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我校各单位围绕工作实际,以“我为群众办实事”为着力点,深入开展“强党性、办实事、促发展”主题活动,突出特色,注重实效,不断推动学校事业发展。
2020年第二次党代会上,学校明确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全面推进‘新财经’建设”的时间表、路线图。“高教大计、本科为本”,学校紧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聚焦制约本科人才培养和“新财经”建设的难点焦点问题,将“学史力行”作为党史学习教育活动的落脚点,用心用力办实事、求实效。
应对“新财经”建设新挑战 推进跨专业综合仿真实训资源建设
为解决长期制约我校“新财经”人才培养的跨专业综合仿真实验教学资源不足问题,秉承“专业互通、知识融通、校企联通”建设理念,我校投资300余万元建设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实验中心占地面积450平方米,能够同时满足100余名学生开展团队式、项目制、多专业、跨学科的虚拟仿真实验。通过模拟商业环境、区块链仿真、财务机器人等实验项目,着力培养学生依托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处理企业经营管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实验中心投入使用以来,已经面向管理学专业大类2019级本科生开设VBSE跨专业综合实验课,合计22个教学班近900名学生参加跨专业综合实验训练。同时,学校还启动了区块链实验室建设,现已完成项目招标采购、实训软件安装、线路铺设改造等项工作,预计2021年底前可以投入使用。
适应“新财经”建设新形势开展“数据可视化”等前沿课程师资培训
“新财经”建设需要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理念和手段改造传统经管人才培养模式,通过“数育”教育培养学生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解决经济运行和企业运营实际问题能力。利用暑期休息时间,教务处邀请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杨尊琦教授和统计学院王玉芳副教授,面向我校中青年任课教师50余人开展数据可视化基础、Tableau操作等培训。通过基础理论讲授、浸入实操训练、小组合作实战,帮助教师适应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人才培养带来的新挑战,鼓励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丰富教学内容手段,激活学生学习动力,不断提高“新财经”课程建设质量和水平。
满足“新财经”建设新需求构建学生成长成才“立交桥”
作为未来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战场”的生力军和主力军,“新财经”建设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结构和运用多学科、跨专业的知识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结构。学校以本科学生辅修、主辅修专业互换管理制度改革为契机,明确“有本科招生的专业均可以申请开设辅修专业”,扩大学有余力学生辅修专业可选范围。适当延长辅修专业学习年限,缓解学生每学期辅修课程学业压力。辅修专业报名前,教务处老师和部分新增辅修专业教师牺牲中午休息时间为学生进行辅修专业选择辅导,认真开展政策宣讲,耐心进行答疑解惑,2020级近千名本科学生参加辅导活动。下一步,学校将进一步探索“微专业”、“学分银行”等修课制度,畅通学生自由选择、自主设计学习计划的路径和渠道。
对标“新财经”建设新要求当好人才培养成果申报工作的“服务生”
人才培养工作,思政教育是引领、专业建设是基础,课程建设是核心、教材建设是载体。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学校统筹谋划、精心安排,对标“新财经”建设新要求,组织好课程思政示范项目、一流专业、一流课程、教材建设奖的申报工作。聘请校内外多名专家对申报书进行“一对一”针对性指导,专业课程建设负责人和授课教师们利用周末时间录制了十余个专业、近三十门课程、一千多分钟的说课视频和课堂实录。在校、院、师、生的共同努力下,2021年的人才培养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国际金融》课程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孟昊教授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国际金融教学团队被评为国家级课程思政教学团队;盖地教授编著的《税务会计学(第14版)》获得全国首届教材建设奖二等奖;《立德树人引领下新财经人才核心素养实践教育体系改革研究与探索》等3个项目获批教育部首批新文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立项;新增市场营销等7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使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总数量达到14个,占学校有招生专业总数的31%;在2021年7月天津市教委公布的第二批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名单中,我校又有27门课程被认定为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多门课程被推荐申报国家级一流课程。
“我为群众办实事”永远在路上工作要求。学校将进一步围绕“新财经”,聚焦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广大师生关切的难点焦点问题,力求发现一件、落实一件、办成一件,为推进特色鲜明的高水平财经大学建设助推新动力。
·The End·
来源 | 教务处
编辑|唐骏
责编 | 赵子欣
审校 | 黄娜 陈晨 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