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送爽,喜迎佳节。为表达教师爱党爱国情感,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建党百年精神,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于2021年9月19-21日举办了“庆传统佳节,品舌尖美食,忆党史故事”主题活动,使党员教师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新征程。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共提交亲手制作的节日美食作品15个,总计18道美食。品美食、传文化、学党史,老师们通过美食找寻其背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党史故事,歌颂了诸多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感悟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的辉煌成就。
9月24日下午,老师们分享了自己美食作品的构思,通过美食照片的精美设计、美食制作的视频展示、美食背后的感人故事的讲述,为在场的老师们呈现了一场“精神食粮”的盛宴,也勾起了老师们对那段坚苦卓绝的革命岁月的追忆,让我们致敬革命英雄,牢记革命精神,珍惜当下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最后,每个教研室宣读了推荐作品的评价,将老师们的作品制作成小书签留作纪念。
美食作品展
一起往下看吧
#1
纲要教研室
1.南瓜月饼
作者:邢媛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红米饭那个南瓜汤的咳啰咳,挖野菜那个也当粮啰咳啰咳……”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根据地物资严重匮乏。为解决粮食严重不足的问题,根据地军民就以南瓜替代主粮。战士们想方设法收集南瓜籽,有的还跑到破屋、大陇、黄坳等很远的地方去收集。收到种子后大家满山遍野种南瓜。小井红军医院的领导、医护人员和伤病员也积极行动起来种南瓜,任务是每人四株。一些重伤员无法完成任务,轻伤病员就帮着分担。山上的老百姓看见红军种南瓜,称赞道 :“只听说当兵吃粮,按月发饷,但没有听过当兵的种粮,这样的部队真是头一次见到。” 不久,战士们种的南瓜开始长叶了,南瓜苗顺着山坡往上爬。秋天到了,战士们种的南瓜长得又大又好,有的一个就有 四五十斤重,等到收获之后,战士们就在南瓜上稍放点盐,放在清水里煮,顿时香喷喷的,战士们兴奋地说:“打倒资本家,天天吃南瓜!”正是凭借这种由“红米饭、南瓜汤”酿造的井冈山精神,中国革命才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气势,从胜利走向胜利。
教研室推荐评价:
“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南瓜月饼,软糯香甜,象征着不一样的中秋,充满着快乐、美满、和谐。南瓜作为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红军战士的主食之一,勾起我们对那段坚苦卓绝的革命岁月的追忆,让我们致敬革命英雄,牢记革命精神,珍惜当下幸福生活,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2.铜板梨,铁纪律
作者:程雪娇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1935年4月,中央红军进入云南境内。这里风景秀美,可酷热的天气却让人苦不堪言。战士们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个村庄,可那儿的村民听信了国民党的反动宣传,全部都躲了起来。一位女战士在打水时,在厨房的毛草中,竟发现有一筐梨!对于饥渴难耐的大家来说,梨是多好的解渴之物。可红军纪律严明:不能拿群众的一针一线。这时,一位发着高烧的女战士发出了痛苦的呻吟,大家灵机一动,决定买一个梨给她吃。于是,用高出市价的12个铜板“买”了一个梨。铜板放在梨筐里,纸条留给主人家:“老乡,我们是工农红军,路过此地,住在你家。我们有个病号正在发高烧,买了你一个梨,现留下12个铜板。没有征得你的同意,对不起,请原谅!” 红军女战士用12个铜板买1个梨的故事很快在当地传开了。在长征途中,红军用铁一般的纪律赢得了群众的理解和支持,铸就了浓浓的军民鱼水情。
教研室推荐评价:
雪花梨、枸杞、冰糖、大枣,这些在今天的寻常之物,在长征途中可是稀罕之物。作品《12个铜板买一个梨》用一道普通的甜点,回顾了一段感人的故事,再次印证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3.一把炒面一把雪
作者:乔小燕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抗美援朝时期,我军后勤供给困难。东北军区后勤部长李聚奎想到了一种叫“炒面”的食物,彭德怀、洪学智等领导看过之后非常满意,于是,中央下令大批量赶制炒面作为军粮。为了一个月内赶制650万斤炒面,就连周恩来总理也亲自加入到了炒面大军。1950年11月底,第一批2000吨的炒面,制作完成并顺利送到前线,大大缓解了当时部队里吃饭难的局面。当时志愿军吃的炒面,严格讲应该叫炒面粉,就是小麦面粉、高粱粉、大米粉、大豆粉等混合在一起,然后加点食盐做成的。它携带简单,每人配一个炒面袋子系在身上,随时打开就能吃,战士们经常就是一把炒面一把雪吃下去。从那之后,炒面就成为了志愿军战士们的主要作战军粮。炒面在上世纪50年代的朝鲜战场上,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把炒面一把雪,更是志愿军战士们前线奋斗的缩影。炒面充军粮,是我军后勤部队和人民群众,在抗美援朝战争中的伟大创造。
教研室推荐评价:
作品《一把炒面一把雪》从中国北方传统美食炒面说起,挖掘出了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我广大军民不畏艰难困苦、团结一心战胜敌人的英雄气概。中秋佳节之际,畅享美食之时,让我们忆苦思甜,一起追忆这段峥嵘岁月!
