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三位一体”
融合式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晶
为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真贯彻教育部《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实施方案》和《高校思政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教党〔2017〕62号)文件要求,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进行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体系中居于基础和核心地位的当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下文简称原理课)。原理课是基础性的理论型课程。这门课涉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原理,是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理论基础和方法依据。学好弄通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对大学生系统准确地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塑造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提出“三位一体”融合式教学法,即利用三个课堂(微课堂+主课堂+行走课堂),运用三种方法(问题导入法+合作探究法+专题讲授法),实现三级目标(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通过“三位一体”融合式教学法力求达到在原理课课堂教学中始终秉承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形式,充分调动学生们的积极主动性,全面掌握原理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目标和效果。
设计好一门课,要利用好三个课堂。以微课为线索构建理论脉络。以“马克思说”为题目,每个专题录制1节微课,每节微课10-15分钟。微课主要以理论链接为主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深度解读。将以往学生听起来枯燥,老师讲起来乏味的理论,通过多媒体形式在课堂中呈现,不仅从视觉上给予一定冲击,还能够使学生更好更全面的理解相关理论。授课前将深度的理论解读以微课的形式按照专题录制完成,以此为理论逻辑线索,贯穿在整个学期原理课的教学中。其次,以主课堂为阵地搭建理论框架。主课堂即为老师理论讲授的课堂,这是原理课教学的主阵地,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为学生搭建理论框架,深化理论的认知与学习。最后,以行走课堂为渠道彰显理论魅力。行走课堂是以往实践课教学的延伸,主要以8学时的实践学时为载体,不拘泥于教室内的课堂展示,适当扩展到社会实践环节中,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彰显理论的时代魅力。
上好一堂课,要结合三种方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作为时代精神与理论思维的精华,体现为一系列科学范畴构成的逻辑紧密、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原理课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起着理论基础的作用,为学生正确学习和理解其他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掌握该课程的理论知识对于学生日后学习应用理解型思想政治课程有着直接性的影响。在课程设计上,运用三种方法,使之有机结合。第一,专题教学法。第二,问题链教学法。第三,合作探究教学法。在教学大纲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将原理课划分为八个专题。八个专题和教材一一对应,一级标题基本涵盖教材内容。比如以专题一为例说明三种教学方法在授课中的有机结合。专题一对应教材导论部分。专题题目为“马克思靠谱”,讲授主要以“什么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没有过时”“我们为什么需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为问题链,采取“问题导入—案例评析—理论解读”的方式递进展开。在授课过程中,运用合作探究教学法。合作探究教学法主要采取小组合作,是一种富有创意的教学模式,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提高学生能力和教学质量方面具有显著的作用。合作探究法不仅要体现在教师讲授的主课堂过程中,同时还会体现在学生以小组合作方式完成实践任务等。
打造课堂合力,要实现三级目标。正所谓师者,传道受业解惑也。无论采取何种方式,最终的目标都是为了实现知识、能力与价值的三位一体。第一目标,知识传授。将理论深度较高的原理课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原理课体系庞杂,知识繁多,然而也存在逻辑性。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应善于将重难点内容进行归纳和总结,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实现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模式,完成知识传授的基本目标。第二目标,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在原理课中采用合作探究式教学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研究分析能力,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实现能力培养的目标。第三目标,价值塑造。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一门,在实现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过程中,无不渗透着对学生价值的塑造。然而,对于新时代的大学生们,一定破除传统的灌输式的价值塑造方式,取而代之的是在理论学习和能力培养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塑造。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价值塑造,这种塑造才会更持久、更广泛的起到作用,进而实现价值塑造的目标。以上三种目标三位一体,相互作用和影响。
来源 | 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稿| 刘晶
编辑 | 戴政滔
责编 | 李硕
审校|戚霄
监制| 任雪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