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别林和希特勒有什么分别?从感性认识来讲,两者都有小胡子;但从理性认识来讲,卓别林是给人带来快乐的喜剧大师,而希特勒则是大家痛恨的法西斯魔王,这两者之间有着本质的区别。
——艾思奇《大众哲学》
艾思奇是谁
他为什么被称为“大众哲学家”
他又是如何撩开哲学的神秘面纱
让哲学走进了广大民众的生活
位于云南省腾冲城西南部的和顺古镇,一湾碧水绕村而过,古刹祠堂古色古香,青石板巷狭窄悠长。古镇内半坡之上,一座青铜塑像矗立在中西合璧的四合院中央,“人民的哲学家艾思奇”就诞生于此。
图源:@微动腾冲
艾思奇原名李生萱,是我国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他功不可没。
1910年,艾思奇出生于云南腾冲和顺乡,父亲李曰垓是辛亥革命及护国运动元勋,《讨袁檄文》就出自他的笔下,他被国学大师章太炎称为“南天一支笔”,还担任过蒙自一中的首任校长。
李曰垓曾在京师大学堂研修过中国古代哲学,经常向艾思奇和他的哥哥李生庄传授学问。
艾思奇的父母
1921年,艾思奇11岁,在昆明市第三小学上四年级;聂耳9岁,在昆明师范附小上学。因为两家离得近,他们成了好朋友。少年时期,艾思奇还曾借一些先进书籍给聂耳阅读。后来,他还鼓励有音乐天赋的聂耳自己写曲子。
初历磨练
1925年,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一中读书。云南省立一中是一所进步学校,各种进步思想在这里汇聚。艾思奇参加了在该校图书馆工作的共产党员李国柱创建并领导的秘密组织“云南青年努力会”,开始接触到马列主义。在这里,他初次读到了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青年》《向导》等杂志,很快成为学生运动的骨干。
昆明市第一中学校史馆里收藏的
艾思奇在该校就读时的照片
1927年和1930年,艾思奇曾两次东渡日本。父亲让他抱着“工业救国”的思想去留学,他便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福冈高等工业学校,学习冶金。与此同时,他还废寝忘食地阅读哲学书籍,由于译成日文的马列书籍不是很多,他便拿来德文原著,边查字典边阅读。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艾思奇的思想发生了转变:
“在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势力的桎梏下,单讲建设工业,能达到救国的目的吗?”
于是,他决定回国。
艾思奇后来回忆:“1933年以前,我虽读过一些马克思主义的书,也相信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实现,但我自己没有把这种认识变为行动,所以一直找机会学工业。1932年以后,这个希望断绝了,我才决心参加革命斗争。”
艾思奇纪念馆里的展陈
大众哲学
1932年,艾思奇来到上海,在李公朴先生任馆长的申报流通图书馆工作。
1934年11月,艾思奇在《读书生活》半月刊负责每期撰写一篇《哲学讲话》,以读者问答或驳论的形式,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
任何一种高深的学问,要真正影响大众,就必须走进大众。如何让渴望进步的“追光者”们正确地认知世界、改变世界,艾思奇着实花费了一番心力。
为了尽可能地贴近青年与群众,他开始尝试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与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结合,用通俗化的口语来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以期达到革命理论的宣传、启蒙作用。
例如,他用“癞蛤蟆想吃天鹅肉”,来解释“万事万物都有自身发展的规律”,而不会服从于人的主观愿望。
“就像癞蛤蟆能捉水里的虫子,却捉不到空中的天鹅,如果你所希望的事情和物质规律相违背,就必定要落下笑柄。希特勒想独霸世界、日本军阀想征服地球,这是全世界人人明白的‘癞蛤蟆想吃天鹅肉’的好典型,保管你费尽了天大力量,还是要碰钉子!不管法西斯头子怎样梦想,世界大势仍将趋向民主,趋向社会主义,蒋介石想学希特勒、墨索里尼,也已经碰了大钉子,专制独裁终归要消灭、帝国主义终归要死亡,这就是世界发展的规律。”
1935年,备受关注的“哲学讲话”专栏以《哲学讲话》的书名结集出版,引起全国轰动。
这些通俗易懂而又寓含时事的文章,迅速而扎实地填满了无数进步青年对晦涩哲学的饥渴。
