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节特辑① |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云南师范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教师节特辑① |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编者按】

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传递信仰力量,特推出“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专题人物报道,以此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与品质,赓续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崇高的教育情怀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尚轶:潜心“破案”的“80后”教授

云南师范大学

尚轶,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大学理学博士、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中国植物生理与植物分子生物学学会植物代谢专业委员会委员、云南省千人计划首批“高层次创新创业团队”负责人、主持4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1项云南省“杰青”项目……这些,都是对这位幽默谦逊的“80后”教授多年倾心科研的认可。

来到云南师大之前,尚轶在北京蔬菜花卉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蔬菜方面的技术研究。但无论对于国家战略还是科学研究来说,主粮比蔬菜更具有影响,经过再三思考,尚轶决定转型!了解到云南师大具有30年的马铃薯研究历史,已具备一定的研究基础和研究成果,且马铃薯科学研究院新成立不久,急需人才,经过两次实地调研后,终于在2017年3月,尚轶作为云南师范大学青年引进人才来到了马铃薯科学研究院,开始从事马铃薯相关研究。

“搞科研,其实就像在破案,需要把这些学科融合起来、整合好。这些学科就是线索,你根据这些线索一点点靠近、再靠近,能很好地破案了。”

云南师范大学

尚轶认为,科研中需要大量人才,优秀的学生无疑是最好的资源,而把最前沿的知识分享给学生,是一边做研究一边教学最好的平衡点。尚轶注意到学生普遍对基础研究缺乏了解、兴趣不高。鉴于生命科学更强调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主张以研促教、以研促学,利用国家级科研项目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平台,鼓励学生接受一线科研训练。他先后指导4个本科生团队参加“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其中1个团队获省级铜奖。他挑选高、中、低年级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开展小圈子教学。他还将多名研究生送到中国农科院(深圳)农业基因组研究所和蔬菜花卉研究所等国家级科研平台进行科研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在尚轶眼中,教师是学生成才前的榜样,要做到“学为人师,行为示范”。在学生成才后教师是学生的梯子,要帮助学生前往更高、更远的地方。

云南师范大学

周智生:致力做“顶天立地”的边疆民族学学者

云南师范大学

做一个既能“顶天”开展学术创新研究,也能“立地”服务社会发展的优秀学者”,这是云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二级教授、博导周智生始终追求的目标。从事科研工作20余年来,周智生致力于边疆民族交流发展史研究,在边疆开发开放与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先后获评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国务院特殊津贴、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云南省“高层次人才培养支持计划”云岭学者等荣誉。

“作为一名综合性大学的教师,最基本的责任和使命就是教书育人,但要把丰厚的学术素养、学术创新成果与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才是一位高校优秀教师应有的标准和规范。”在来到云南师大近20年的教学生涯里,从讲师到硕导再到博导,虽然教学身份在不断变化,但周智生的教学初心从未改变。他认为, “专注性、神圣性、规范性、严谨性”是自己的学术要求,唯有敬畏学术、尊崇学术,才能激励自己、鞭策自己、警醒自己做到踏实学习和研究。

云南师范大学

作为一名来自云南丽江的少数民族学者,从第一部学术著作《商人与近代中国西南边疆社会:以滇西北为中心》到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滇藏缅印交角地区互动发展史研究”,周智生始终把滇西北作为核心研究区域,以此为中心不断向周围地区扩散。这不仅体现了他对于学术的专注性,还反映了他作为一名民族学者的学术使命——始终为切合中国本土实际的“边疆民族学”创新发展研究做贡献。他希望自己的研究有利于边疆更好地稳定繁荣,有利于国家更好地发展,能让更多人知道,如今多民族国家的和谐统一发展是多么来之不易。他期待着、努力着实现自己的梦想:带出一支具有国际视野和影响力的边疆治理开发与多民族团结进步有效互促发展研究的年轻队伍,将云南师范大学的“边疆民族学”研究建设成为一个具有核心学术理念和长远发展抱负、科研创新和竞争力雄厚的学术高地。

周智生认为,作为云南师大的教师,要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弘扬西南联大教育救国精神,担当学术报国、教育强国的历史使命。

云南师范大学

云南师范大学

邰永航:让战疫更有“AI”

