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5月21日),南开大学在八里台校区召开新闻发布会,正式发布《南开大学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提升行动计划(2019—2021年)》,即“南开40条”。力争到2021年,形成具有南开特色、适应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需要的高水平本科教育。
“南开40条”
“南开40条”主要目标
教学改革创新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一批一流专业和一流课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与“公能”素质教育目标相适应的“通识+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健全,拔尖创新人才、复合型人才等特色培养模式逐步完善;
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教学体系全面确立,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建设成效日益凸显,教师教书育人能力明显增强;
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更加紧密,国际合作育人模式与协同育人机制不断完善,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
1
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本科教育全过程
1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
通过优选课程团队、完善课程结构、强化实践环节、加强课程平台和在线课程建设,提高课程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推动“形势与政策”课教学改革,在马克思主义学院设“形势与政策”教研室,多部门协同做好教学管理工作。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管理模式,打造师生同学、同研、同行、同讲的“四同”育人模式,推动形成专业课与思政课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
2
推动课程思政改革
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立项和优秀典型发掘工作,鼓励专业学院建设课程思政精品课。以“中国发展”系列课程为龙头,探索建立具有南开特色的课程思政模式,充分挖掘专业课的思想内涵与思政元素,启动课程思政项目建设。组建学校课程思政工作室,在教务处设思政与教材建设科,建立跨部门的协同联动机制,将课程思政改革落到实处。
3
构建一体化人才培养体系
以物理科学学院入选全国首批“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院(系)为契机,探索构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十大”育人体系。秉承“大思政”理念,统筹各方面资源,实现教育教学各项工作协同协作、互联互通,推动思想政治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各环节。
2
加强教育教学改革创新的制度设计
4
成立本科教育创新专家委员会
充分发挥专家在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的引领把关作用,对实施教育创新的战略目标、任务举措、改革方向等提出建议,围绕课程思政、通识教育、信息化教学、创新创业、拔尖人才和特色人才培养、质量建设与评价、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等提出咨询建议,使本科教育从顶层设计到方案实施,全过程、多维度地体现教授治学和教研结合。
5
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
鼓励各教学单位探索和建设教研室、课程组、教学团队、教学研究工作坊和实验教学中心等不同形式的基层教学组织,加强建设与管理,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健全、运行有效的组织体系,充分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促进教学改革研究,推动教育教学内涵发展。
6
完善完全学分制改革
进一步优化整合校内各类教育教学资源,推动培养方案、培养模式、课程选修、成绩管理、学分认定、学业评价及转专业、主辅修、收费制等体制机制改革,形成适应完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体系,实行学分制收费。
7
推动教改创新文化建设
每周开展本科教育改革研讨交流, 每月举办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系列讲座,每学期组织本科教育教学专题研讨会,每年召开国内本科教育改革与创新论坛,探讨国内外高等教育发展趋势和热点课题,分享教育教学改革经验,提升本科教育的改革创新能力,促进师生共同投身教育创新文化建设。
3
围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优化通识教育体系
8
优化升级“通识+专业”相结合的大类培养方案
成立学校通识教育工作小组,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为目标,组织开展通识教育的整体设计、课程规划、教学创新、教师培训、监督评价等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引领,以强化“公能”素质为核心,以聚焦现代科学发展前沿为基点,打造具有南开特色的“通专结合”培养方案。
9
优化通识必修课程建设
以增强通识、打牢基础为导向,以学生成长和社会发展需要的素质与能力为出发点,构建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健康体魄的课程体系,优化大类培养的通识必修课程群建设,组建教学团队,开展教学研究,增强教学效果。
10
加强通识选修课程建设
做好通识课程建设立项,新建一批高水平名家通识课,完善现有通识选修课程体系,围绕艺术美学、文化思辨、科学技术、社会发展、育能致公和创新引领等领域,开展通识选修课程的模块化建设,每个模块开设100门左右课程,通过专家引领、团队建设、学科交叉、课程集群等方式分批次推进。
4
构建多样化特色化人才培养体系
11
提升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能力
推动实施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强化使命驱动、注重大师引领、创新学习方式、促进科教融合、深化国际合作,建立健全科学的选才鉴才机制,选拔培养一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积极组织申报教育部拔尖计划2.0,增加国家级拔尖学生培养的学科覆盖范围。
12
