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第37个教师节到来之际,为进一步弘扬高尚师德、传递信仰力量,特推出“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专题人物报道,以此激励广大师生员工学习优秀教师的事迹与品质,赓续立德树人初心,担当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使命,以崇高的教育情怀做学生成长成才的引路人,以昂扬奋进的姿态共同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杨昆:仰望星空、深耕大地的学者
人类活动80%以上的信息都与时间和位置息息相关。从关注日月星辰、山川河流、四季物候的朴素人地关系开始,时至今日,地理信息已成为“智慧城市”和“数字经济”建设的重要支撑。有机地综合地理学、地图学、遥感和计算机技术等交叉学科的理论与技术,瞄准国家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重大战略需要,开展理论体系的创新和关键技术公关,是我校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教学名师、云南省有突出贡献优秀专业技术人才、地理学部城市地理信息团队领衔教授杨昆一直坚持做的事情。
多年来,杨昆带领团队立足云南,综合自然与人文研究方法,系统深入地研究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理,致力于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城市治理重大问题的融合,深化城市生态治理、数字治理和跨境区域国际城市网络协同治理等方面研究。近期,受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和公安厅的委托,杨昆带领团队赴德宏州参加瑞丽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他与团队利用遥感技术提取了瑞丽市和缅甸木姐市区域地形地貌、土地利用情况,结合气象条件、被感染人数和空间分布,构建了新冠病毒室外气溶胶和降雨径流传播模拟模型,分析了新冠病毒在风和降雨的作用下通过气溶胶和地表径流扩散的过程和机制,研究方法与结论得到国内相关领域专家肯定,为瑞丽市新冠疫情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支撑。
“善之本在教,教之本在师。”在深耕科研之路的同时,杨昆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始终是一名教书育人的人民教师。只要走进地理学部,你都能听见一声声亲切的“杨老师”,每学期的本科生或研究生的GIS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他一直毫不动摇地坚持上了20余年。
杨昆说,他之所以能坚持科技攻坚、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秘诀之一,是坚持“以所学所研服务国家战略、用科技成果助力百姓民生”的初心。从这个意义出发,弘扬爱党爱国的精神,为正在成长关键期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亦是他的首要任务。为此,他带领团队定期开展师生学习交流会,激发学生的科研热情。在教授知识的过程中,通过多个国家级、省部级科研项目,将其研究方法和成果以“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的方式传授给学生,积极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并带领学生参加各级各类GIS应用技能大赛,为学生熟悉系统操作、接触实践提供了更多机会。他提出地理信息类专业人才培养的“3332教学模式”,突出培养学生的学科交叉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成果获得了2018年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
“躬耕科研硕果累累,教书育人桃李芬芳。”杨昆表示,他将继续用科研反哺教学,回归教育本真与学生需求,为边疆师范高校培养一流地理学拔尖人才与卓越教师贡献自己所有的力量。
王鉴:教育理论研究的“领头羊”
王鉴,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教育学部教育学一级学科博士点负责人,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先进工作者……虽然有许多荣誉光环,但于他而言,“教师”才是他最骄傲的头衔,“育人”是他一生追求的事业。
“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学生们用这首诗形容他们眼中的“师父”,认为他不仅有人师的学识与品德,还有亲人般的慈爱与包容。从教30年来,王鉴在学习工作中率先垂范,认真践行自己对学术的追求、对教育的情怀、对教师的理解。提起多年的教学生涯,王鉴回忆起一位印象深刻的博士生:她原是一名轻量级举重运动员,通过自学考试完成了本科、研究生的学业后,成为了王鉴的博士。起初,她对课堂教学的内容有诸多不理解和不认可,甚至与老师发生冲突。尽管如此,王鉴依然悉心教导、耐心沟通,在他的引导帮助下,她终于褪去浮躁之气,开始踏踏实实研读经典,逐渐形成了刻苦谦逊的品格,成长为一所著名学校的副校长,科研成果丰硕,走上了专业发展之路。
“田野研究是一个综合的、立体的、具有实践性的学习过程,在这个过程当中可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解决不了的用理论再进行探讨。”王鉴认为,理论和实践同等重要,教学实践与教学研究要并驾齐驱、相互促进。多年来,他坚持深入我国民族聚集地区和基础教育学校开展田野调查,从西北到西南,深入到少数民族的村村落落,在少数民族课程、课程与教学论等领域取得了丰硕成果,成为国内知名专家。他的著作《课堂研究概论》为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课程与教学基本原理》为全国高等院校研究生教学用书,先后两次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他率先在国内提出“课堂志”研究,构建了课堂教学论研究体系,课堂研究三部曲《课堂研究概论》《课堂研究方法》《课堂观察与分析技术》在国内有着较大的学术影响,在教育实践和教师培训方面发挥着指导作用。
