤其是否定高考背后的“高考精神”,所以“重燃高考精神”不仅仅是为了高考本身,更多是表明了奋斗背后的不屈不挠,表明了奋斗背后的不离不弃,表明了奋斗背后要证明自己的未来、开拓一条更加广阔的道路。这条广阔的道路通向了祖国的未来、世界的未来!

精神意义

否定高考意义,实质是我们如何对待上进心、勤奋学习和年轻人的奋斗精神。现在有一些人以“应试教育”之说否定高考,还曾经制造了一个“高分低能”伪命题。有人公开声称反对自己的孩子成绩居于前茅,有人主张“接受平凡”比做个大人物更难,对此我们只能说人各有志。但现在有人见不得“别人家的孩子”的努力,不肯定、鼓励刻苦学习与奋斗拼搏,而是将不甘平庸的进取心污名化为“自卑、心理扭曲”。这与中国社会重视教育、推崇进取奋斗的传统背道而驰。

中国是一个相信“读书改变命运”的社会,它一贯高扬进取、奋斗精神。1977年高考取代以前标准缺乏的“选拔”,凸显了客观、公平的价值追求,激励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奋斗进取,有力推动了中国的经济发展、科技进步与社会进步。他们身上最宝贵的正是那种5点半钟起床奔向操场的朝气,正是那种“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主体性,正是那种敢于拼搏、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

受益于高考的人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也彻底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国人富起来了,但不甘落后、敢于拼搏、奋斗不息的进取精神不能丢。中国人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一是重视教育,二是崇尚进取心,三是吃苦耐劳。抗美援朝我们赢了美国人,赢在“钢少气多”,中国能够成为世界第二的经济大国,靠的就是一股不断进取的“气”、一股拼命精神。

中国要做永远的“少年中国”,民族复兴的路需要年轻人接续奋斗,高考正是它的一个体现。小富即安,小富就由“佛系”到“躺平”,污名化有进取心的年轻人,这是明显的精神暮气,不应该污染“少年中国”的天空。网上有这样的话:“乾坤未定,你我皆是黑马”“听闻少年二字,应与平庸相斥”。这些朝气蓬勃的句子,才是适宜说给年轻人听的话。

来源 / 网络

责编 / 赵治国

编辑/ 贺杰

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办公室新媒体管理中心

微信号:SXGJSW

投稿邮箱:5691389@163.com

联系我们:程一芳(微信号chenyifan88),卫婷(微信号diedaodemogu)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山西专科院校-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山西国际商务职业学院-【中国精神66】高考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