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新疆日报2015-05-11 A01:要闻
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教授地拉那·买买提依明正在教学生顶碗舞。
伴着轻快悦耳的冬不拉琴声,微澜的湖面上,劫后重生的天鹅翩翩起舞……这是近日新疆艺术学院毕业展演上表演的哈萨克族原创舞剧《天鹅》的一幕,该剧讲述了一对勤劳善良的哈萨克族夫妇保护大自然的使者天鹅,用生命击退瘟疫的动人传说。
多年来,新疆艺术学院把民族团结教育贯穿到艺术教育教学和艺术实践中,致力于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各族师生挖掘整理和提炼创作了一批具有新疆民族特色的艺术作品。这种将民族团结教育与艺术教育相结合的方式,成为各族师生增进团结友谊的纽带,潜移默化地融入到日常学习生活中。
镜头演绎民族情
新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郜文辉上大学前从未到过新疆,如今来自兰州的他已是半个“新疆通”。郜文辉的收获源自身边朝夕相处的各族老师、同学,还有手中的镜头。一年半来,他一直在跟踪拍摄一部纪录片——讲述舞蹈系2012级表演专业民汉师生的故事。闹小别扭时的不言语、分享快乐时的喜悦、为老师送别时的抱团哭泣……郜文辉用镜头一一记录下来。拍摄一年半,让郜文辉最感动的要属班主任老师古丽米热·祖农去北京学习离校时的场景。“大家抱着老师泪流满面。”郜文辉说,古丽米热老师班里52个学生,包括维吾尔、汉、回、哈萨克、蒙古等多个民族,日常学习生活中,对待每个学生,古丽米热老师都视如己出。正是老师的点滴关爱感染温暖着学生,才会涌现那些真实感人的画面。这部片子以古丽米热老师和其所带的班级为主线,再现了各民族学生交往交融、互帮互助的感人场景。
通过小故事展现各民族情谊,传播少数民族优秀文化,以原汁原味的镜头呈现,师生们在创作中已融会贯通。近几年,该校由民汉学生共同创作拍摄的《两个民族一家亲》《巴扎边上》等作品屡受好评。和郜文辉一样,同班学生的毕业作品主题各有不同,但都立足于本校,譬如有学生以体验式的方式拍摄新疆少数民族乐器,包括制作、乐器文化等。还有一部分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去年开始拍摄《发现乌鲁木齐》,通过搜集文史资料,挖掘一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将乌鲁木齐南门、大十字等地标性建筑的起源通过镜头介绍给外界。而乌鲁木齐烈士陵园、八路军驻疆办事处纪念馆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大学生的引领解说,让观众如临其境,深受欢迎。据悉,目前纪录片《发现乌鲁木齐》已经拍摄了20多集,通过参赛和在学院校园电视台播放,让更多的人了解乌鲁木齐,了解新疆。师生们创作的很多纪录片还成了学院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的教辅教材。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学生明年的毕业创作将以亲人为主题,目前学生已开始着手素材准备。“体验各民族人与人之间的关心,以身边人身边事讲述亲人这个话题。”新疆艺术学院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研室主任国盾介绍,之所以将民族团结的元素融入到拍摄题材中,就是要让学生通过作品体验民族团结,践行民族团结,传播民族团结,传播人心向上向善的正能量。
舞蹈传播优秀民族文化
“在我们学校民族团结不是一个词,而像我们的手足,像我们的眼睛,是各族师生坚不可摧的深厚感情,是各族师生代代相传的优良传统。”新疆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王泳舸多次在民族团结宣讲活动中这样表达。在王泳舸的学生时代,舞蹈系就是双语教学,各民族同学同宿、同班、同学习,乌市的学生常常可以品尝到南疆的干果,而南疆的学生也常常被本地生邀请到家里改善生活。“现在依然如此!”王泳舸说,大家从生活到学习共同进步,共同筑梦。不光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在生活与学习中,汉族学生也积极主动地学习维吾尔语。
