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不应该仅仅是埋头苦读专业书,还要努力阅读社会书。我们既要享受拿到奖学金的喜悦,也要感受淘到人生第一桶金的快乐。有很多同学积极参与大学生创业项目,从而找到了人生努力的方向。
下面,小编就和你分享一个大创项目,来看看他们是如何在神秘女儿国找到创业灵感的。
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所属学科代码:850
科代码:8507030项目编号:20181332802
级别:国家级
名称:宁蒗县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品的宣传与推广
项目研究成员:严月婷(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鲁兰(2016级新闻学专业);马真豪(2016级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属单位: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院
项目研究内容:
项目研究组以实地调研摩梭手工纺织博物馆和查阅文献资料等方式,深入挖掘摩梭手工纺织品的文化内涵和外延,通过制作宣传册、宣传片和研发论文的方式,深入研究摩梭传统手工纺织品的历史文化渊源与发展过程;全方位展现摩梭手工纺织品的纺织流程;深入推广摩梭传统手工纺织的艺术魅力;让更多人了解和关注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项目研究意义:
该项目通过深入挖掘摩梭手工纺织品的文化内涵,以阿七独支玛、阿七尼玛次尔创办的“摩梭非遗博物馆”为核心,从而进行系统核心的介绍与宣传。把摩梭人“大地敬仰”的精神带给每一位非物质文化的爱好者;把摩梭人的大地情怀带给每一个人;把摩梭人的手工纺织品带入人们的生活。且随着人们对非遗文化传承重要性的认知,摩梭手工纺织品的传承已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政府也意识到了传承和保护摩梭文化的重要性,还出台了相关保护政策,但是由于种种因素,收效甚微。
宣传片及宣传册可以通过互联网将此文化更大程度的传播出去,在文化传播的同时也扩大了摩梭手工纺织品销路,能够吸引更多人了解此文化,并主动保护和传承,最终让此文化进一步走出丽江,走出云南,甚至走向世界。
泸沽湖畔
摩梭人家
摩梭传统手工纺织简介
摩梭人生活在云南省西北部,地处四川、云南交界,风光秀丽的丽江泸沽湖畔,人口约五万,有自己的本民族语言,但没有文字。泸沽湖以独特的摩梭风情和秀丽的山水风光闻名于世。“摩梭人”的称谓,在浩繁的史籍中,有多种同音异字记载。《史记》和《汉书》称牦牛羌或牦牛夷。古代摩梭为游牧民族,称为放牦牛的人。
《创世纪》“天上烽火”部分提到,忍利恩为找回被斑鸠吃掉的三粒种子而拉弓搭箭准备射杀斑鸠,瞄了三瞄又不射。衬红看见了,心中好着急,拿起织布的梭子,对准利恩的手拐扔过去。利恩失手箭射出,射到斑鸠脖子里,斑鸠落地上,便找齐了三粒种子。
从《创世纪》篇中,我们便能得知摩梭手工纺织历史悠久,在很早以前摩梭人就已经掌握了这一手艺。可见摩梭手工纺织不仅仅是简单的手工纺织品,还是摩梭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记载,更是摩梭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
目前,摩梭非遗博物馆已有12种图案(豆腐块、闪电、摩梭红米水田、古钥匙、供佛的器皿、少年花楼窗花、佛教法器、佛堂的雕刻图案、原始森林、老虎的眼睛、马保护神燕子、草原洛桑花)成为了摩梭手工非遗传承图案,并已注册专有版权,每一种图案都是一种情感的表达方式。
纺织品展现
摩梭人非遗展览室
摩梭非遗博物馆位于云南丽江宁蒗彝族自治县温泉村。是由阿七独支玛及其儿子阿七尼玛次尔创办。它不仅是摩梭手工纺织历史发展及社会民俗的博物馆,还是独具一格的摩梭四合院。有经典的木楞房,神圣的祖母房,散发出母系大家庭的仁爱慈祥,火塘点燃您心灵深处的缕缕辉煌;花楼恋歌,生动演绎摩梭阿夏走婚的情真冲撞;经堂的神圣,烙印在您胸膛。馆内温馨、舒适,活动场地宽敞、透亮,设施干净、整洁,是一所传统化、民俗化、教育化于一体的博物馆。
