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进喜,为什么叫“铁人”?

新疆警察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王进喜,为什么叫“铁人”?

如今的贝乌—40型钻机的绞车已经停止了转动,仿佛永久封存了记忆一般。然而,通过这部一动不动的绞车,我们却听到了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实现工业化的机器轰鸣响动,看到了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中华儿女投身祖国建设的拼搏跃动,感受到了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过程中一次又一次的时代脉动。

新疆警察学院

王进喜带领1205钻井队使用的贝乌—40型钻机的绞车(国家一级文物)

在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的“艰苦创业,光辉历程”展厅中,一部钻机的绞车陈列在最显眼的位置。当年1205钻井队使用的是贝乌—40型钻机,总重量为60吨左右,其中这部绞车重达5.1吨。它是铁人王进喜当年在大庆打第一口井——萨55井时,率领石油大会战职工用人拉肩扛的办法安装的钻井设备之一。它通体的斑驳正在讲述着一个时代工人阶级有力量、有觉悟、有温度的感人故事。

1960年3月25日,王进喜率领1205钻井队从玉门日夜兼程来到大庆。同年4月2日,从玉门运来的钻机抵达萨尔图火车站,得知这个消息,王进喜和全队职工不等天亮就迫不及待地赶往火车站。他们赶到之后却遇上了卸车的难题:火车上是一车皮一车皮的几十吨重的钢铁大件,现场一没吊车、二没拖拉机,有的只是车下三十几个西北汉子,怎么卸车,怎么搬运,怎么安装呢?欣喜若狂之余,他们竟一筹莫展起来。

就在此时,王进喜突然问支书孙永臣:“我没有打过仗,你说若是在战场上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是上还是退?是打还是坐下来等?”孙永臣说:“只能进,不能退;只能上,不能等,就是豁出命来也要上!”

听后,王进喜一拍大腿,霍地站了起来,坚定地对大家说:“咱们人拉肩扛也要把钻机卸下来,运到井场上去。没有吊车,我们37个人就是37部吊车,汽车不够,我们有手有脚,蚂蚁搬山也要搬。我们就是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卸车搬运安装,早开钻。大家看看行不行?”

“行!”全队异口同声道。

“好!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新疆警察学院

王进喜喊着号子,带领队员把5吨多重的绞车拉上2米多高的站台。

王进喜说完,甩掉老羊皮袄,在地上抄起一根撬杠,大喊一声“跟我上”,就跳上了槽子车,大家也随手抄起工具一拥而上。大绳、撬杠、铁管、方木圆木、扁担,凡是能撬能抬能扛的东西在他们手中都变成了实用的工具。他们先把钻机化整为零,一件件从火车上卸下来;再把大部件装在能滚动的铁管和圆木上,借力向前滚动。

一心想着早日装好钻机的王进喜似乎忘记了身体的疲劳,一会儿在前面拉,一会儿在后边撬,一寸一寸、一尺一尺地往马家窑的井位上拉。他的肩膀很快就被撬杠压肿了,两只胳膊被钢丝绳扎出一圈圈血痕,双手也被绳索和撬杠勒出一道道血口子,但他仍喊着雄壮的号子坚持着。许多人都脱掉了棉袄,只穿一件衬衣,大家脸上、身上全是汗水,热气腾腾。北方的四月,春寒料峭,北风依旧凛冽,石油工人们的干劲却像是在寒冷天气中生起了一堆篝火,经久不灭。

经过4月2日早上7点到3日凌晨不间断的奋战,全队职工终将60多吨重的钻井设备全部运到萨55井井场。

1966年2月,王进喜在全国工业交通工作会议上讲话的原声录音(来源:央视频)

面对会战初期的极端困难和恶劣环境,王进喜认识到“这困难,那困难,国家缺油是最大困难;这矛盾,那矛盾,国家建设等油用是最主要矛盾”,为把“贫油落后”的帽子甩到太平洋里去,用实际行动喊出了“石油工人一声吼,地球也要抖三抖;石油工人干劲大,天大困难也不怕”的豪迈誓言。这部钻机就像王进喜的一位朋友,与其共同走过激情澎湃的会战年代,见证了王进喜“人拉肩扛”、“跳泥浆池制服井喷”、首创5天零4小时打一口中深井纪录等永恒和难忘的瞬间。

来源|党史学习教育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新疆本科院校-新疆警察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新疆警察学院-王进喜,为什么叫“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