4.检讨一生的“螃蟹”
作者:徐明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开国将帅中,多性格刚烈之人,然而却有一位生活朴实,为人诚实,工作扎实,素有“军中老实人”之称的将军,他就是开国上将唐亮。16岁参加革命,为我党的革命事业、新中国建设事业奉献了一生,他对待自己的资历、名誉、地位,一向看得比较淡,他在八大主动退出中央委员名单一事,曾在全党传为佳话。正是这样一位清廉质朴的“老实人”,晚年时,却对一件事念念不忘,经常对人检讨说:“我在南京从来都是去食堂跟大家一起吃饭,但有一次却吃了专门给我做的螃蟹,当时不知道,后来知道了,一直到现在心里还是不安。”唐亮将军常说:“最有说服力的政治工作是领导者以身作则。”他自己正是这样去实践的,展现了一名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思想境界与崇高风范。
教研室推荐评价:
“西风响蟹脚痒”。黄满膏肥的螃蟹,是中秋佳节家家餐桌的必飨美食。作品《检讨一生的“螃蟹”》从这道佳肴切入,讲述了开国将帅唐亮因为一只螃蟹,而自我检讨的故事,体现了共产党人廉洁自律、光明磊落的政治本色。
#2
概论教研室
1.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作者:郭文汇、郭丹凤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红五军处境十分艰苦,彭德怀日理万机,昼夜操劳。有一天,军部后勤处长买了一只鸡和半斤牛肉,想给彭德军长改善一下生活。彭德怀知道后,当即把后勤处长找来批评说:“我们又不是旧军阀,对我搞这些特殊干啥!在共产党领导的队伍里,官兵要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并责令后勤处长把鸡和牛肉送到医院去给受伤的战士吃。同时还警告说:“下次再发生这样的事,我就得处分你。”后勤处长接受彭德怀的批评,把鸡和牛肉送到了医院,医生、护士都为之感动。
教研室推荐评价:
“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官兵一样。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里与广大士兵、人民群众始终在一起的鲜活实例,令人敬仰,使人感佩,催人奋进,留给我们的不仅仅是缅怀、崇敬,更多的是感悟、深思。中秋佳节情意暖,民族团结一家亲。庆中秋,盼团圆,增友谊,致未来。中秋一道暖心菜,道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烈夙愿。
2.不忘半条被子,永续鱼水深情
作者:韩雷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1934年11月5日,中央和军委纵队及红军主力分三路,从湖南汝城南出发,沿大坪、新桥、界头、延寿等乡村进军宜章。这三路进军路线都在崇山峻岭中,沿途一山更比一山高,一山更比一山难。11月6日,三位女红军住进村里的妇女徐解秀家里。当天晚上她们四人一块睡在厢房里,盖的是她床上的一块烂棉絮和一条红军的被子。第二天下午,女红军要走了。为了感谢徐解秀,她们把仅有的一条被子剪了一半送给她。徐解秀不忍心,也不敢要。三位红军说:红军同其他当兵的不一样,是共产党领导的,是人民的军队,打敌人就是为了老百姓过上好生活。徐解秀说:“虽然那辰光为了红军留下的半条被子吃了点儿苦,不过也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什么叫红军,什么叫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只有一条被子,也要给穷苦人半条的人。”
教研室推荐评价:
“半条被子”的动人故事,留下了共产党、红军与人民生死与共、风雨同舟的鱼水深情,也留住了人民群众对共产党、对人民军队深深的信任和眷恋;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遵旨,展现了共产党始终依靠群众、始终为了群众的不变初心。今天,我们感恩跟着中国共产党走过上幸福红火的好日子。
3.咸菜三道,忆苦思甜
作者:韩雷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1958年5月28日,周恩来在南开大学视察,来到学校食堂时,开饭时间已过。炊事员正忙着收拾碗筷,打扫卫生。他走到一个菜桶旁边,俯下身子,边看边问:“中午的菜没卖完?多少钱一份?”
炊事员一一回答,周恩来不停地点头。
笼屉上还剩有没卖完的窝窝头,周恩来走过去问:“窝窝头多少钱一个?”