创新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系统总结“伯苓班”导师制和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教学模式,发挥其在复合型人才培养和特色班项目上的辐射带动作用。完善“5+3+X”人才培养体系,在加强5个基础学科伯苓班、3类多元复合型人才培养项目、若干学院特色班建设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人才培养特区建设范围,不断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教育教学质量。
13
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
制定“新工科”建设实施方案,以互联网和智能技术为核心,优化整合现有工科专业,将理科基础与思维方式、科研方法及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元素纳入新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继续支持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筹建工科实训中心,打造具有南开特色的“新工科”专业群。
14
推动“新医科”专业建设
以加快建设智能医学工程专业为契机,探索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复合的医工结合学科,推进“医学+”复合型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改革。尽快编撰新专业系列教材,发起成立医学院校人工智能医学教育联盟,举办专业建设研讨会,建立若干“学校—医院—人工智能企业”共建的学生实践培养基地。
15
推动“新文科”专业建设
进一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与理工科的有机融合,推动文科内部人文与社科的有机融合,不断将新技术融入文科人才培养体系。在现有的经管法班、PPE、通用+非通用、城市管理等新文科培养模式探索的基础上,围绕新时代中国话语构建与中华文化传播、国家软实力提升、“一带一路”建设、生态文明与法制建设等重大方向,逐步探索新增或通过交叉融合建设若干更具前沿性的新文科专业。通过探索书院制、学科交叉、国际合作等多元化的人才培养模式,培育具有引领时代能力的新文科高地和新时代社会科学家,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
5
打造以学为主教学相长的“师生共同体”
16
构建三级学业指导体系
成立由“名师面对面”“导师工作坊”“学习中心”“学务会”组成的校级学业指导中心,完善院级学业指导工作体系和帮扶提升体系,全面实施30人班的班导师制,形成班级层面的学业指导机制,开展“学校—学院—班级”密切协同、有效衔接的学业指导,探索由跨学科师生组建的网络智慧书院等新型书院制形式,从学业规划、学习指导、职业生涯、人生目标等方面给予学生全方位指导。
17
推动教授全员参与本科生教学
完善教学优先的保障机制,严格执行本科课程基本工作量有关规定,引导教师加大对教学工作的投入,提高本科课程教学质量和效益。在年度绩效考核中,对高层次人才参与本科教学进行工作量核算,确保教授全员参与本科教学工作。
18
完善本科课程助教制度
进一步明确助教岗位职责、建立考核标准、规范培训流程,建立由本科生、研究生、青年教师组成的多元化助教体系,以助教推动教和学之间的有效沟通,加强互动教学,提升教学效果,不断扩大助教课程的覆盖面。
19
实施有效教学提升项目
推动O-AMAS有效教学,以学习目标为导向,以有效互动为教学动力,加强过程化考核,促进教师有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深度学习。鼓励教师以有效教学模型组织教学,通过“大班授课、小班讨论”互动教学、有效面授、翻转课堂、线上互动教学等多种形式,增强有效教学的辐射力,达到“讲一练二考三”的教学效果,有力提升课程质量,打造本科生“金课”。
6
全面提高教师教书育人能力
20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
贯彻落实《新时代高校职业行为十项准则》,使师德规范成为教职工普遍认同和自觉践行的行为准则。探索建立教师师德考核实施办法,制定出台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和师德失范行为处理机制。积极开展教师先进群体和个人典型培育、选树和表彰工作,充分发挥优秀典型对广大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
21
健全教学能力培训制度
制定并实施新入职教师和在岗教师可持续、递进式的教学能力提升计划。新入职教师须在担任本科课程助教并完成规定教学培训后,方可承担本科教学工作。在岗教师每学年需参加8学时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有效教学和信息化教学能力。
22
改进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机制
建立教学为主型教师高级职称晋升制度,为专心从事教学并开展教学改革研究的优秀教师,特别是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一线教师打通职称晋升通道。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晋升中施行本科教学工作考评一票否决制。
23
完善教学成果评价机制
完善校内教学改革评审机制,设立每两年一次的校级教学成果奖评选制度,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培育优势项目参评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适当放宽校级教学名师评选候选人职称、任职年限等资格条件,为更多教师提供参评机会。鼓励青年教师积极参加各级教学竞赛,完善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培训提升机制。
24
构建教育教学奖励体系
制定校级本科教育教学奖励办法,对积极投身教改、教学业绩突出、育人成果显著的教师给予特别奖励。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年度绩效考核中把教育教学与科研创新作为同等重要的评价依据,加大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育人效果的权重。鼓励各学院进一步加大对本科教育的支持与投入,在政策导向与体制机制上保障育人为本、教学优先。
7
推进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25
加快教学信息化平台建设
进一步优化教学管理系统、教学资源平台,以慕课标准建设在线教学平台。加快推进现有平台的数据资源整合,打通信息化教学全过程,打造为“三位一体”的教学信息化平台,实现在线课程教学、教学管理、线上教学资源的融合互通。
26
加大在线课程建设力度
制定在线课程建设与立项管理办法,采取“立项—建设—验收—跟踪”的方式,对在线课程进行建设与管理。着力推动校内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建设,鼓励慕课群建设,重点培育若干微专业认证项目。积极申报教育部一流课程建设“双万计划”。
27
推进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建设
加大实验教学中信息技术、“互联网+”、传感技术等新技术的应用力度。建设智能化、泛在化、虚实结合的实验教学新模式,每年建设5项校级示范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重点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探究型、合作型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提升虚拟仿真教学实验质量。
