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一生如果想要获得过人的成就,注定与读书和终身学习形影不离。”
读书有没有用,是老问题。
说读书无用、学习无用的人,很多都“无用”了,这么说有点偏激,然而,读书学习的作用真的是丰富多彩的,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投资”,不是急功近利的“投机”。
读书的时候大部分都是横面学习,本科学习的内容宽泛而浅,大家也没有深入的意识,及格万岁的心态深入人心。
反倒工作以后变成了竖切入到一个方向去深入,现代职场压力一上身,恐遭淘汰,毕业几年差距就拉开了,根本不敢松懈。
但这并不是终身学习所希望我们做的,学习在我们看来,并不是为了让我们变得高深莫测,恰恰是为了恢复我们做为人类的天真。天真的人,才会好奇,去无穷无尽地追问关于这个世界的道理。学习要造就的,正是达尔文的天真,爱因斯坦的天真,黑格尔的天真。
很多人都想不清读书的意义。
读书是一种需求,读书是一种追求,读书更是一种享受。
多读书,增加一点书卷气,保持心静如水、人淡如菊的心境。书是获取知识的渠道,提高人素质的有效途径,也是涵养静气的摇篮。
读书妙处无穷,书香熏染人生。正如莎士比亚所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读书至少可以滋润心灵,开启心智,由琐碎杂乱的现实提升到一个较为超然的境界,一切日常引为大事的焦虑、烦忧、气恼、悲愁,以及一切把你牵扯在内的扰攘纷争,瞬间云消雾散,读书至少可以增长知识,去除无知;提高素养,除去愚昧;充实生活,丰富精神;滋润心灵,减少空虚;淡定从容,明辨是非。读书能使人时时闪烁着生命的光辉,让人欣赏到不同的生命风景,从而使自己灵魂欢畅,精神饱满而丰盈.。
学生在学校读书,有毕业时期;但做人却永不毕业——临终一息尚存,他仍是一人,即仍该做;所以做人须至死才已。
因此,读书先要有志;其次,当能养成习惯,离开了学校还能自己不断读书,读书亦就是做人之一部分,因从读书可懂得做人的道理,可使自己人格上进。
钱穆《读书与做人》中说:婴孩一出世,就是一个人,但还不是我们理想中要做的一个人。我们也不能因为日渐长大成人了,就认为满足。所谓做人,是要做一个理想标准高的人。
这须自年幼时即学做;即使已届垂暮之年,仍当继续勉学、努力做。所谓“学到老,做到老”,做人工夫无止境。
季羡林在《希望在你们身上》中写到:你们想要从我这里学些什么经验呢?我没有多少哲理,我也讨厌说些空话、废话、假话、大话。我一无灵丹妙药,二无锦囊妙计。我只有一点明白易懂简单朴素、迹近老生常谈又确实是真理的道理。
读《巴黎圣母院》,在道德与罪恶的较量中,一位丑陋而善良的敲钟人伽西莫多,给美的分类提供了更多的可能。读《史记》,在历史长河中闪现的各色人生,我们不免要思考生与死的大问题。读《少年维特之烦恼》,读出了纯真的青涩之恋。读《飞鸟集》,读出了博爱和仁慈。读巴金《随想录》,沉重得忧伤、在忧伤在奋进。
所有的好书,都将给我们的骨骼补钙,给心脏输血,教会我们怎样靠近本真生活。这种美,源于广袤的自然,成熟于和谐社会,浸润了思考的智慧,所以它的力量得以永恒传承。
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
少年易老学难成
一寸光阴不可轻
未觉池塘春草梦
阶前梧叶已秋声
这首诗的关键有二:一是要学习,二是要惜寸阴。
这个道理也用不着多加解释,只要心里明白就行。至于爱惜光阴,更是易懂。然而真正能实行者,却不多见。这就是一个耄耋老人对我们的肺腑之谈。
青年们,好自为之,世界是你们的。
这个时代,正在犒赏终身学习的人!
(图文/网络)
(责任编辑/李想)
(编辑审核/王东艳)
文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