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方案脚本到最后成片,跨越了2021年整个春夏。团队里每一个人都付出了艰辛努力,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中国民航大学建校70周年宣传片《高度》,以人类飞行梦想引出中国人为实现梦想所做的努力。而这其中,处处都有中航大人的身影。全片分为历史沿革和今日航大两个部分:历史篇描述了创建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和人物,选取最具戏剧张力的历史性时刻,每组故事都彰显了那个阶段的高度;站在先辈的肩膀上,今日中航大从2006年更名起篇,以一名刚入校学生的成长之路为暗线,诠释了新时代中航大在党的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合作、文化传承创新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影片以《高度》为题,既阐释飞行的物理高度,又寓意抽象的精神高度,是中航大人逐梦飞翔要实现的中国的高度,追求世界的高度。
《高度》全片均为实景拍摄,特别是历史篇中,为了影片中数秒的呈现,摄制组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进行场景还原。参与拍摄总人数超过300人,耗时数月,浓缩成最后7分钟的呈现。
那些史诗般的人和事
中国民航大学见证了新中国民航事业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不平凡发展历程。如何讲述好中航大故事、传承好中航大精神、传播好中航大声音?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感,摄制组开始了构思。
人类的飞行梦想:从达芬奇到莱特兄弟
影片从人类的飞行梦想开始讲起。作为宇宙之灵长、万物之精华,人类在这座蔚蓝色星球缔造了灿烂的文明。从古至今,人类都有一个梦想——能像鸟儿一样自由的飞翔。在追求飞行梦想的道路上,总有那么几颗星格外耀眼,影片采撷了两颗最亮的星:描绘飞行器手稿的莱昂纳多达芬奇,发明人类历史上第一架飞机——飞行者一号的莱特兄弟。
达芬奇留给世界的不只蒙娜丽莎,还有他的飞行器手稿。上溯到600多年前的文艺复兴时代,虽然只是一张图纸,但却是人类关于动力飞行梦想最初的实践。
1903年12月17日,在一处寒风凛冽的海边,莱特兄弟将发动机装上了他们的大号“风筝”,进行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有动力的飞行,虽然只飞了12秒,高度也仅有十几米,但却代表了人类的高度。
中国的高度:冯如和他的飞机
中国民航大学校史馆前矗立着一尊雕像,绿树环抱,阳光正好。他就是中国刺破苍穹的第一人——冯如。这是影片的第三个故事,关于中国人的故事。
在美国旧金山的一个小镇的厂房内,冯如和他的爱国志士朋友们生产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一驾飞机——冯如一号。在那个民族生死存亡的关键时期,中国的民族意识空前觉醒,年仅23岁的冯如吼出属于中国青年的声音:“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冯如实现了自己的诺言。1908年9月,他在哥林达市试飞成功,世界上第一架装上滑翔轮的飞机也由此诞生,轰动全世界。当时的欧美报纸纷纷以《中国的“莱特”翱翔天际》《中国人的航空技术超过西方》为题竞相报道。孙中山先生盛赞:“爱国救国大有人在!”此后欣然题词——“航空救国”。
冯如在一次飞行表演中壮烈牺牲,年仅28岁。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如流星般精彩。他把自己永远青春的一生献给了蓝天,也永远在中国人追求高度的历史上留下了名字。
开国大典的天空:首任校长方槐将军的风采
1949年10月1日,天安门广场,毛泽东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言犹在耳。在那场盛况空前的开国大典上,中航大的第一任校长——方槐将军驾机率通信机、教练机编队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完成了他载入史册的翱翔。
故事设计在天津某一个村庄,为了亲耳听到主席的演讲,全村人寄希望于一台老式的电子管收音机。在毛主席振聋发聩的演讲的那一刻,一个年青人修好了收音机,大家激动得欢呼雀跃。与此同时,圆满完成开国大典受阅飞行后,方槐将军也完成了他此生最重要的一次飞行。他走下飞机,目光坚定地望向远方,激动得热泪盈眶。
新中国民航事业的起点:“两航”起义
1949年11月9日,中国航空公司和中央航空公司(简称“两航”)的12架飞机,从香港启德机场结队北飞,穿云破雾,1架飞往北京,11架飞抵天津张贵庄机场。这就是著名的“两航”起义。毛主席在贺电中称之为“一个有重大意义的爱国举动”。周恩来总理在宴请全体北飞人员的致辞中说,“两航”起义是具有无限前途的中国人民民航事业的起点。
