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在沙依巴克区碾子沟社区核酸检测现场,4岁的芯芯向医护人员鞠躬感谢。
乌鲁木齐晚报讯(记者宋建华摄影报道)为迅速提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能力,在最短时间内完成乌鲁木齐市所有市民核酸检测,目前,乌鲁木齐市组建由自治区、市、区(县)医疗机构共同组成的采样工作队,正在对乌鲁木齐市各区县进行逐个检测。
7月20日至21日,记者来到天山区和沙依巴克区的部分社区核酸检测现场进行了探访,记录下了一个个令人感动的瞬间。
医生
6小时水米未进
7月20日14时开始,天山区幸福集社区气象局家属院开始核酸检测,1053名居民要在当天完成检测。
自治区中医医院幸福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13名医护人员分成了五个组,30岁的祁晓晨是第一组的检测员。
17日开始,祁晓晨每天都在做核酸检测。前一天,她在检测现场已忙了6个小时。
检测现场,大约两小时,记者防护服里的衣服已湿透。
医护人员的防护服外还加了一层隔离衣,但祁晓晨动作麻利。记者看到,她的隔离衣袖口已聚集了一汪水。
“今天有风,还好。昨天6小时忙完,袖口倒出一纸杯水。”祁晓晨说。
20时,最后一位居民测完,祁晓晨摘掉口罩抿了6小时来的第一口水,此前的6小时也未吃一口饭。她说,不能多喝水,万一晚上有任务,上一次厕所防护服就废掉了。
护士
转战两地到凌晨
20日下午,接到晚上要到天山区四道巷社区支援核酸检测的任务时,今年28岁的市妇幼保健医院友爱医院护士杜心灵,整理好没换掉的防护服,迅速出发。
从当天上午开始,杜心灵和医院的5位医护人员,用了一天时间完成了天山区百信花园社区721位居民的检测。
来到四道巷社区已是21时。检测点在社区办公室,所有灯光都开着,但杜心灵每次检测都要俯身往前凑,生怕检测不到位。
“晚上光线不足,既要凭经验,也要凭细心。”杜心灵说。
23时,趁着休息间隙,杜心灵坐下来眯了一会儿。她说,穿了一天防护服,衣服干了两次,湿了三次,现在胸口有些闷,还能坚持。
21日2时40分,最后一位居民测完。脱掉防护服,杜心灵瘫坐在座位上,一口气喝了两瓶水。
社区书记
13小时连轴转
18日接到核酸检测通知后,按照“不漏一户、**”的要求,今年43岁的天山区四道巷社区党总支书记薛艳红迅速安排布置前期工作。
按照计划,20日社区内居民核酸检测工作正式开始。一大早,薛艳红和所有工作人员就投入到紧张的工作当中。
16时,检测开始,薛艳红一直在现场。18时,薛艳红觉得一阵发晕,所幸旁边有一棵树,她靠着树休息了一会儿。
当记者去扶她时,她叮嘱不要让其他人知道。“大家都辛苦,不要再抽出精力照顾我。”薛艳红说。
21日3时左右,社区第一批居民检测完毕,薛艳红才吃了一个面包,随后她又协助将检测样本送走。再次回社区时已是5时许。
21日7时,薛艳红醒了,这距她躺下休息仅过去一个多小时。
志愿者
快速奔跑做好服务
碾子沟社区七季城核酸检测现场,除了20名社区工作人员外,还有23名居民志愿者,其中24岁的李家民因为跑得快,得了个“飞毛腿”的外号。
七季城社区有400余户居民,社区分了3个检测点,检测物资要随时调配,需要志愿者快速送达。
李家民去年刚大学毕业,他与同学在乌鲁木齐创业。疫情防控中,两人第一时间报名参加志愿者。
“我俩都是大小伙,有力气,有热情。”李家民说。
说话间,对讲机里传来“三号检测点要调配十个测试器,到一号拿”的声音,李家民飞奔过去,300米的路程来回一分钟就跑完。
八旬老人
流下感激泪水
社区核酸检测中,对于行动不便的居民,天山区幸福集社区都会上门服务。家住气象局家属院,81岁的杨淑云提前一天就接到要上门为她丈夫赵琦昌做检测的通知。
杨淑云的丈夫行动不便,平日靠她照顾。
这两天,社区工作人员每天打电话询问家里情况,及时将生活必需品和药品送上门。“昨天,包户干部专门交代提前两小时不吃东西,我给老伴都说了。”杨淑云说。
社区让杨淑云和老伴在家做检测,但杨淑云坚持自己去做,“我身体还好,能下楼,不给他们添麻烦了。”
20日19时,4位检测人员上门,对两位老人进行了检测。杨淑云想请检测人员喝口茶,大家说,口罩不能摘,还要去下一家。
杨淑云擦着眼角的泪水,“这些娃娃,穿得这么厚,忙完那边还要上门服务,真是辛苦他们了,非常感谢。”
小朋友
鞠躬感谢检测人员
在碾子沟社区核酸检测点,4岁的芯芯检测完后,给检测人员鞠了一躬并说了声“谢谢”。
这一举动,感动了检测人员,也产生了带动效应,不时有孩子给检测人员鞠躬。
芯芯的母亲潘玲说,她从小就教育孩子懂礼貌,接受别人帮助要鞠躬说谢谢。
“我给芯芯讲医生护士是为我们做好事,她就自然去做了。”潘玲说。
来源:乌鲁木齐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