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保山学院社工专业成长记

保山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保山学院社工专业成长记

来源:“云报”客户端

这是一所地州高校学科专业建设的故事;也是一所高校探索基层社会治理路径、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故事。在着力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当下,这样的探索尤为可贵。

保山学院

社工专业的老师

从无人知晓到获得认可,让社工被更多人知道

“被误解、被质疑是常有的事,被混淆为志愿者、误认为是义工、主动提供服务被拒……8年来,我们的师生频繁遇到这些问题。让人欣慰的是,随着国家层面的重视,社会认知度的提升,这样的情况正在逐渐减少。”作为专业教师和一线督导老师,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社工专业老师严茜对社工曾面临的“尴尬”有着切身体会。

社工,是一种在社会救助、残障康复、优抚安置、青少年服务、司法矫治等社会服务机构中从事专门性社会服务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社工专业就是致力于培养这样的人才。

成立于2013年的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社工专业,是目前滇西高校中唯一的社工专业。2013年的保山社工发展虽已起步,但处于混沌状态,不只普通群众,很多公职人员对社工都没有清晰的认识。与社工相关的内容多出现在文件材料里,与之相关的工作也只局限在民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

首届社工专业学生入校后,在保山范围内还找不到能提供实习、实训的社会服务机构。为突破发展瓶颈,政府管理学院在共青团保山市委、保山市民政局和云南大学社工专业老师的帮助下,成立了保山市**市级社会工作机构——保山市四叶草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保山学院

作业辅导

依托四叶草中心,政府管理学院与保山市民政局、妇联、共青团等部门合作共建了一批实训基地,并申请到了大量省级、国家级的实训项目,学生实训时间从一周、一个月增至两个月。

走出校园的师生们,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的过程中,以专业技能和奉献精神让服务对象感受着社工的意义和价值;他们还以实训基地为阵地,不失时机地向社区群众和服务对象宣传社工及社工理念。

“社会性是社工的重要特性,社会知晓度、认可度直接影响着社会工作的成效,扩大社工的社会影响力,对我们的专业发展和社会工作的整体推进都是有益的。”保山学院政府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张吟梅说。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保山学院社工专业在相关部门和服务对象中的认可度不断提高。

“从认知、认同到认可,我们付出了8年的努力,虽然认可更多还局限于服务对象和相关部门,但这样的进步对我们已是极大的鼓励。”严茜说。

温情传递,微光照亮成长路

暑假的到来没有让家住隆阳区芒宽彝族傣族乡黎新小区的傈僳族女孩叶福花欢欣鼓舞,随父母回老家前,她特意来到儿童之家,跟社工哥哥梅宏桥告别。

梅宏桥是芒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专职社工,也是保山学院社工专业的毕业生,负责带领实训学生以儿童之家为据点开展系列儿童服务、弱势群体关爱、本土社工人才培养等工作。

保山学院

芒宽社工周活动

“不同村寨的移民孩子相聚在儿童之家,通过活动相识相交,更快更好地融入了社区生活;一些学业吃力的孩子因为社工的辅导进步明显;几乎辍学的乔玉梅在发展规划小组活动里表示想成为一名老师;孩子们知道进屋要敲门、过马路要看红绿灯……”在社区“两委”委员杨子合口中,这些令人欣喜的变化都源于社工和实训学生的努力。

“我们黎新小区是个高山移民小区,502户住户75%以上是傈僳族。帮助移民群众适应并融入小区生活、培养公共意识、提升文明素养是社区较长一段时间要面对的问题。社工能帮助我们加快这个进程。这也是芒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的初衷。”杨子合对社工所具备的促进社区融合、增进社区和谐的作用有着清晰的认识。

芒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成立于2021年1月,每天13∶00至22∶30面对社区群众开放。半年多来,梅宏桥与实训学生在这里辅导孩子们作业,一起游戏、交流;组织开展亲子活动、陪伴者培训;儿童节、妇女节、端午节等节日里,组织社区居民开展歌舞比赛、趣味游园、包粽子等活动;链接医疗资源为社区儿童和60岁以上的老人义诊……

