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宅在家,就看这7本旅行文学过点眼瘾吧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国庆宅在家,就看这7本旅行文学过点眼瘾吧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长假出去旅行,最令人头疼的莫过于,你在途中看的不是风景,而走到哪都是人人人人人人……厌倦了这样的旅行模式,选择宅在家?不妨来场房间里的小旅行,而且是说走就走的!

翻书党请旅行作家陶立夏来推荐她所钟爱的旅行文学作品。不同于常见的游记、旅行指南、小贴士类的实用书,这些都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如果国庆宅在家,就看看这七本旅行文学作品过过眼瘾吧。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简·莫里斯《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

(东方出版中心/2015年3月版)

威尔士出作家,除了迪伦·托马斯,我能立即想起来的就是简·莫里斯,这位牛津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拥有记者、诗人、小说家和旅游文学作家等诸多头衔,充分说明了他对各种题材的掌控力,自然也是佳作频频。77岁高龄时,莫里斯出版了《世界:半个世纪的行走与书写》,该书堪称作者本人的编年史:按年份收录了莫里斯作为《泰晤士报》特稿记者以及独立撰稿人,在世界范围内所做的采访报道。我在香港买到了该书的英文原版,趁势最先阅读了书中最后一章:香港回归,从此成为莫里斯的忠实粉丝。

他从一场大雨和雨中的查尔斯王子开始这篇报道:平实的语调里有对帝国威仪的肯定和大势终究已去的扼腕。相比开篇的攀登珠穆朗玛峰,以及自己于而立之年在卡萨布兰卡接受变性手术这些更壮阔或是更难忘的经历,这篇报道显得“不动声色”,但却功力十足,游刃有余。关于这一历史事件,再未读到更令我难忘的报道。

莫里斯有令我信服的洞察力和判断力,这在新闻写作中至关重要,也使他这些地域性质明显而可归纳入游记范畴的报道别具一格。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斯文·赫定《我的探险生涯》

(新疆人民出版社/2013年10月版)

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中亚探险史上的地位无人可撼动,他第一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时候,才三十岁。他发现楼兰古城的时候,三十五岁。他沿神山冈波仁齐峰攀登,最终发现恒河源头的时候,是四十二岁。

斯文·赫定因在亚洲腹地的探险以及与之相关的地理发现而成为瑞典最后一个由王室册封的无冕贵族。美国空军在阿富汗战争时期使用的导航信息,依旧基于斯文·赫定于二十世纪初绘制的中亚地图集。在那片人迹罕至的区域,曾有无数君主用珍宝厚礼换取他的故事,并被这位语言与外交天赋超人的探险家彻底征服,以各种方式支持他的探险。

在这本回忆录中,这位传奇人物从头讲述自己的一生。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西尔万·泰松《在西伯利亚森林中》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5年8月版)

法国记者西尔万·泰松曾许下诺言,要在四十岁前到森林深处过一段隐居生活。他在贝加尔湖畔雪松北岬的一座西伯利亚小木屋里居住了六个月,在无边无际的大自然中,作者与炉火、书籍、酒相伴,试着过得幸福。期间经历了内心的彷徨以及各种现实的挫折,包括失恋。

从旅行出发前面对超市里数十种罐头引发的“这个世界大概不会好了”的忿懑,到离开时投向密林与湖水的平静一瞥,期间是漫长的、摒弃了所有干扰的宁静。当时间唾手可得时,自由变成一件微妙的东西。这也是《在西伯利亚森林中》一书留给我的最大疑问:对惧怕寂寞的现代人来说,干扰与束缚或许也是一种依靠?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布鲁斯·查特文《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6月版)

眼光独到、品味一流的布鲁斯·查特文是我喜欢的游记作家与摄影师,他的头衔包括艺术鉴赏家、小说家、游记作家,索斯比拍卖行历史上最年轻的艺术部总监,专长为印象派作品,后来于爱丁堡大学修习考古。他的旅行写作方式让我更加坚信,旅途风景很大程度上是你的内心投射,作者的经历、趣味与态度将决定他写下的旅行成为无可复制的历程。

