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刻录百年记忆,我是革命文物讲述人、演员刘纪宏。
我要讲述的文物是陈列在山东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里的一只小药箱。是国家一级文物。这只药箱产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皮革材质,长33厘米、宽15厘米、高26厘米。它见证了援藏干部孔繁森一件件催人泪下的动人事迹,也映刻着孔繁森情系群众的赤子之心。
△山东聊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里的小药箱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这是1979年孔繁森写下的条幅,那一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他主动报名,入藏后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自此,孔繁森和雪域高原结下了不能割舍的缘分。
42年前,西藏的基础设施十分落后,尤其是医疗条件,就连省会拉萨也仅有几家医院,更不用说地处偏远的牧区。
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副馆长 李建国:第一次援藏的时候,他到牧民的帐篷里去,发现那里的藏族人民缺医少药。交通很不方便,没有公路,更别说看病了,生活一切都不方便。
在自然条件恶劣的贫困地区,农牧民生了病只能咬牙硬撑,有时甚至会因为简单的感冒发烧、腹泻得不到及时治疗而失去生命。孔繁森看在眼里,急在心中。
李建国:他回来的时候,给他的老首长徐诚主任说起这件事。她就把在济南军区为闺女准备的小药箱给他,说给你吧,你的用处更大,可以给藏族人民带点药。所以孔书记每次下乡的时候都带着这个小药箱。
1988年10月,孔繁森在母亲年迈、孩子年幼、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克服困难,带着小药箱二次进藏,担任拉萨市副市长。
仅4个月的时间,孔繁森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小学,将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
△在西藏工作期间,孔繁森(左)在辅导藏族儿童读书(资料照片)
为结束尼木县续迈3个乡群众因为饮水问题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熟悉的人,都知道孔繁森常年戴着帽子,却不知道他的头风一吹就疼痛难忍。而常用的手杖,则是用来支撑那条膝关节已病变的腿。
自己的病没空去治,可在工作之余,孔繁森却要运用自己当兵时所学的医疗知识,给农牧民们听诊、发药。无论走到哪里,小药箱都是他随身必备的“秘密武器”。孔繁森同志纪念馆副馆长李建国说,这些药都是他自掏腰包购置的。
李建国:每次下乡,他都是带着这个小药箱,每次都是让身边的人把急需的药品装满,自己掏钱。(药箱)回来的时候就空了,他再让人家买回药来以后,放到这个小药箱里面。
堂堂拉萨市副市长走到哪里,都为普通百姓看病送药,听来有些不可思议,可这就是孔繁森一直坚持的——用自己有限的力量、尽最大可能为群众排忧解难。
孔繁森纪念馆研保部主任 洪亚斌:在当时医疗几乎没有。(藏民)一看这个书记会看病,他在那儿开着会呢,外边儿就在那里等着,一到牧区,走到哪里都围着他看病,有时候一看看到半夜。
有一次,孔繁森在敬老院看到一位藏族老人的脚因为烫伤溃烂发炎了,他立刻打开随身携带的药箱,为老人擦洗涂药,又轻轻地用纱布包扎好。临走时,还掏出身上仅有的30多块钱塞到老人手里。老人眼中含着热泪不停地念叨:“这真是活菩萨啊!”孔繁森常说:“见到这些孤寡老人,就像见到我远在家乡的老母亲,照顾好这些老人,也就是为我的老母亲尽孝了。”
1992年,第二次援藏期满后,孔繁森又被留在了西藏。这回,他被任命为西藏阿里地委书记。
原拉萨市市长 洛桑顿珠:阿里是西藏最远的地方,他没有讲任何条件,愉快地服从组织的安排到阿里参加工作,这些举动说明他对党的事业非常忠诚,不讲任何条件。
△西藏阿里地区
阿里地区平均海拔4500多米,气候恶劣、高寒缺氧。但孔繁森硬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内,跑遍了全区106个乡中的98个乡,行程8万多公里。
短短两年后,高大的厂房在空旷的荒原上拔地而起、公路口岸陆续开通,但人们敬爱的孔书记却再也看不到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当时人们在他的遗体上找到的现金只有8元6角,而他的公文包里装的,是关于发展阿里经济的12条建议。
“一尘不染,两袖清风,视名利安危淡似狮泉河水;二离桑梓,独恋雪域,置民族事业重如冈底斯山。”这两行字镌刻在阿里烈士陵园孔繁森墓两侧,更深深镌刻在阿里人民的心里。
△狮泉河烈士陵园中的孔繁森墓
孔繁森精神激励着无数坚守高原的党员干部,如今阿里地区已经实现了全部脱贫。在这片神圣而古老的净土上,人们正携手奋进,走向充满希望的小康生活。
△阿里地区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康乐新居远景
李凯:我是孔繁森纪念馆的讲解员李凯,我出生于1992年,小药箱背后是孔繁森同志无私忘我的对西藏同胞的一片赤诚之心。作为一名90后的讲解员,尤其是去孔繁森书记生前工作过的阿里地区体验了一次,感觉孔书记在那里太不容易了,回来后,我就想尽可能多的给大家分享一些孔繁森的故事,让大家了解他、学习他这种精神,并把他的精神发扬光大。
来源:共产党员网
责编:王平
校对:王平
初审:付智敏
终审:刘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