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交水稻之父”
中国工程院院士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
5月22日13时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
享年91岁
袁隆平院士遗体送别仪式
于(2021年5月24日)上午10:00
在湖南省长沙市明阳山殡仪馆铭德厅举行
有一种致敬
是“不远千里,送您一程”
5月24日,民众自发前往明阳山
悼念袁隆平院士
在袁隆平遗像前
人们鞠躬悼念,献上鲜花
追思缅怀袁老
人群中有老人,有小孩
不少民众还带着
受外地朋友委托代献的鲜花
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民众
连夜赶来
只为再送袁老一程
不能到达现场的各地网友
通过花店、外卖员代替送出鲜花
表达对袁老的悼念
有的网友无法赶到现场
但也纷纷用自己的方式送别袁老
“日后每一缕升起的炊烟
都是飘自人间的思念”
网友:因为有您,我们在稻穗底下好“乘凉”,中国人的饭碗端得更牢。无论端起饭碗,还是稻花香里说丰年,我们想的都是您。致谢致敬国士袁老!
网友:希望袁爷爷在那个世界完成了他的梦想,坐在稻穗下笑着拉着你最爱的朋友,看着远处活泼可爱的小狗,还有一群可爱的孩子们,嘴里喊着“爷爷爷爷,今天的粥和饭可香啦,我们今天有好好吃饭的哦!”
网友:等孩子们吃完饭才走的老爷子,您日后好好照顾自己呀,常来人间,看看孩子们,终有一天,和炊烟一起,来禾下乘凉。
网友:袁隆平院士曾说“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无数青年被袁隆平院士的精神滋养,种子破土而出,定将根深叶茂、枝粗果硕。
每个人都有故事
每个人赶来
只为送他一程
他爱人民
人民自然爱他
▲1996年9月18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施密特CCD小行星项目组发现了一颗小行星。1999年10月,经国际小天体命名委员会批准,该小行星被命名为“袁隆平星”(8117Yuanlongping),以示对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敬意。
正如网友所言
中国人有一股人情味儿
浸在骨子里
平常未必闻得到
但真有什么事儿的时候
它总能在人间烟火中
弥漫出最温暖的味道
袁隆平
是我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也是世界上第一个
成功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科学家
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直到今年年初
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
开展科研工作
袁隆平观察杂交晚稻的生长情况。来源:新华社
巨星陨落那一刻的湖南长沙
细雨凄迷
哀伤的情绪弥漫在城市上空
23日16时许
灵车缓缓驶出医院
路边聚集了闻讯前来送行的市民
司机停下车辆鸣笛
人们把鲜花捧在胸前,悲恸高呼
“袁爷爷,一路走好,一路走好!”
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官网
变成了黑白色
研究中心发文悼念
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继承他未竟的事业
今年3月
91岁高龄的袁老
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不慎摔了一跤
被紧急送至当地医院
4月初转回长沙接受治疗
袁隆平在实验田观察水稻长势(2007年5月10日摄)。新华社记者赵众志摄
入院之初,袁老每天都要问医务人员:“外面天晴还是下雨?”“今天多少度?”
有一次,护士说28℃。他急了,“这对第三季杂交稻成熟有影响!”
回忆当时的场景,一位医务人员忍不住哭泣:“他自己身体那么不好了,还在时时刻刻关心他的稻子长得好不好。”
袁老的儿媳甘女士哽咽着告诉记者,老爷子没有留下遗言,但他还能讲话时,念念不忘的还是杂交水稻事业,希望弟子们把杂交水稻事业发展好,把杂交水稻推广好。
如同一株水稻
完成了使命
最终回落在泥土之中
袁隆平院士与世长辞,国人泪目
这是1981年,袁隆平为第二届国际杂交水稻育种培训班遴选讲课用的杂交水稻标本。新华社发
袁隆平
一生致力于
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
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
他曾种下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梦想试验田的水稻像高粱那么高,穗子像扫把那么长,颗粒像花生米那么大;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保障国家和世界的粮食安全。
“禾下乘凉”的老人在禾下睡着了
而他为新疆带来的海水稻
正蓬勃生长着
资料图片
袁隆平院士的新疆情缘
——“他喜欢听我们说说水稻的事儿”