《哲学讲话》的每一篇都有一个吸引人的标题,如《卓别林和希特勒的胡子》《天晓得》《不是变戏法》《猫吃老鼠》等,正文使用人们耳熟能详的事例和口语,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解释社会上的各种现实问题,讲解辩证唯物主义的原理,努力在人民大众中实现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普及化。
艾思奇编写的《大众哲学》
《哲学讲话》单行本出版后很受欢迎,然而它讲述的哲学思想令国民党当局恐慌不安,于1936年2月查禁了此书。
然而越查禁,越使这本书增加神秘感,经过一些修订,《哲学讲话》改名为《大众哲学》后于1936年6月继续出版,发行量一增再增。不到两年时间再版了10次,畅销不衰。抗战前后,《大众哲学》又一连发行了32版。
收藏于昆明市第一中学的不同版本的《大众哲学》
父亲李曰垓曾经教导艾思奇,“无论作诗写文章,应像白居易那样,务使人人能读,妇孺皆知”。艾思奇做到了这一点,他在《哲学讲话》里的第一篇文章的题目就是《哲学并不神秘》。
“如果把哲学看成非常神秘玄妙的东西,以为它和人类日常生活隔着十万八千里,这是错误的。我们必须明白肯定地说,哲学就在千万人的日常生活和思想里。”
在革命战争年代,《大众哲学》用最通俗的语言和最简单生动的事例,把马克思主义哲学介绍给当时的劳苦大众和广大学生,启发和激励着成千上万青年追寻真理、奔向革命。
这本书仿佛革命的火炬,为马克思主义更广泛而深入的传播,照亮了前路。以致蒋介石也无可奈何地承认:“一本《大众哲学》,冲垮了三民主义的思想防线。”
延安洗礼
1935年10月,在周立波等人的介绍下,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7年,艾思奇奉党中央调令,奔赴延安工作。毛泽东很关注艾思奇从事的哲学理论工作,阅读他的《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等哲学著作,致信艾思奇,称赞《哲学与生活》是他的“著作中更深刻的书,我读了得益很多。”
艾思奇到延安后,在学术上、理论上与毛泽东有了较密切的交往,思想境界更高、更开阔了。
为了适应中国艰巨复杂的斗争需要,更好地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武装干部和群众,艾思奇在1938年4月,发表了《哲学的现状和任务》,旗帜鲜明地提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张。
艾思奇
哲学因大众而普遍,大众因哲学而思奇
仅一本《大众哲学》,还远远不能代表艾思奇作为一位“大众哲学家”的全部内涵。
1951年,艾思奇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讲《社会发展史》,当时全国各地有组织地收听和学习这个讲座的有50多万人,一时成为全国最大的课堂。
他的讲稿被编印成书《历史唯物论·社会发展史》,出版发行达100多万册,影响力毫不亚于《大众哲学》。
艾思奇的部分手稿
上世纪60年代,艾思奇主编的《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出版,这是新中国第一本由我国学者自己编写的哲学教科书。这本书在全国高校中使用时间之长前所未有,影响了几代人的世界观与人生观。
几十年如一日,他手不释卷,笔不停挥。坚定地开启新哲学通俗化的探索实践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奉献了自己的全部智慧和毕生精力,开拓了中国的哲学之路。
1966年3月22日,艾思奇因心脏病突发而逝世,享年56岁。
艾思奇去世后,邓颖超写给他的夫人王丹一的信
2016年7月19日,艾思奇的夫人王丹一在京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97岁。王丹一在艾思奇同志逝世后的几十年间,致力于艾思奇哲学思想的研究和推广。
王丹一逝世之后,遵其遗愿,她的骨灰回到腾冲和顺与艾思奇合葬。
艾思奇(右)与夫人王丹一
2020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赴云南考察,看望慰问基层**。1月19日下午,他来到位于腾冲和顺古镇的艾思奇纪念馆,看展品,听介绍,详细了解艾思奇为党的理论宣传和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中国化作出的积极贡献。
“我们现在就需要像艾思奇那样能够把马克思主义本土化讲好的人才。”参观纪念馆期间,习近平总书记作出指示,我们要传播好马克思主义,不能照本宣科、寻章摘句,要大众化、通俗化。
工作中的艾思奇资料图
往期精选:
青声讲述|听云师学子讲述方志敏的故事
76年前的今天,永远铭记!
嘿,咔嚓!| 为你送上云师限定版“棉花糖”
素材来源 | 云南共青团
图文排版 | 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