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敦煌修壁画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我在敦煌修壁画

在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有一位年逾八旬、满头华发的老人,无论春夏秋冬,经常穿着深蓝色的工作服,拿着手电筒,背着磨得发亮的工具箱,穿行在各个洞窟之间,专注地修复着壁画和塑像。一幅幅起甲、酥碱、烟熏等病害缠身的壁画,一个个缺胳膊少腿、东倒西歪的塑像,在他的精雕细琢下,奇迹般地起死回生,令人赞不绝口、叹为观止。他,就是被誉为我国“文物修复界泰斗”的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原副所长、副研究员李云鹤。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1956年,为响应国家建设大西北的号召,正读高二的李云鹤从山东出发,踏上了西去新疆的漫漫征程。因中途探望在敦煌工作的舅舅,李云鹤在当地逗留了几日,未承想,这一留,竟是一辈子。

时任敦煌文物研究所所长的常书鸿,一眼就相中了眼前这位“大高个”,邀请李云鹤留下来。

大漠深处的莫高窟,荒凉满目,草木难生,许多人受不了寂苦黯然离开。可李云鹤有自己的想法,他的心就像宕泉河里的一粒沙,安静地沉到最底部,决定拥抱所有的充盈与贫瘠。

在夹杂着沙尘的凛冽寒风中,李云鹤从打扫洞窟卫生做起。即使三九寒冬,这个拉着牛车一趟趟来回清理积沙的山东小伙也经常满头大汗。三个月后,李云鹤成为当年全所唯一公投转正的新人。

转正第二天,常书鸿把李云鹤叫到办公室说,有项工作要交给他时,李云鹤以为是力所能及的工作,可没想到常书鸿说窟里的壁画、彩塑有很多问题,保护迫在眉睫,“我知道你不会,关键是你愿不愿学?”

“我什么都想学。”自认为没有一技在身的李云鹤说。

“那就好。”常书鸿说。

那场简短的对话之后,李云鹤的心就再也没有离开敦煌。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1957年7月,捷克斯洛伐克文物保护专家约瑟夫·格拉尔受文化部文物局委托,来到莫高窟进行壁画保护情况考察和壁画病害治理示范。这是莫高窟历史上迎来的首个“治疗”壁画病害的“外国医生”,对当时敦煌文物研究所的美术组、保护组业务人员来讲无疑是雪中送炭,当即决定到第474窟做试验,现场观摩学习。

格拉尔采用的是当时比较先进的“打针修复法”,能使起翘的壁画变得平整,非常适合莫高窟壁画病害修复。可格拉尔对壁画修补材料及核心技术总是含糊其词。后来,因为在莫高窟无法洗澡、水质不好等原因不来了。

格拉尔走后,李云鹤揣摩着、试着像格拉尔一样用一些白色牙膏状的材料与水混合搅拌均匀制成黏接剂,再用一支医用粗针管顺着起甲壁画边缘沿缝隙滴入、渗透至地仗里;待壁画表面水分稍干,再用纱布包着棉球,轻轻按压,使壁画表面保持平整、粘贴牢固。

看起来简单的操作,实际上没有那么容易。各种材料的组合,材料与水各种比例的混合……李云鹤像个化学家一样,一遍遍调试,一次次失败,再一遍遍调试,才得以成功。

不仅如此,李云鹤还在格拉尔的基础上进行了多处改良:因为纱布的纵横纹路很容易按压出“印痕”,影响壁画修复效果,所以他改用了吸水性良好又压不出褶纹的纺绸;医用粗针管压力不好控制,尤其在仰面操作窟顶壁画时,不容易将黏接剂注入到起甲壁画内部,用力小,黏接剂会顺着针头往下流,用力大,又会引起起甲壁画的脱落损毁,他又尝试着把医用粗针管的玻璃棒换成血压计的大气囊,极大地提高了滴灌修复的精准度……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1978年9月,李云鹤正在修复文物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日出又日落,李云鹤就一天又一天地在洞窟里做着修复工作,可越修复越苦闷,“这天天修壁画、修塑像呢,都不知道这些壁画是咋绘上去的,雕塑是咋做出来的?更不知道是哪个朝代,有些什么特点?”

这些问题萦绕在李云鹤脑海中,让他烦躁。他心里憋不住,就去找常书鸿:“所长,我要学画画、学雕塑。”

听到这样的请求,常书鸿自然非常高兴。此后,李云鹤跟着史苇湘等老一辈敦煌学家每天上洞子,他们画画,他就看、就跟着学如何线描、构图、绘画……一年以后,李云鹤基本知道了每个洞窟的绘画情况。

绘画学了个七七八八,李云鹤就又跟着前辈孙纪元学雕塑,恰好北京历史博物馆的人来莫高窟,要仿作194窟的雕塑,李云鹤就跟着学,试着翻石膏、做模子,再临摹、仿制……一点点、一天天,实打实地上手,李云鹤对雕塑也学了个八九不离十。

有了近两年的绘画和雕塑学习经历,再做修复,李云鹤心里一下子踏实了:绘画的朝代及风格,雕塑的石胎木骨特质都心中有数了,做起修复工作,也越来越有意思了,“才真正有了入门的感觉。”

莫高窟161窟,开凿于晚唐,有60多平方米壁画。可壁画已整窟起甲,经常像雪片一样哗啦啦脱落,再不抢修,壁画很快就会全部脱落。

1962年年初,常书鸿语气凝重地把161窟的壁画保护修复任务交给李云鹤:“你试试看,权且死马当活马医吧。”

吸耳球、软毛刷、硬毛刷、特制黏结剂、镜头纸、木刀、棉花球、胶滚、喷壶……李云鹤把所有能找到的工具反复琢磨。表面除尘、二次除尘、粘接滴注、三次注射、柔和垫付、均匀衬平、四处受力、二次滚压、分散喷洒、重复滚压、再次筛查……喜欢跟自己较劲的李云鹤,硬是凭着自己的努力摸索出了一整套完善的修复工艺!一点一点,一天一天,李云鹤就这样一个人在洞窟里,用了整整两年时间,修完161窟60多平方米的壁画。

“真想不来,你这个山东大汉能待在洞窟里做这种工作。”后来,“敦煌的女儿”樊锦诗不止一次地这样“调侃”。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60多年来,李云鹤走访了全国11个省市,先后为国内26家文物单位进行一线修复和技术指导,修复过的壁画达4000余平方米。这位86岁的老人,直到“大国工匠”颁奖前一天,才从四川新津县观音寺5米多高的脚手架上撤下来。

匠心呵护遗产,一代代人接续奋斗。李云鹤的孙子李晓洋曾在澳洲留学五年,毕业后,李晓洋放弃了留在国外的机会,选择回到敦煌,回到爷爷身边。如今,已是他从事文物保护工作的第7个年头。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甜酱精选

(直接点击以下关键词)

—精彩视频—

2017毕业典礼|珠江版《成都》|肆月快闪

—大国工匠—

古法技艺|中联制造|两把刀|国家博物馆

—珠江视角—

拒绝诈骗|珠江新变化|跟着《人民的名义》学英语

—优秀专题—

请多指教|你,彷徨吗?|珠江一线牵|实习基地

—马季杯相声展演—

马季|“马季杯”新闻发布会|“马季杯”圆满结束|大学生


图文|李瑶

排版|李瑶

审核|校检部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天津本科院校-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微高校-院校号-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我在敦煌修壁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