“两航”起义归来人员是学校建校之初的一支主要技术、业务骨干力量,其中执飞北京机长潘国定任副教育长,执飞天津机长杨积任训练科科长,执飞天津机长林雨水任训练科副科长,等等。影片还原了起义人员在抵达天津后合影的历史性时刻,描绘了他们归国归家后的喜悦心情。历史永远定格在那一刻,定格在他们青春洋溢的面孔上。
中航大的源起:军委民航局第二民航学校
1951年9月25日,毛泽东主席亲自点将任命方槐将军为校长,周恩来总理亲自选址,军委民航局第二民航学校在天津应运而生。批复筹建的欣喜,建校初期的艰难,被浓缩于林雨水、潘国定在方槐办公室激动人心的对话中。
重要分水岭: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
1963年,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成立,这是民航大学建校中上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影片还原了1963年,在天津张贵庄机场,民航机专教员正在伊尔-14飞机前上教学实践课的场景。同学们听得入神,眼神里绽放着求知的光芒。
改革开放的春风:更名中国民用航空学院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国民航开启了体制改革等重大变革,民航科教事业蒸蒸日上。1981年,学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机务、空管、民航运输等民航特有专业实现了“专升本”,招生规模迅速扩大,较好地满足了中国民航快速增长对人才的需求。
影片还原了中航大人的锐意进取之路。抗日期间歼敌无数的飞虎队员何其忱挑灯夜战,翻译波音飞机资料;美国联邦航空局(FAA)机械执照班执教周瑞琏,站在三尺讲台,培养了第一批拥有FAA飞行执照的中国人;面向世界,成立中国民航罗罗培训中心……只要新中国民航事业需要,中航大人从未缺席。
有飞机的地方就是中航大的主场
中国民航大学经历了初创时期的举步维艰,经历了“大跃进”时期的艰难探索,经历了“文革”时期困难挫折,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的乘风破浪,一路走来,建民航、兴民航、强民航,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接续奋斗。民航的高度、中国的高度、世界的高度,中航大人正在用拼搏与奋斗丈量!
新的里程碑:更名中国民航大学
2006年,中国民航大学更名。影片还原了那个欢欣鼓舞的节点,同学们奔走相告这一喜讯,校园广播、电视台、网络滚动播放重磅新闻,同学们期盼更名的欣喜与激动用一组快切镜头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中航大刷新了一个新高度。
中航大人的故事:“毛头小子”成长记
影片穿插了一条暗线——一个“毛头小子”的成长故事。在夏日炎炎的九月,一个怀揣翱翔于蓝天梦想的中航大新生,踏入了中国民航大学。这里他遇名师,交益友;穿上新校服,从飞行第一课到日常训练,从飞行理论学习到模拟机实践。中航大学子在校园里恣意吸收着养分,茁壮成长,为毕业后的他和他们拥抱蓝天梦蓄能启航,一步步走向属于他们的高度......
新时代,中航大人一路向阳,向着新高度出发。在全景360LED教学塔台耐心传授知识的教学名师,国家级科研人才在漫漫长夜攻克难题,徜徉在独一无二的民航特藏资料的图书馆里的同学,CUBA战无不胜的篮球队,世界级冠军的中航大学子……在一个物质繁盛的时代里,中航大人用身体力行,让世界仍然相信精神的力量。
背后的故事
达芬奇的情景再现,用一周时间对整个房间进行了中世纪哥特风格的拆装和改造。
莱特兄弟试飞场景的还原,是在中航大南区的空地上进行的。1:1的“飞行者一号”模型,30余度高温,两天两夜换来了数秒的完美表达,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两航”起义场景还原,涉及旧物件200余件,参与拍摄的师生演员50余位,直到开拍的前一刻,拍摄所需军帽才找齐。但是,当所有人穿戴完毕站好的瞬间,一切都对了。参与师生们在烈日下穿上厚厚的皮夹克、军大衣,拍摄近6个小时,没有一句怨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小场景再现,背景标语是凌晨完成的作品,最难耐是盛夏荒草地里蚊虫的“陪伴”。
科研团队部分场景拍摄一直持续到半夜12:00,感谢科研老师们的宝贵奉献。
全片几分钟的呈现,离不开荧幕内外每个人不分昼夜的全力支持,在此真诚地感谢为该片默默付出的每一个人——
唯有大家的“高度”
方能成就中航大的《高度》!
往期精彩内容回顾
【70周年校庆】中国民航大学隆重举行建校70周年庆祝大会
中央政治局委员、天津市委书记李鸿忠深入中国民航大学调研
中航大,七十岁生日快乐!
【70周年校庆】云南省委省政府发来贺信!
【70周年校庆】天津市东丽区区委区政府发来贺电!
【70周年校庆】天津市宁河区区委区政府发来贺信!
融媒体中心
文字 |朱瑞新 孟玲 魏小鹏 赵鸿玉 宋小楠
排版 | 曹燚
校发 | 李新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