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当前,一切都要争分夺秒。协助团队24小时完成了800平方米的核酸检测实验室组建,并通过验收投入使用;创新核酸检测的信息化手段,优化采样方案,单日采集量提高5倍……乌鲁木齐市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来自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第九批援疆干部毕方方主动请缨战“疫”一线,与时间赛跑,与病毒赛跑,为核酸筛查提速。
毕方方参与一线核酸采集。
2019年10月,毕方方再次来到新疆,开始了第二次援疆工作,担任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以下简称新医大二附院)副院长、神经医学中心主任,分管学科建设、科研和部分医疗工作,现在他站在抗疫一线,带领着医院的核酸检测队伍奋力跑出核酸筛查的“加速度”。
24小时完成核酸检测实验室改造
核酸检测是判断新冠肺炎的重要诊断标准,乌鲁木齐暴发新冠肺炎疫情后,新医大二附院为了加快核酸检测工作进度,计划成立核酸检测实验室,毕方方主动揽下这项工作。为保证实验室在最短时间内顺利投入使用,他统筹调动医院一切力量对新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进行周密部署,全程参与实验室的选址、方案设计、布局建设、设备配置、院感防控、改造等各方面工作。
毕方方(左四)与重庆核酸检测医疗队。
“哪里需要就去哪里,这是医生职责所在,我们按下‘快进键’,快一点再快一点,尽快阻断病毒传播,群众的生命健康才有保障。”毕方方接到任务就开始了加速度工作模式,从核酸检测实验室雏形到核酸检测仪器的安装调试,一个800平方米的核酸检测实验室仅用了24个小时就完成了,并顺利通过国家卫健委临检中心验收,投入使用。
至此,新医大二附院有了两个符合国家标准的核酸检测实验室,这为重庆市核酸检测队与该院核酸检测人员混编后开展核酸检测工作提供了有力保障。机器24小时不停,人员24小时轮转,日检测量提高5倍,实现了核酸检测量的最大化。
预制条码实现实验室信息化扫描操作
“医院每天收到上万份标本,信息都是手写,弊端很明显,酒精一喷或者液体溅出来,标本上的字就看不清楚了,造成信息不准确。”毕方方在核酸检测实验室发现手写标本信息给核酸检测带来了不少麻烦,他说:“信息不清晰不准确会给标本的溯源造成影响,而且标本上的信息要一条一条手工录入电脑,非常麻烦,耽误核酸检测的进度。”
提前将设置制作好的片区采样点条码打印出来,与社区对接。
毕方方提出了采用信息化手段,创新使用预编制条码,避免手工书写误差和二次录入。具体流程是,首先医院与社区对接,确定次日采集核酸的总人数,根据总人数设置预检条码数,同时预留空间。然后提前将设置制作好的片区采样点条码打印出来,每个社区的号码是唯一号,每个编码与名单上的5人相对应,且为唯一编号。采集当日,由社区人员将每个人信息“小条”5人一组和前一天预制条码对应即可。
毕方方说,通过预制条码,实现实验室信息化扫描操作,这种方法在乌鲁木齐的核酸采样中被推广使用。
一个采样管条码对应5个居民,标本送达实验室,扫码录入信息系统快速分检和检测,不仅缩短标本检测周期,提高标本检测效率,减少人为失误几率,同时确保检测结果可准确追溯个人信息,为流行病学调查起到了重要作用。
“5+1模式”降低感染的风险
为了进一步完善核酸采样流程,毕方方主动承担核酸采样具体实施方案的拟定。他建议整合全院采集力量,按照“5+1模式”混采,即医护人员6人一组,5人采集1人收采样管,被采样的5人同时进到采集区,同时出来。
毕方方提出的“5+1模式”混采提高了核酸采样效率。
“采集区是个污染区,5人一组同时采样,缩短了居民在污染区暴露的时间,降低了被感染的风险。”毕方方说,随着流程的规范,新医大二附院120人的核酸采样团队单日完成采集任务3万人次左右,比之前提高了5倍。
毕方方带领医生查房。
从预制条码、人员配备、核酸采集、标本转运、检测等全流程标准化作业,毕方方带领团队跑出了核酸检测加速度。他本人更是全负荷工作状态,每天凌晨参加核酸采集现场协调会,安排落实每一个环节,早晨7点出发到每一个核酸采样点位巡查沟通,晚上9点回到医院整理一天的工作情况,之后恢复神经内科专家的身份,带领医生查房,分析病人病情变化,制定治疗方案。
“疫情防控没有局外人,在一线战‘疫’是医者本分,也是每个援疆医生的责任和使命。”毕方方表示,疫情就是命令,白衣就是战袍,疫情不退,他坚决不撤。
来 源:人民网
责 编:董兵
杨毅宁——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获得者
【媒体新医】分别近一个月 护士母女相逢核酸采样现场:妈妈,我能抱抱你吗?
自治区核酸检测中心圆满完成自治区交付的检测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