新抽出的稻叶还是嫩绿色,在阳光下闪着光泽。微风拂过,一片片稻田泛起绿色涟漪……眼前这幅充满诗意的田园美景,饱含袁隆平院士的心血和期望。惊闻袁隆平院士逝世,阿克陶瑞天盐碱地修复有限公司总经理鲁延付在视频中不觉泪目——“是他把海水稻带到新疆。”
新疆测试海水稻连续三年种植成功
2016年,86岁的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向海水稻发起挑战,并在新疆等全国五大类型盐碱地区域开展测试,连续三年在新疆试种海水稻取得成功。
这片试验田,位于喀什地区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与沙漠相连的地方。
5月下旬,这片海水稻刚刚进入分蘖期,绿意青青,生机无限。到了秋天,这片附着白色盐壳的土地上,成片的金色稻田将迎来丰收期。
沙漠旁的岳普湖县海水稻种植基地(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高晗摄
测产数据显示,2020年此处海水稻平均亩产达548.53公斤。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上第二大流动沙漠。海水稻试验基地所在的岳普湖县土壤盐碱化严重,90%的耕地中土壤盐含量超过了千分之十五,被视为“农业的荒漠”。
早在40多年前就来过新疆的袁隆平,对新疆的现代农业发展潜力和空间非常看好:“新疆发展农业潜力很大。新疆气候条件和生态条件好,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特别适合水稻生长。日照充足,水稻光合作用就强,积累养分就多;昼夜温差大,夜晚呼吸作用就弱,养分不损失,水稻容易高产。”
01:43
2018年开始,袁隆平院士带领的青岛海水稻研发中心将岳普湖县巴依阿瓦提乡阿热盖买村作为全国首批盐碱地稻作改良试验基地之一,进行海水稻种植试验。从最开始的80亩到300亩,海水稻试种规模不断扩大、品种不断改善,“让农业荒漠变良田”,一步步成为现实。
土壤改良后,这片曾经的盐碱地,冬小麦也在深秋时节生根发芽。
鲁延付解释,“海水稻”会让人误以为是在海水中种植的水稻,其实不然,它是一种能够在一定浓度盐碱地中生长的水稻品种,因此也被称为耐盐碱水稻。
“我认为,在中国实现耐盐碱水稻种植1亿亩的目标,前景很美好。”袁隆平院士生前的希望是让亿亩荒滩变良田。
如今在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上,希望正向远方延伸。
在岳普湖县海水稻种植基地,管理员在摘取水稻种子(资料图片)。新华社记者高晗摄
“我们要把这些盐碱地利用起来,把土地利用好。这也是我们研发和种植海水稻的重要意义。”鲁延付说,项目规划一期盐碱地改造面积8260亩;二期盐碱地改造项目将建成3万亩优质农田,重点对当地的耐旱、耐碱类特色农产品进行小范围区试,初步构建现代智慧农业模式示范;三期盐碱地改造面积将达到7万亩,改良后的土地,全部用来耕种在地属性的农作物及经济作物,完成对新疆特色海水稻现代农业体系的构建。
鲁延付在朋友圈发文悼念:“袁老师从海水稻技术到品种,从区试到推广,从国创中心到十百千工程,给了世人太多太多。我们要继承遗志,让亿亩荒滩变良田,拓荒人精神薪火相传!”
再忙都会抽出时间接待新疆的科研人员
眼下,随着高温天气即将来临,新疆的水稻正逐步进入生长旺盛期。
在阿克苏地区温宿县,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奉斌正带领团队在稻田间忙碌,争分夺秒地向盐碱地“要粮食”。
在袁隆平看来,新疆发展现代农业自然条件优越,同时农业基础雄厚,滴灌技术先进,具有良好的农业科研和成果转化条件。而高产水稻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的“四良”配套,新疆唯一缺乏的就是优良水稻品种。
目前,王奉斌团队主攻的就是水稻种质资源创新(耐盐、抗旱等)及生物技术应用研究等科研项目,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培育更多优质新疆大米。
5月22日,得知袁隆平院士逝世的消息后,王奉斌不断翻看手机中的相片,心中充满伤悲。他说,自己与袁隆平院士每一次的相遇,都定格在手机相册里的这一张张照片中。
2015年10月,新疆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研究员王奉斌在袁隆平院士位于湖南长沙的办公室与他探讨工作(受访者供图)。
由于从事水稻研究,从2007年起,王奉斌几乎每年都会去袁隆平的家中或者办公室。在他印象中,袁隆平对农业种植十分关心,特别是对新疆水稻种植倾注了诸多心血。
“他是一个大专家,平时工作那么繁忙,但一定会放下其他事务,抽出时间接待新疆去的一线科研人员。他喜欢听我们说说水稻的事儿。”王奉斌说,2014年,袁隆平曾亲赴新疆,助力新疆发展水稻产业。
王奉斌说:“袁老还鼓励新疆农业科技工作者踏踏实实做事,不仅要积累书本知识、实验知识,还要深入农田,把‘文章写在大地上’。新疆盐碱地多,土地改良是他老人家关心和牵挂的一个大问题,这也是我们今后继续努力的方向。”
把一生浸在稻田里
把功勋写在大地上
铭记这些话,送别袁隆平院士
内容来源 /天山网新华社
新华网 央视新闻 新疆网青年观察专家
投稿邮箱 / xjqgtw@126.com
欢迎订阅 欢迎来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