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发祥地之一,具有尊师重教的优良传统。目前,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627所,在校生200.7万人,专任教师14万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天津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对天津工作“三个着力”重要要求,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用心用情办好每一所学校,教好每一名学生,教育改革发展迈上新台阶,为天津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大都市提供了有力支撑。
1坚持立德树人
深入实施素质教育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出台15条措施,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强化实践育人、全员育人。全面贯彻落实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召开全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党对高校领导的若干意见》,健全思想政治工作评价体系,认定了3所市级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3个市级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15家高校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示范校,建立市级领导干部联系高校制度,成立市级“教授团”,启动实施校级领导干部任期全职化试点,着力推进系列重要讲话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落实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六项规定,实施素质拓展课外活动计划。深入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和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建立了校园足球四级联赛体系。深化职业院校工学结合、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着力培育和传播崇尚劳动、敬业守信、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加强师德建设,实行师德表现“一票否决制”。完善学校、家庭、社区“三结合”育人机制,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育人网络。
2坚持一盘棋思想
扎实推进京津冀教育协同发展
加强统筹协调,立足优势互补原则、合作共赢理念,建立京津冀沟通协商、对话交流机制,分别签署10余项教育合作交流协议。搭建承接平台,积极承接非首都核心功能转移。服务创新驱动,组建8个高校创新联盟,成立7个高校协同创新中心,建立了联合攻关、学术合作和学生联合培养机制,推动京津冀同类高校抱团发展。坚持人才优先,推动京津冀部分高校开展研究生联合培养、本科生交换培养,选派教师赴京访学进修,接收河北省中青年干部和中小学校长来津交流培养。发挥比较优势,与承德市签约建设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承德分校,搭建3个京津冀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平台,成立了京津冀技术转移协同创新联盟,着力推进京津冀职业教育产教对接。坚持共建共享,组建京津冀基础教育合作联盟,引进首都部分优质基础教育资源,有效解决了滨海新区引进北京企业京籍人员子女就学问题。
3坚持公平普惠
促进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
坚持把学前教育资源建设纳入全市20项“民心工程”,完成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和提升计划,累计新建改扩建1000多所幼儿园。启动实施学前教育五年发展计划,2016年,新建改扩建和提升改造160所幼儿园,对201所普惠性民办园给予了扶持补贴,“入园难”问题得到有效缓解,学前教育三年入园率达到94.2%。全面完成第二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达标建设,全面推行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政策,全市16个区全部通过县域均衡发展国家评估认定。启动实施第三轮义务教育学校现代化标准建设,建立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校长交流轮岗长效机制,推进义务教育学区化、集团化办学,建立了一批学校联盟,涌现出一批“百姓身边的好学校”,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9%。实施普通高中现代化标准建设,新建改扩建29所农村高中,推出50所特色高中,积极推进与高考改革相适应的高中课程改革,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6.9%。加强基础教育“三通两平台”建设,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设立100个优质教育资源基地,推出3400节市级优质课,有效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对实名登记未入学残疾儿童少年实施了“一人一案”安置,落实高中阶段残疾学生免费教育政策,提升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标准,2个区被教育部确定为国家特殊教育改革实验区。
4坚持示范引领
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创新
完成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建设任务,与教育部签署新的共建协议,启动了示范区升级版建设。出台《天津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意见》。建成海河教育园区。连续成功举办十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行业企业与职业院校一道根据赛项内容调整专业设置、开发课程教材。13所中职学校、7所高职院校通过国家级示范校、骨干校验收。挂牌成立全国第一所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中德应用技术大学,深入开展中高职五年系统化培养试验和高职本科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试点,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充分发挥行业办学优势,组建19个职教集团,建立了校企合作董事会、校企合作执行委员会和专业建设委员会“三级贯通式”管理体制。组建6个市级行业职业教育指导委员会,职业院校专业结构与主导产业对接度达到90%。拓展海外职业教育市场,服务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在泰国、英国设立2个海外“鲁班工坊”。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试点班达到131个。坚持每年选派万余人次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引进500名企业技能高手到学校兼课任教。中高职“双师型”教师分别超过50%和60%。职业院校年社会培训量超过26.5万人次。
5坚持内涵发展
着力推进高等教育“双一流”建设
完成“十二五”高校综合投资规划,按照扶需、扶特、扶强的原则,加强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重点人才建设。目前,本市有88个国家重点学科、79个博士一级授权学科,8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国家级协同创新中心,两院院士28人、长江学者134人、国家“杰青”73人。启动实施“十三五”高校综合投资规划,着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重点支持南开大学、天津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大学,支持天津医科大学、天津工业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建设世界一流学科,支持8所市属高校和2所共建高校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支持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建设一流应用技术大学,支持12所高职院校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建设50个与本市产业发展对接紧密的特色学科(群)和30个优质专业(群)。出台科技创新支持政策,推进高校协同创新中心、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和智库建设,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高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奖占全市比例分别达到100%、75%和50%,高校日益成为本市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的生力军。坚持把科学研究与本市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紧密结合起来,2017年上半年,本市高校签订技术合同1213份,合同成交额达到4.66亿元。不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建成51个高校众创空间,聚集大学生创业团队1700余个、创客近4000人,带动大学生就业1500余人。深化高等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出台具体实施方案,在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高校编制及岗位管理、教师职称评审、内部薪酬分配及高校经费使用等方面,进一步向高校放权,为人才松绑,高校办学水平和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注:本文转载自天津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