28
推动智慧教学环境建设
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逐步完善”的原则,对八里台校区第二主教学楼、津南校区公共教学楼的教学设施设备进行提升改造,重点建设双校区远程互动教室、智慧教室与互动交流公共空间,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自主管理、自我服务的智慧教学环境。
8
全方位深化国际合作育人
29
拓展国际交流合作项目
深入实施“全球南开”计划,继续开展校际交换、联合培养、科研实习等境外交流长期项目及国际竞赛、学术会议、寒暑期项目、国际实习等短期项目,推荐优秀本科生到国际组织任职、实习。加强与国外高水平大学交流与合作,建立更多高质量的交换生项目和联合培养项目,建立更有效的学分互认制度,完善“全球南开”奖学金体系,不断拓展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提升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30
升级本科教学境外提升计划
支持教学单位组织学生以及参与本科教学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走出去”,拓宽国际视野,学习借鉴境外高水平大学的先进教学与管理经验,促进本科教育教学的国际化。支持各学院各单位利用自身资源开发本科教学交流项目,大幅提高师生海外学习交流的规模与质量。
31
实施留学生教育提升计划
依托“留学南开”计划,打造面向留学生的通识课程体系,开设中国语文、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发展等系列课程。在继续推动校内全英文课程建设的同时,借助国际慕课平台,与世界一流大学合作,开发全英文在线专业课程,建成若干全英文学历项目。加强留学生教育教学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32
推动外专引智助力本科教育
进一步提升受聘外籍专家的数量与质量,支持受聘学校教职的各类长短期外籍专家积极参与本科教育教学工作,为本科生授课、开展学术指导,增强学生国际化教学体验,发挥外籍专家在教学工作中的指导促进作用,全面提升本科教育的国际化水平。
9
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和创新创业教育
33
完善实验教学体系建设
提高综合型实验、创新性实验在实验课程中的比例,提升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强化体验式实验、演示实验项目设置,激发低年级学生兴趣,形成多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持续支持自制实验仪器项目,提升实验教学内容的针对性和先进性。提高优秀科研成果在实验教学项目中的转化率,推动科研创新与实验教学相结合。
34
提升实验能力培养水平
以实验能力、实验项目、实验设备三维矩阵图为抓手,规范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建设,进一步提升实验能力培养质量,加强国家级和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探索学科交叉型实验课程的设置,拓宽学生实验能力培养的覆盖面。利用“互联网+”、慕课等教学手段,构建全时段、多层次实验教学指导平台。探索新型自主性设计实验教室建设,实现全时段实验仪器开放。
35
加强实践育人工作
深化实践教学改革,进一步提高实践教学比重。提高军事理论课教学水平,认真组织军事训练,强化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系统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以专业知识-创新研究-项目实践-社会服务-成长提升的模式,推进“知行合一”服务学习,建立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机制,推动与地方政府、行业部门、企业共建实践教育基地,搭建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平台。
36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完善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做好创新创业教育规划、咨询、指导和服务。构建多层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升级现有课程,开发建设新课程。搭建更多优质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加强各级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的培育和管理。积极参与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赛事和“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活动。
10
推动一流本科教育质量文化建设
37
优化教学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建立健全标准化的本科教学质量评估系统,优化评教指标体系,重视过程评教,改进学生评教工作。完善校院两级督导评教制度,建立课程预警机制,形成动态监测、定期评估和专项督导相结合的质量评价保障体系。
38
提升教材建设质量
严格教材选用审批制度,全面提升本科教材编写水平。支持学术能力突出、教学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高水平教材尤其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材编写。加强教材研究,使教材更加体现科学性、前沿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做好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研究基地的建设工作,积极申报新的国家教材基地立项。
39
完善以专业认证为标准的培养方案
以产出导向(OBE)、学生中心和持续改进三个基本理念为引领,进一步完善本科教育教学各环节,对照毕业生应具备的核心能力和课程教育应达成的学习成果,依据《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专业认证标准,改进专业课程教学设计,调整课程教学大纲,完善专业课程体系,充实培养方案、改进教学目标、教学手段与考核方式等。
40
做好专业认证工作
积极推进教育部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的组织和实施,做好专业认证整体规划。根据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三级专业认证指标以及国内外有关专业评估方案,编制专业认证手册。鼓励各学院、各专业积极参与具有权威性的国内外专业认证。探索实施专业人才培养年报制度。
来源:天津广播
值班编辑:小董
审校:张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