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7日,中国天津种业振兴大会在梅江会展中心举行。校党委常委、副校长(主持工作)金危危受邀出席大会开幕式。
近年来,我校专家在水稻、玉米、高粱、肉牛、水产等领域重点开展研发工作,育成农作物品种17个(其中玉米品种11个、水稻品种3个、高粱品种2个、红小豆品种1个)、食用菌品种1个、大白菜品种1个、肉牛品系3个,并且选育了部分海马品种,获得植物新品种权1项。其中“津川1号”被市农业农村委认定为首批优质小站稻品种,已在我市大面积推广,并且深受种植户、消费者喜爱。育成的白灵菇品种已在蓟州区示范推广,实现年增收50万元,并在甘肃省古浪县禾丰源农牧责任有限公司推广试种成功,在对口帮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我校郭宏教授研究团队与内蒙古大学联合攻关,培育出的肉牛新品系,平均比原有品种黄牛生长速度提高15%-20%,产肉率提高15%-20%,极大地推动了我国肉牛育种技术的发展,该成果意味着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我国黄牛普遍存在的体型小、生长慢与产肉率低等长期未能解决的瓶颈问题,该成果标志着我国家畜种业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基本解决了我国肉牛种源问题。
水产学院孙金辉教授专注天津地区海马育种工作,开展大海马、长海马、日本海马优良品种的选育,筛选适宜于天津地区的优良海马品种;另外,进行通过杂交,培育抗病、速生、抗逆等优良海马品种。相关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获得 2020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农业微生物同样是重要的种质资源,我校围绕农业微生物资源开展了一系列工作,并在生物农药,生物肥,土壤修复等方面取得了积极进展,目前是天津市农业微生物种质资源保护单位,收藏资料万余份。王远宏教授表示,农业微生物在种业振兴中所展现的价值和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在改良植物品种,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提升作物抗逆能力以及生物农药、生物合成等方面潜力巨大。
乡村振兴研究院首席专家崔晶表示,自己要退休不退岗,借种业振兴的大好时机,坚守育种岗位,继续为小站稻振兴做出贡献,充实“天津种源”,端好“中国饭碗”。
科技处负责同志及我校师生70余人参加了知识产权、小站稻、蔬菜、奶牛、水产五方面种业高峰论坛。
文字:张巧利
制作:梁焜皓
责编:董丹丹
审校:田健 黄宝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