去年,在浙江卫视《中国好舞蹈》比赛中,该校舞蹈教师古丽米娜凭借优美的舞姿,摘得“年度最受欢迎舞者”桂冠。节目播出后,古丽米娜不但成为耀眼的舞者,也被观众盛赞为“用舞蹈传递民族团结正能量的大使”。
“孩子们都叫我哈爸爸。”提起自己的学生,学校青年舞蹈教师哈斯德尔·卡伊木拉提一脸幸福。由于舞蹈专业的特殊性,学生年龄普遍偏小,在大学四年的学习中,教师把大量的精力与课余时间用来陪伴学生成长,于是,许多年轻老师也被学生亲切地称为爸爸、妈妈。
在哈斯德尔看来,“民族团结”并非一个刻意强调的概念,而是各族师生、学生之间在朝夕相处学习、生活的过程中自然而然的情感流露。“我们在教材编写、课程设置以及创作舞蹈作品的过程中,会尽量呈现不同的少数民族文化。”哈斯德尔毕业于北京舞蹈学院舞蹈编导专业,工作5年来,他和同是舞蹈教师的爱人崔姗姗老师已共同编创了塔吉克族独幕剧《花儿为什么这样红》、锡伯族原创剧目《喜利妈妈》等多个作品。“想了解一个民族首先要了解这个民族的文化,舞蹈给了我们一个很大的沟通空间。”谈到民族交往交融,哈斯德尔观点鲜明。
近年来,舞蹈系师生多次主动参加国家、自治区大型公益性文化展演活动,在央视春晚、自治区的大型文艺晚会、南疆各地州“靓丽工程”巡回演出中,都能看到舞蹈系师生的身影。在用文化艺术服务社会,传播文明风尚的同时,师生们也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民族团结的真正内涵是从身边的每一件小事做起。
点滴真情浇灌团结花
新疆艺术学院地处乌鲁木齐维吾尔风情最浓厚的团结路,建院57年来,各族师生员工团结友爱、和谐相处的情谊弥足珍贵,代代传承。学院党委始终把民族团结作为学院实现和谐稳定、跨越发展的根本保障。在这个拥有6000余名各族师生的大家庭里,互帮互助、和谐相处的故事数不胜数。
2013年春节前夕,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热扎克·努尔病危需大量输血,得知消息后,师生纷纷来到医院排队献血,大家只有一个共同心愿——让热扎克老师快快好起来。大家的爱最终没能挽留住热扎克的生命。令热扎克家人至今都感动的一幕发生了:那年春节,家属区里没有一家放鞭炮。“热老师走了,我们感觉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亲人。”谈起往事,一位老师情真意切地说。
今年,预科部学生马合木提·司马义与音乐系学生马小超成为结对朋友。马合木提出生在和田一个民间手工艺乐器制作之家,来自江苏徐州的马小超学习的是二胡演奏,共同的爱好使两人很快成为无话不谈的好朋友。目前,两人正计划着在本学期办一场二胡、萨他尔合奏音乐会。
以身边人身边事打动人感染人,民族团结是学院师生讲述的永恒主题。从2009年起,该校每两年拿出15万元经费表彰200名民族团结先进教师及学生。在每年去南疆支教过程中,师生也以唱红歌、舞蹈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将民族团结的理念传播给学生和家长。
新疆艺术学院党委书记张永钦说,实践证明,民族团结是学院事业发展的基石。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认识,学校把民族团结教育作为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抓手,将其融入到人才培养、教学科研、文化建设等各个领域和各项工作中,培养合格的艺术人才,为推进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提供人才支撑。(文/图本报记者赵西娅)
原文链接:新疆日报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xinjiang/002/1221027.shtml
转载链接:天山网http://news.ts.cn/content/2015-05/11/content_11269505.htm
亚心网http://news.网址未加载/content/2015-05/11/content_4866432_2.htm
网易新闻http://news.163.com/15/0511/09/APAUR6KT00014AED.html
昆仑网http://www.网址未加载/bxsh/wh/2015/35228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