不过,这个优等生很快又厌倦了考古。或许正如他在《我在这里做什么呢》一书中说的那样:行走才是人的天性,不安分的一生从婴儿爬行时期就已注定。

1972年开始,查特文云游四方。在巴黎,一块神秘远古野兽留下的皮毛引发了一场南美洲的探险之旅。这场持续了六个月的旅途中,查特文遇到奇怪的人,听到奇怪的故事,六个月的游历成就了《巴塔哥尼亚高原》,也成就了他旅行作家的地位。这些年该书一直再版,拥有众多粉丝。

在我看来,查特文以自己独有的写作方式和叙事风格定义了旅行写作,《巴塔哥尼亚高原上》则为什么才是优秀的旅行书设立了标准。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松尾芭蕉《奥州小路》

(译林出版社/2011年2月版)

日本的游记作品有久远的历史,似乎寻找风景优美之所开阔眼界是他们的全民爱好。《奥州小路》是其中最为中国读者熟悉的经典之作,也译作《奥之细道》。这本三百年前写成的游记,并无华丽词藻,但有淡墨韵味。日本江户时代的俳圣松尾芭蕉与弟子曾良从江户,也就是现在的东京出发,步行北上,以近半年的时间游历日本东北与北部地区前往岐阜县,并记录下途中见闻。

俳句是我喜欢的文字表达方式,取材有无限可能,音律与节奏自成一格,世界与时间的奥义以短句揭示。所以一个俳句诗人眼中的日本,幽微处见广阔,朴素中有深意。在人生的终了,芭蕉曾写道:“与君之别/蛤肉离壳/我行迟迟秋亦逝”。我们总把人生比喻成一场旅行,大概就是这个意思。

说来有趣,我始终觉得乙一以笔名山白朝子写成的怪谈小说《胚胎奇谭》(上海人民出版社)多少有在《奥州小路》的写作方式中获得启发。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柏瑞尔·马卡姆《夜航西飞》

(上海文艺出版社/2013年11月版)

非洲、飞行与驯马,都是让我着迷的事情。当初我有些惊讶为什么这本在英语世界不断再版的书没有中文版本。在了解了作者柏瑞尔·马卡姆传奇的个人经历后,我决定翻译这本出版于二战之前的关于肯尼亚的旧作。在翻译的过程,被非洲古老的灵魂和作者独特的经历征服。

作为首个独自驾驶双翼飞机从英格兰飞越大西洋抵达美国的飞行员以及肯尼亚历史上最优秀的赛马训练师,柏瑞尔以一个专业飞行家的冷静语调讲述了上世纪三十年代的非洲,那里的人民,以及那个时代造就的探险家们,其中包括后来的英国首相丘吉尔。

柏瑞尔·马卡姆三岁就随父亲前往东非,并在内罗毕终老。这个被非洲人领养的白人小孩身上,有非凡的勇气与诗人的记忆力。关于非洲的书籍数不胜数,《夜航西飞》在非虚构类中应归入佳作之选。

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勒内·格鲁塞《草原帝国》

(商务印书馆/1998年3月版)

这是我2008年去蒙古旅行时读的参考书,当时临时抱佛脚,只在飞机上和穿越戈壁的漫长车程中重点看了其中成吉思汗部分。后来细读,有别样趣味。法国历史学家格鲁塞从上古时代开始,讲述了中亚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宗教信仰,以及他们以中亚为中心,对整个欧亚大陆的历史脉络带来的巨大影响。蒙古、匈奴、突厥以及回鹘,都是有魔力的名字,让人瞬间联想起弯刀铁骑。

作者以翔实的史料和独特见解,为读者记述了人类的命运是如何环环相扣,在不可预计中不断向前推进的过程。

现在流行“说走就走的旅行”这一说法,《草原帝国》一书虽被归纳为历史地理类的学术著作,却读来让人有热血沸腾的感觉,比绝大多数带彩色插图与攻略的所谓“游记”更能激发阅读者对旅行的热切盼望。

旅行,不仅仅是要战胜空间,还要战胜时间。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首页

文中提到的大学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新疆本科院校-新疆理工学院-微高校-院校号-新疆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国庆宅在家,就看这7本旅行文学过点眼瘾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