和芒宽社区一样,在保山市福利院,保山市第六小学,腾冲市腾越镇东山社区,隆阳区永昌街道红庙社区、瓦渡乡垭口村,施甸县仁和镇复兴村等实训点,陪孤寡老人聊天、给问题儿童做心理疏导、为残障人士提供服务、参与疫情防控……师生们以专业的服务不断为社会治理注入能量。

做这些小事有意义么?我们在这,服务对象可能会有变化,我们走了,一切会不会回到原点?面对学生的疑问,政府管理学院社会工作实务教研室主任马东东总会这样回答:如果我们不来,什么变化都没有,我们来了,变化虽小,但总好过什么都没有。

保山学院

入户走访社区老年人

“怕什么社会工作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马东东用这句套用的名言来鼓励学生,也以此坚定自己的社工之路。

8年间,数不清的小欢喜被师生们铭记在心:一师一校的三家山小学里,两个孩子说,长大了也想当社工;黎新小区里,有孩子要用积攒的小红花换社工姐姐永远留在身边;在复兴村,参加完陪伴者训练的老人说,这样的培训能挽救一个家庭……在微光照亮的地方,社工的价值正在潜滋暗长。

探索不止,当好社会治理创新“答卷人”

“社工是以价值观为导向的专业学科,实训不仅能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价值观、提升专业认同感、增强社会责任感,这与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一致的。”负责项目的徐炜然老师这样看待实训的功能。为实现这样的目标,徐炜然已连续6年没有暑假了。

在保山市儿童福利院,即将结束暑期实训的刘美、唐静花告诉记者,实训比课堂更真实、更充满不确定性,比较容易发现自身能力的缺陷;在红庙社工站实训的王蝶则表示,实训中积累的个案服务、小组活动等经验,为自己的毕业论文找到了实践支持。

实训,是理论实践的过程,也是发现问题的过程。课堂外的个案,考验着学生的应变能力,也提升着老师的教学能力。这样的积累,反哺着专业成长。

保山学院

照顾留守儿童

在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政府管理学院还有意识地挖掘社区和个人的潜能,激活社区社会工作活力,为社区培养本土社工人才。“毕竟,在共建共享共治的社会治理格局下,本土社工人才、社区居民将与专业社工一起成为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马东东说。

黎新小区14岁的乔志龙从服务对象被发展为“志愿者”。在他的带动下,他的妹妹和邻居小伙伴也加入到了儿童之家的活动中。乔志龙还利用傈僳族的优势,当起了“小翻译”,协助社工开展入户调查、**等工作。

亲子活动让复兴村**副主任兼妇联主席的李会莲意识到自己对孩子心理需求的疏忽,也加深了她对基层妇联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她说:“妇女、儿童、老人都是复兴村的主人,他们的需求应该被看到。市妇联和保山学院的项目实施为社区培养了一批妇儿工作骨干,未来,我们要用活用好这些资源。”

在市委政法委支持下,保山学院与芒宽乡政府合作共建了芒宽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依托四叶草中心建起了保山第一家省级社工站——红庙社工站;为保山市75个乡镇(街道)社工站建设开展建站运行、专业指导、业务提升等督导服务,承担起保山社工机构孵化基地的功能……在保山社会工作的进程中,高校的智库功能日趋显现。

“虽然我们已经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未来的很多工作会突破试点和单项服务的范围,系统性要求更强;在乡村振兴、养老助残、犯罪预防、矫治帮教等诸多领域也会遇到新问题,我们要自觉担负起高校参与社会治理的责任,不断提升专业实践能力,探索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径,当好社会治理创新的‘答卷人’。”面向未来,张吟梅和她的同事们已做好了探索不止的准备。

本文来源于“云报”客户端,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如需阅读原文,请点击下方“阅读原文”。

审核:张雪梅 段龙山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保山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保山学院-播下一粒希望的种子——保山学院社工专业成长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