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 容 导 览
一、概念解读—什么是“中庸”?
“中庸”即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二、概念引申—孔子如何谈“中庸”?
a“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b“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三、艺考当中如何运用?
a炎黄子孙崇尚“中庸”之美;
b运用“中庸”解析编导艺考真题
——春晚中的“中庸”之美
中庸
“中庸”是孔子哲学思想的普遍方法论原则,也是儒家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中”是指适中、中和、不偏不倚、无过无不及的标准;“庸”包含平常,不易,用三层意义。中庸即折中,适当,不走极端。
但“中庸”又和折中主义不同,它是有原则的,在充分了解和协调矛盾双方后以最好的方法达到和谐,而折中主义往往会无原则,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注:在中国传媒大学文史哲大纲及部分省份编导类统考真题中均出现过此概念。
概念引申
《论语》中处处可见孔子的“中庸”之道。
例如,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此乃文质关系上的中道。
【译】质:朴实自然;文:经过修饰的;野:粗鲁鄙野;史:虚伪、浮夸的意思。质朴多于文采,就像没有文化的人,流于粗俗。文采多于质朴,就流于虚伪、浮夸。只有文采和质朴的品性相互结合,比例恰当,才能成为谦谦君子。
又例如孔子评论《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八佾》),即哀乐情感表达的中道。
【译】淫:放肆、过分。快乐不是没有节制的,悲哀却不至于过于悲伤。
艺考运用举例
① 炎黄子孙崇尚“中庸”之美
“中庸”是儒家的道德标准,不管承认与否,几千年来都深刻地影响着中华民族大家庭的行为思想。它不仅体现在我们炎黄子孙个人的为人处事上,在我们的艺术审美期待上,更是形成了一种对“和”美、适度美的追求。
那么,这也就给了我们在进行电影电视作品鉴赏时,运用这一原则来考察影视作品符不符合我们炎黄子孙内心深层处所认可的“和”美的可能。
② 春晚中的“中庸”之美
往年在中国传媒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天津师范大学等院校的编导艺考中均出现过关于央视春晚分析的话题。下面试借用本期理论来谈一谈春晚中的“中庸”之美。
至今创办三十余载的春节联欢晚会,在情感基调上有欢笑有泪水,有哭有喜,相得益彰。欢乐够了,笑够了,也需要适当地节制一下,适当地煽煽情,让大家在乐的同时也有感动、有泪水。所以春晚中,才会有全民喜庆迎新年的欢乐大合唱,也有致敬百岁老红军的真实采访段落。
这不正是“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译文见"概念引申"部分)的具体体现么?欢乐了不要过度欢乐,落泪了也不要伤及自己的身体,要适度。
犹记春晚创始元老之一,1983年第一届春晚导演黄一鹤先生,邀请生物学家和心理学家着手研究观众的“笑点”问题,观众什么时候应该乐一乐,什么时候乐够了应该加以别的情绪来调和心理,渲染气氛。这何尝不是“中庸”理论在电视创作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呢?
因而在春晚具体的节目配置上,有“眼一睁一闭一天就过去了”的经典搞笑小品,也有小虎队久别重聚充满回忆和感动的三人合唱…各种类型节目相互配合,撑起一整台举国同庆、家国同乐的大型综艺晚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