云南师范大学

澳大利亚Deakin University智能信息系统研究所(IISRI)博士毕业,云南省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云南省高校“光电子成像系统与应用工程研究中心”、云南师范大学“中澳视觉与AI联合实验室” 核心成员,中国仿真学会医学仿真专委会委员、中国光学学会光机电分委会青年委员……这位与“AI”结缘的青年教师,就是我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教授邰永航。作为疫情期间有突出贡献的青年科研工作者,邰永航被共青团云南省委、云南省青年联合会授予“云南青年五四奖章(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专项)”。

云南师范大学

新冠疫情爆发前期,根据云南省援助湖北医疗队面临的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基数庞大、医护工作人员非常短缺、短时间难以完成大量疑似病例的筛查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我校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邰永航等老师积极发挥所学专长,带领研究团队,克服远程办公、数据传输等困难,研发了“新冠临床助手——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系统经过赤壁市第一人民医院、咸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武汉泰康同济医院以及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等多家医院试用,为上千位新冠临床患者提供了临床决策支持,也帮助了援鄂医疗队有效缓解疫情爆发初期面临的困难。后期,通过5G+VR云平台技术远程协助了包括德宏、西双版纳等多家州市医院织密边境疫情防控网,为云南省疫情防控“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发挥了积极作用。研究团队还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构建了深度学习模型+视触渲染+虚拟/增强现实技术辅助新冠患者术前规划、预演、导航的一体化手术定制管线,并将其应用于术前手术指征精准诊断、微创手术方案定制以及远程手术干预中,拓展我国新一代微创手术技术全自主研发集成解决方案。首批投入的SimVATS模拟系统已经顺利调试完成,并与昆明医科大学及其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达成产品试用合作意向。

邰永航说:“作为一名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国家需要、人民需求,把真心、真情、真诚融入学生培养的每一个环节,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良师益友。”

云南师范大学

杞梅:“课程思政”大有可为

云南师范大学

有这样一位“网红”教师,她的课堂被学生称为“秒杀课堂”,课堂评价满意率多年保持在95%以上;她常年在抖音、微博开设了“梅子老师讲法律”进行大学生安全教育宣传和法律宣讲,浏览量达到13万余次。她,就是我校法学与社会学学院副教授杞梅。

20多年来,杞梅一直承担法学专业课程教学、班主任工作和学生辅导员工作。她始终将理想信念教育放在教学首位,围绕为党为国为人民培养法治人才的教学目标,把思政教育有效融入每一节课,把育人理念渗透进每一个章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文化自信和职业担当。她充分发掘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性考量、价值关怀与制度定位,使学生建立起社会主义法律信仰,自觉做“法治中国”的建设者和接班人。2021年杞梅的《民法学》课程思政项目获得省级、校级立项,设立“课程思政名师工作室”。在多年致力于法律卓越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中,她将教育科学、脑科学、心理学与法学教育相结合,创新育人方法,获省级教学比赛金奖1次,二等奖、三等奖各1次,学校一等奖2次。2019年被省教育厅授予“云南省高等学校卓越青年教师”称号。

云南师范大学

杞梅先后担任过8个班级的班主任,多次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她关心学生成长,在班主任工作中强化“过程育人”,提出“关注未来,做好人生规划”的理念,引导学生树立“讲正气、树理想、勤学习”的班风。她积极探索互联网时代与学分制改革背景下的班级管理,通过“校级班主任工作室”带动一批班主任探索学生管理新模式。她带领学生持续开展《民法典》宣讲、“送法进村”“送法进校”“创新创业法律风险分析”“勤工俭学法律服务”等活动,获得社会广泛好评。

杞梅认为,在课程思政的建设中,要通过实践加强学生对国情、省情、社情、民情的了解,让学生自觉成为公平正义的捍卫者、法治建设的践行者、法治进步的推动者、法治文明的传承者。

云南师范大学

往期精选:

云南师范大学

开学了,昆明警方教你如何防诈骗!

云南师范大学

云师夜谈 | 父子两代人,圆梦云师大

云南师范大学

答应我,去这里看看

素材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图文排版 | 杨丽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云南师范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云南师范大学-教师节特辑① |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