“两分。”
“好,我买两个。”周恩来说完,拿着两个窝头在饭厅里随便找个座位,笑着说:“今天中午就在这儿吃吧。吃完饭,接着参观。”他又招呼同来的工作人员:“你们忙了半天,肚子也一定饿了。来,一起吃吧。我请客。”
转身,他又对炊事员说:“给我来一盘5分钱的萝卜,再加两分钱的咸菜。”末了,还补充一句:“你们千万别再给我做菜。”
炊事员只好按照周总理的吩咐,给他端来一盘萝卜和一小碟咸菜。
周恩来就着萝卜和咸菜,津津有味地吃着窝窝头,还对身边的同志说:“我就是喜欢吃萝卜!”
教研室推荐评价:
咸菜是中秋家宴必不可少的开胃解腻的菜。在幸福来之不易的今天,我们仍然要大力弘扬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优生活良作风,在奋斗中磨练意志、锻炼品质。不忘来时路,走好脚下路,坚定未来路,以昂扬姿态奋力开启新征程。
4.一碗豆腐,百年情怀
作者:廖崇飞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故事1:牛皮公司副总
长征路上,同志们饥肠辘辘的时候,邓小平经常为大家制造“精神会餐”供大家“享用”。所谓“精神会餐”就是邓小平见大家没有东西吃,肚子空空的,就和大家一起摆“龙门阵”,讲各地方的吃经。
邓小平开玩笑说是成立了一个“牛皮公司”,大家就推选他当“牛皮公司”的“副总”。越没有吃的,他就越有话说,讲四川的回锅肉、麻婆豆腐、辣子鸡丁、鱼香肉丝,大家听后直咽唾沫,虽然是画饼充饥,但同志们却被逗得乐开了怀,当然疲劳也消除了不少。
邓小平曾跟罗荣桓争辩,说四川菜比湖南菜好吃,大赞四川回锅肉。他说:“湖南人不怕辣,四川人辣不够。我们的回锅肉顶辣还不行,得添花椒麻一麻!”罗荣桓说不过他,败下阵来。
故事2:邓小平巴黎开豆腐店
为了给旅欧共青团提供活动经费,在周恩来的倡议下,由邓小平负责主持,在巴黎开办了一间“中华豆腐店”。大家各自分工,有的捡豆子,有的泡豆子,其余的轮流摇磨,大家边干边说边笑,劳动局面十分欢快。周恩来还吟起古人的豆腐诗:“旋轮磨上流琼液。”邓小平则和起下句来:“煮月铛中滚雪花。”大家听了都拍手叫好。
邓小平热情好客,很有组织能力,这间具有东方风味的豆腐店很快吸引了法国人。豆腐店闻名巴黎,大有供不应求之势,于是用定时供应、售完为止的办法限制销售。这样,旅欧共青团活动经费问题得到较好解决。
教研室推荐评价:
擅用大量辣椒的麻辣豆腐,凭借其独特的麻辣口味,毫无争议的成为中国最受欢迎的四川特色菜。四川人不怕辣,四川人的革命精神也不怕“辣”。今天正值中秋佳节,再品麻辣豆腐,续写百年红色革命的“麻辣”精神。
#3
马原教研室
1.吃一顿红米饭,传井冈山精神
作者:解水青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在井冈山革命斗争时期,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封锁,红军官兵粮食供应极为困难。井冈山盛产红米,价钱便宜,因为米粒粗糙,所以吃下去最顶饿,因此成了红军的主要口粮。后来,红米吃光了,红军战士就煮南瓜吃。红军官兵中流唱出“井冈山好地方,红米饭南瓜汤,餐餐吃得精打光,天天打胜仗”的歌谣。
整个大革命时期,井冈红米连同南瓜一起,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红米饭、南瓜汤”成了井冈山精神的代表。新中国成立后,井冈山人民以吃红米饭来进行艰苦奋斗的传统教育,受到国内其他地方人们的普遍喜欢并沿袭至今。今天,很多人前往井冈山接受革命红色教育,“吃一顿红米饭”几乎成为必修项目。
教研室推荐评价:
食品选用2019年带自井冈山的红米,成为当年学校教师井冈山培训的延续,具有较为典型的革命教育意义。视频内容完整,详略得当,文字使视频意义升华、充满节奏感,所配音乐《红米饭 南瓜汤》恰当地凸显了主题。
2.一碗浓香回锅肉,尽展红军长征路
作者:王华夏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红军长征中条件艰苦,饮食方面就地取材,青稞、皮带、草根、野菜都曾是红军的食物,但往往许多时候仍是食不果腹。
红军转战遵义前后,有过短暂的休整。遵义毗邻四川,历史上又受四川管辖,饮食文化受川菜影响最大。成仿吾回忆说当时红军占领遵义后,全市商店顾客盈门。很多红军战士长期以来积累了不少纸币,因为每个单位都按人数领取伙食费,由于自己动手生产,每月伙食费常有结余。有的人想吃回锅肉等当地美味。陈云也在其长征回忆文章中提到了遵义的回锅肉,称其物美价廉。
回锅肉等一批遵义美食,使红军得到了短暂休整中的宝贵营养支持,给经过长途行军作战疲惫不堪的红军留下了美好的记忆。
教研室推荐评价:
作品选用红军长征时具有历史纪念意义的美食——回锅肉,让我们今天在追求和品味新时代美好生活的同时,不忘记革命前辈浴血奋战、艰苦奋斗的岁月,具有较为典型的党史教育意义。
美食图片精美,让人谗言欲滴,文字表述详略得当,使美食意义升华、充满节奏感,凸显了革命优良传统教育的主题。
#4
形策教研室
1.品中秋月饼,忆秋收起义
作者:刘卉、杨婧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1927年中秋节,是秋收起义爆发后一天。时任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书记的青年毛泽东,由安源到达湘赣边陲山城铜鼓。在临时驻地肖家祠堂,毛泽东指着一轮圆月对大家说:“今天是中秋节,我没有给同志们带来月饼,但我带来了比月饼更好的东西,这就是党的“八七”会议的精神。”
