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强调,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推进人民富裕、国家强盛、中国美丽。
百年来,伴随着党和国家事业的蓬勃发展,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经历了光辉历程,取得了辉煌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
我们党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1972年我国派团参加联合国第一次人类环境会议后,1973年召开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将环境保护提上国家重要议事日程。进入改革开放时期,党和国家将保护环境确立为基本国策,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提出预防为主、“谁污染谁治理”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环境政策,逐步建立国家、地方环境保护机构,为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图为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秋景。视觉中国供图
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后,我国接轨国际、立足国情,将可持续发展确立为国家战略,污染防治思路由末端治理向生产全过程控制转变、由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相结合转变、由分散治理向分散与集中控制相结合转变,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可持续发展中不断向前推进。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提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等新思想新举措,要求从重经济增长轻环境保护转变为保护环境与经济增长并重,从环境保护滞后于经济发展转变为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同步,从主要用行政办法保护环境转变为综合运用法律、经济、技术和必要的行政办法解决环境问题,生态环境保护事业在科学发展中不断创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关系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形成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引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从认识到实践发生了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
图为无人机拍摄的湖北省武汉市东湖绿道。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规律认识更加深化
党中央就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中国共产党人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高度。
谋篇布局更加成熟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
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
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项;
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战;
在到本世纪中叶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中,美丽中国是其中一个。
党的十九大修改通过的党章增加“增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意识”等内容,2018年3月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将生态文明写入宪法,实现了党的主张、国家意志、人民意愿的高度统一。
体制制度更加完善
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出台数十项生态文明建设相关具体改革方案,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制修订近30部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相关法律,生态环境法律体系日趋完善。
组建生态环境部、自然资源部,省以下生态环境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河(湖、林)长制等改革举措全面实施。
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为推动各地区各部门落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硬招实招,生态文明“四梁八柱”性质的制度体系基本形成。
工作成效更加彰显
清洁能源占能源消费比重达24.3%,光伏、风能装机容量、发电量均居世界首位。
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大幅提升,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截至2020年年底,我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超额完成下降40%~45%的目标。
“十三五”规划纲要确定的生态环境9项约束性指标和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国际影响更加深远
认真落实生态环境相关多边公约或议定书,向国际社会宣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长期目标和愿景,成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
综合自求是网、光明网。更多内容,详见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
来源:求是网
编辑:文小七
审核:武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