王鉴常说,“为人师者,要心存一种信念:为做教师而来到这个世界,生命不息,求学不止,为学生的成长发展永不停息,为践行立德树人的光荣使命永不倦怠。”这,正是他的教育初心,也是他毕生的孜孜追求与生动写照。
张亚萍:一颗真心育桃李
张亚萍,我校信息学院教授,云南省首届“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校级“优秀班主任”,2次获校级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奖,5次获校级本科毕业生优秀论文指导奖。回顾起22年的从教经历,张亚萍仍清晰记得自己刚入职时,即使做足了准备,每次上讲台仍十分紧张,担心教不好学生的情景。但她凭着“必须上好每一堂课,教好每一名学生”的“较真”劲和满腔热情,虚心学习请教,及时更新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在理论讲授中穿插工程实践经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课堂效果受到师生一致好评,所讲授的《程序设计基础》课程被评为“校级一流本科课程”。
“终身之计,莫如树人。”看着学生们一双双淳朴而又真挚的眼神,当年初入职场就担任班主任的张亚萍心里总是惴惴不安,但她认定:做事最重要的是用心,与人相处最重要的是真心,只要用一颗真诚的心对待学生,学生也会愿意敞开心扉与你交流。她经常利用休息时间和学生谈心,真诚分享自己的求学经历和收获,分享自己的生活感悟和体会,一步步引导学生学会自信、学会奋斗、学会学习、学会生活,班上的学习氛围也越来越浓厚。到毕业时,班上有6位学生成功保研,16位学生在各类学校就业成为教学骨干。有位来自农村困难家庭的杨同学,在张亚萍的鼓励下积极追求自己的创业理想,创办的公司即将上市,个人入选昆明市呈贡区首批青年人才,被聘为我校创业园区管理负责人,成为云师学子成功创业的典范。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张亚萍深知人才培养的重要性。跟着她做毕业设计的本科生小熊,毕业后时常感到迷茫。了解到情况后,张亚萍主动邀请他回校参加研究项目,帮助他逐渐明晰发展方向。经过几年的钻研和提升,小熊如愿以偿进入了心仪的单位,成为高薪聘请的技术研发骨干。研究生小杨是一名开朗活泼的学生,学习勤奋但在程序设计和算法实现方面经常感到困难吃力。张亚萍经常和她讨论算法设计、逐行修改代码至深夜,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小杨同学的编程能力有了质的突破,在校期间发表了5篇高质量科研论文,获得了国家奖学金,毕业后顺利被国外知名大学录取为博士研究生。就在这些用心用情的点滴小事间,张亚萍潜移默化地影响了很多学生,引导他们成长、成人、成才。
张亚萍说,她从心底里热爱着教师这一职业,也一直有着一股“较真”的劲头,“请党放心,我一定会坚守教育的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教师的使命。”
王洁:做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云南省首届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教学基本功一等奖、第二届云南教育“功勋奖”、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昆明市第九届有突出贡献杰出园丁、昆明市化学学科带头人……这位获得诸多表彰、坚守基础教育近30年、受到学校、家长和学生一致好评的老师,就是云南师大附中化学高级教师王洁。
1994年至今,王洁在学校先后担任过教研组长、竞赛主教练、年级主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在连续担任三届年级主任期间,王洁同时承担着两个班的教学任务和化学学科竞赛主教练、学校青少年科技创新辅导员,工作量远超普通教师,但她没有一丝怨言,勇挑重任,细心协调各学科备课组和班级团队,认真做好年级教学管理工作,精心准备教学设计。她认为,课堂教学最重要的是以学科为载体,挖掘学科的育人价值,引领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思辨、学会探究、学会创新,为将来服务社会、报效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课间、晚自习甚至周末,总能见到王洁在办公室的身影,也经常有学生围在她的身边请教和讨论问题。每逢寒暑假,很多已毕业的学生都会返校看望王洁,她至今都能叫出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她说,“教师这份职业,最大的成就来自于学生们的成长和认可。”
作为科技创新辅导员,王洁积极在课内外引导学生体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方法,了解学习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从而逐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她组织学生开设了100余个研究性课题,《基础性材料研究》课题前后历时3年多,先后两届学生共同参与。为做好《滇池水体调查》课题,她利用周末和假期,带领学生跑遍了滇池及周边水体,采样数十份。辛勤的付出获得了丰厚的回报,她指导的多项学生科技创新课题获得国家级、省级奖项。
2016年,在担任学校教科室主任后,王洁协同各部门积极开展教育精准帮扶和基层人才对口培养等工作。她具体负责梁河一中的教育帮扶,曾多次前往该校交流经验和方法。通过5年的教育帮扶,梁河一中教育水平和高考成绩连续多年取得突破,该项目被云南省委教育工委评为“优秀党建示范项目”,王洁也被评为2020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奖扶贫先进工作者。面对荣誉,王洁表示将继续向张桂梅校长等优秀教育工作者学习,为云南基础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王洁认为,教师的成长过程就是用心用情用智慧陪伴孩子们一起成长的过程。“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独特的做人、做事、做学问的潜能”,她表示自己将继续以学科知识为载体,激发孩子们获得终身自主学习和发展的动力,帮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往期精选:
教师节特辑② | 赓续百年初心,担当育人使命
云师学子告诉你,英雄的瑞丽是什么样子!
白露
素材来源 | 党委宣传部
图文排版 | 杨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