秋收起义中,毛泽东把二十军独立团的番号改为中国工农革命军三团。他还激情豪吟《西江月·秋收起义》:“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便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沉,霹雳一声暴动。
教研室推荐评价:
秋收起义是中国人民革命史开始了具有决定意义的新起点。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在武装斗争中公开打出了自己的旗号,人民军队历史上第一面军旗的诞生,在全国人民面前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战争的决心。1927年毛泽东的中秋节没有大鱼大肉、没有月饼美食,却改变了历史;今天我们欢度佳节、阖家团圆,绝不能忘记家国情怀的传承,要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2.一颗小红薯,见证大成就
作者:周媛媛、孙鑫煜、古玥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1977年6月20日,万里担任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等职。初到安徽,万里就进行了历时二十多天的调查,他把全省大部分地区都跑到了。
在定远县卢桥,万里看到一个上身没有内衣只穿了件空心棉袄、腰间系着条旧布带的青年农民,挑着一副担子,走累了,正在路边休息,就走上去同他拉起呱来。万里问他有什么要求,他拍拍肚皮说:“没有别的要求,能填饱肚子就行。”万里说,这个要求太低了,问他还有什么要求?这位农民又打开袄襟拍拍肚皮说:“里面少装点儿山芋(红薯)干子!”他又考查了革命老区金寨,发现十七八岁姑娘没裤子穿。
回到合肥后,他立即主持召开全省各市县书记会议、省委常委会议等,坚定地说,“我们要用新的政策、新的办法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随后,安徽省委正式出台了《六条》规定,他以大义凛然敢救苍生于水火的气魄与远见卓识,义无反顾地“正本清源”,冲锋陷阵,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才有了后来小岗村的故事。
教研室推荐评价:
对于当时的中国人而言,对于生活的全部要求就是能够填饱肚子,不要每天都吃红薯干子。今天,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大鱼大肉吃腻了的我们,开始追求营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红薯等粗粮又成了人们餐桌上的宠儿。贫穷和饥饿已经一去不复返了,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变成了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中国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不曾变过。这道自制烤红薯,希望人们能够记得当今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3.小水饺,情意浓
作者:胡静、杨旭
美食背后党史故事:
1944年旧历除夕拂晓,山东临沂县曹庄镇朱村被500日伪军包围,日伪军早就将这个红色堡垒村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对朱村进行疯狂的报复性扫荡。枪声就是命令,危急时刻,英雄的“钢八连”在连长鄢思甲的带领下,火线驰援,经过6个多小时血战,击退了敌人。朱村得救了,村民平安了,可“钢八连”24名年轻的战士却永远长眠在了朱村。
第二天,也就是大年初一,乡亲们手捧热腾腾的饺子,眼含着热泪说:“是八连救了俺,新年的第一碗饺子,不敬天不敬地,要敬八连牺牲的战士!”
从那以后,‘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情谊深深根植在朱村一辈又一辈人的心中。每年过年各家各户的第一碗饺子,都会送到朱村抗日战斗烈士墓前,祭奠和缅怀为朱村牺牲的烈士。
教研室推荐评价:
中秋节吃饺子,代表阖家团圆、吉祥如意。“一碗水饺”祭英烈,小小水饺连接的是“钢八连”战士与朱村百姓间的鱼水情深,中国共产党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我们坚信,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有全国各族人民的紧密团结,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庆佳节,盼团圆,增友谊,致未来。一道道暖心菜,道出中华民族团结一致、中华儿女同心共筑中国梦的强烈夙愿,也道出我们思政教师的心声,用践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续写百年红色革命精神,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排版| 黄倩琳
审核| 孙悦
「 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新媒体中心 」
投稿&加入我们:235035511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