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天津将传统中药优势与现代科技相结合,让药材质量更好、更优,加快推进中医药产业现代化进程。
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李天祥,研究丹参十几年。依托组分中药国家重点实验室对丹参的组分研究,李天祥发现,丹参中的一个成分——丹酚酸b的含量直接关系到丹参的药效。如何在种植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高药效成分,实现丹参的标准化生产,是李天祥这几年一直研究的课题。
从去年开始,蓟州区白涧镇的丹参种植基地就和李天祥建立了定点帮扶关系。通过组分库的汇总分析,李天祥他们发现,在全国丹参种植地中,山东省种出的丹参药效成分相对较高,李天祥带着研发团队经过分析土壤、湿度、水分等多项指标,同时结合根茎类药材种植特点,研发总结出起高垄、盖覆膜、斜根种植等一套种植丹参办法,并进行了多次小面积种植实验。这次在白涧镇,是李天祥他们第一次成规模的在大田种植。
从去年到现在,李天祥已经往白涧镇跑了有七八回。从丹参的育种,到插秧种植,每一个环节他都要到基层看看。这几天,正是丹参收获的季节,李天祥他们这一年多来的大田指导成果,马上就要看到结果了。
经过实验,白涧镇种植的丹参丹酚酸b的含量达到9.6%,比《2020年国家药典》规定的不少于3%,高出了3倍多,这个结果也为丹参在白涧镇推广标准化种植提供了依据。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是继承好,利用好,发展好中医药的根本遵循。在张伯礼院士的发起下,天津中医药大学牵头成立了中药材基地共建共享联盟。今年6月,联盟正式更名为国家中药材标准化与质量评估创新联盟。联盟内涵盖全国近150家中药材种植基地、药企、科研机构、医院,涉及中医药产业全链条。作为联盟秘书长,天津中医药大学教授郑文科,这段时间格外忙。
中药材是中药产业的源头,药材质量的优劣,关乎中医药产业的兴衰。更名后的联盟,服务目标更明确,就是推动现代中药种植的标准化、开展高质量药材评估,以及建立中医药发展产业链。天津中医药大学承担着多个项目的推动落实。大型药企对于药材质量的变化最敏感,跑企业就成了郑文科了解药品质量最便捷的方法。
走访中,郑文科发现,一些中药材要在收获时就及时进行初加工,才能确保药材质量,但很多种植基地都没有配套初加工工厂。药材送到药企后,就不得不增加多道人工筛选流程,企业的生产成本也随之增加。
找出中医药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在全国范围内推动解决,是联盟一项重要的工作。为此,天津中医药大学专门成立了工作组,对接问题,解决落实。今年10月份,联盟大会就要召开了,郑文科想着,要尽快拿出初加工工厂的建设方案,通过大会,进一步推动在全国种植基地建设初加工工厂。这段时间,他开始联系内蒙古、黑龙江、甘肃的一些种植基地、对接联盟专家组、与大型药企沟通,商量可行性方案。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郑文科计划着最近要去几个种植基地跑一圈,实地了解情况。
进一步发挥天津中医药产业优势,今年,《天津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出台,高标准谋划建设海河实验室,加强中药饮片质量提升和保障技术研究。作为海河实验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天津中医药大学成立专班,展开对道地药材及濒危药材的专项研究,辐射带动全行业升级。
天津中医药大学新闻中心
来源| 天津广播电视台、北方网
编辑| 关天熙 钦林宇
校对 |曹亭
审核| 李瑞
投稿邮箱 |tjutcmxw@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