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石河子大学校园里草色润泽,微风轻拂着幼嫩的花枝,春意悄然遍布校园。离家数月,在清明这一万物吐故纳新,充满对先人追思的日子里,我漫无目的地漫步在熟悉的路上,心中仿佛也在下着绵绵细雨,不禁有些淡淡的伤感。
这时,丛丛灿烂的黄色菊花进入了我的视线,仿佛一下子在我的心中射进了几缕阳光。抬眼向上望去,便看到了一位手拿书卷、眼神温和又坚定的人物塑像,我知道,他是张仲瀚将军。在菊花的掩映下,石碑上张仲瀚将军所作的《老兵歌》勾起了我的兴趣,让我不禁弯腰详看。“兵出南泥湾,威猛不可当。身经千百战,高歌进新疆。”开头豪迈的诗句开门见山地介绍了将军的经历,顿时让我精神一振,不禁想了解更多。说来有些惭愧,进入石河子大学学习已有半年多的时间,但我对张仲瀚将军的事迹还不甚了解,只知道他是位优秀的中共党员,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成立和石河子大学的创立都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就这样,怀着崇敬的心情,我搜索起了他的事迹。
坚定的革命信念,是张仲瀚的生命底色。17岁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后又担任学校进步刊物《新帆》主编和《曙前》剧社社长,积极宣传抗日,从那时起,张仲瀚的个人命运便和中国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了一起。1933年2月,他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更是将党和国家、人民的利益放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在这样坚定的理想信念指导下,张仲瀚带领军队在南泥湾大生产运动中创造了“有似江南好”的壮举;在王震司令员问他选择到新疆还是四川时,坚定地回答:“我愿意到新疆去。”从此,他便扎根兵团,平地建城市,荒漠变良田,地窝子为家,粗杂粮进肚,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的崇高思想觉悟和坚强意志。
美玉般的品质与修养,是张仲瀚的人文情怀。初来石河子,我便惊叹于这个坐落在西部的城市绿化之多,后来老师又向我们介绍石河子的道路井然有序,而城市最初的设计图就出自张仲瀚之手。同时,张仲瀚也指出:“我们不但要有生产粮棉的绿洲,还要有生产精神食粮的绿洲。”于是,他着手创杂志,办剧院,并一手创办了兵团农学院,成为石河子大学的前身之一……在他身上,我深深感受到了一位儒将的气度和一名共产党人的先进性。
兵团的一切,是张仲瀚的牵挂与挚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张仲瀚在医院里呕心沥血地撰写回忆录《忆新疆》,挥洒着他的情感。我可以想象,一个病弱的老人,仍在忧心新疆的前途和命运,忍着病痛,详细地陈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政治、经济各方面的战略作用。即使身在遥远的他乡,他仍记挂着新疆的故土与人民,展现了一名共产党人对初心和使命的坚守。而我相信,新疆的人民也会永远记住他。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张仲瀚将军用一生的时间践行着他的初心和理想,用切实的行动表达着对兵团的热爱。这是我深受思想洗礼的一天,下次清明,我会带着满腔敬意,为张仲瀚将军送上一捧鲜艳的花。
石河子大学
作者:张 璨
编辑:常继洋
校对:贺 倩
编审:卿 涛 刘 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