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一生最重要的是要找准定位,明确自己擅长之处、能做什么,专心致志地把一件事做好。”10月12日,参加教育部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第一位从北京外国语大学来到喀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任教的包也和教授说。
包也和说,她在求学时就发现自己擅长当老师,喜欢和学生在一起,从教30余年,她已经桃李满天下。
包也和教授。
包也和教授中等身材,性格谦和,是包拯第33代后人,上世纪50年代初出生在浙江温州,从小酷爱读书。1978年,24岁的包也和参加了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高考,一举考上南京大学哲学系。
大学毕业后,包也和在机关当了3年公务员,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称赞,但她更喜欢站讲台、当老师,1985年她考上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岗位,从此开启了大学老师生涯,乐此不疲至今。
中秋节之际,喀大马克思主义学院领导上门慰问包也和教授(左一)。
今年9月,包教授积极响应高校银龄教师支援西部计划号召,从首都北京飞抵祖国最西部的喀什大学,把对教学的热爱与赤诚带到喀大,喀大学子有幸当面聆听北京一流哲学教授授课。
包也和教授的宿舍收拾得干净整洁,井井有条,“认认真真做事是我的习惯。” 包也和教授说。
给喀大学子上课前一晚,她彻夜未眠,因为不了解学生的基础和接受程度,心里没底,她在脑海中反复预设课堂各个环节,想着如何把握好每个细节,讲透每个知识点。
物质第一性还是意识第一性?从康德到马克思,说起哲学专业课,包也和教授如数家珍,神采飞扬,富有激情,“在我的课堂上,知识信息量很大,学生要跟上我的节奏,必须不断思考,吃透每个知识点,没空玩手机。很多学生下课后,还会来场头脑风暴,讨论课堂内容,不亦乐乎。”包也和言谈间的自信和风采,展现了她在课堂上的魅力和影响力。
包也和教授在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学经验交流会上作主题发言。
上了一段时间的课后,包也和发现喀大学子积极上进,她与学生已通过磨合期,课堂教学渐入佳境。学生们觉得包老师的课生动有趣,哲学原理紧贴生活实际,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包也和经常用网络流行语言与学生交流,学生感到课堂内容通俗易懂,老师专业、博学又随和、亲切,沟通完全没有代沟。
在生活中,包也和逐渐适应了喀什的气候,她的微信朋友圈记录了喀什古城的美景、美食,流露出她对这里的喜爱。她特别感谢学校和学院领导、同事无微不至的关心关怀,从医疗箱到加湿器、厨具、餐具,细微之处散发着如家的温暖。
包也和教授(右三)同马克思主义学院的老师在喀什市阿瓦提乡喀鲁克村帮村民采收红枣。
“喀大的领导和老师都很忙,临时性的事务也多,他们都是跑步工作的节奏。”说话间,传来“咚咚”的敲门声,只见喀大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彭剑勇带着打印机和A4纸,笑着进门,亲切地询问包教授还有什么需要。
来到喀大,包也和教授计划在上课的同时,发挥“传帮带”的作用,把教学经验传授给喀大的年轻教师,让喀大教师和学子多受益,助推马克思主义学院发展得更好。
来 源:党委宣传部、马克思主义学院
撰 稿:马新玲
供 图: 包也和
编 辑:马新玲
校 对:邓晓霜、喀斯木江·麦麦提艾力
编 审:陈新富、孙红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