生活在这里的摩梭同胞,特别是阿七独支玛一家越来越重视保护摩梭传统文化,积极地收集即将在民间消失的东西,将自己的文化传承下去,因此成立了“摩梭非遗博物馆”。在摩梭民俗博物馆内,游客可全面地了解摩梭人的历史文化和手工纺织文化。
服饰类型
摩梭人的服饰,古代兴头戴牦牛帽,穿自织的左襟麻布衣裳,耳贯铜、银质的大环,外披羊毛毡毯。但近代以来,依性别、年龄的不同,服饰略有差异。男女儿童十二岁前均穿长衫,不着裤,十三岁行过成丁礼后,换着成人的服装。成年妇女蓄长发,用牦牛尾上的毛掺在头发内,梳成粗大的假辫盘在头顶上,再在假辫之外缠上一圈蓝、黑色丝线,并将丝线后垂至腰部。她们出门时,用青布包头,系成菱形,也有些妇女用一段头帕,从左至右将鼻子和下腭遮住,只留两只明亮的眼睛在外面顾盼。
青年男子头梳小辫,盘在头顶上,壮年则戴自制青布瓜瓣式小帽或皮帽。他们喜欢藏族服饰,爱戴藏式的呢帽。穿藏靴,佩铜、银制作的大耳环,益显得英姿骁勇。
贫苦家庭的男子,即使穿自织的白麻布衣裤,仍喜在衣服的袖口、裤边、腰带上,绣一屿花纹图案。
摩梭儿女喜穿红、蓝、紫色的上衣。用彩色布条镶边,钉双排钮扣,系浅蓝和白色衬里的双层百褶裙,上用五色丝线绣一圈花边,裙长及足背。她们还喜戴红、黄色腰带,穿青布绣花鞋,裙上用红丝线绣一圈花边,以穿黑布衣裙为尊贵。而贫穷的女子只能穿粗白麻布衣,着黑布鞋或赤脚。贵族女子则多穿红、黄、灰色的绸缎和毛呢之类的衣裳,并在领、襟、袖口、裙边等处镶金、银边,用金、银、玉石做纽扣,以显示奢华。
节日渲染
转山节行于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崇信万物有灵、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摩梭人都会在这一天聚集在格姆女神山下开启一年一度的盛大节日活动。我们科研小组有幸赶上了这个盛会,农历七月二十五日凌晨四点便随此次节日举办负责人阿七尼玛来到了格姆女神山下,看到的是摩梭人信仰的坚定及对大自然的敬畏。他们提倡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他们守护着山神,依偎在格姆女神与其他山神的怀抱中,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
转山节在摩梭语称“俄过”,又称“日则过”,“日则”即山神,“俄”为山、“过”为转。山腰间,既有公共朝拜的山神,又有固定烧香祭祀点,称为“索夸苦”,每到农历初一、初五、十五和二十五日清晨,各家各户都要到自家相应的“索夸苦”烧上新鲜松叶香并磕头敬山神和祈祷,直到香火燃尽,方才归家。
大地敬仰;仪式中的摩梭人
他们穿着自己的服饰,排着长长的队,敲锣打鼓,喇嘛念着经把尊贵的格姆女神画像定格在空中,与格姆女神山同在,与摩梭儿女同在的景象。展现出了神圣的民族文化内涵。这是一次朝拜之行,也是一场服装盛宴。通过各种节目的形式展现织品的独特性。民族文化的保护是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共同面临的现实问题,而摩梭文化一方面面临着历史上强烈的外界环境冲击,另一方面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但摩梭手工纺织文化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少数民族斑斓文化色彩中浓厚的一笔,见证了摩梭人的生活。
卓越的摩梭
璀璨的艺术
纺织工艺
工艺大师
摩梭织女“阿七独支玛”
摩梭织女阿七独支玛生于1964年,是摩梭人传统手工纺织继承人。同时也是云南丽江摩梭人聚集区唯一一个摩梭人手工披肩品牌创始人。阿七独支玛相信:“一定要用最天然的棉线,用最虔诚的态度,才能织出衣物的温度”。
该品牌由阿七独支玛女士创建于2006年。目前主要有披肩、桌布、衣服和包作为主打产品。十几年如一日,阿七独支玛带动温泉村68户共168名妇女从事摩梭手工纺织,还带动了周边十几个寨子的摩梭妇女参与,现从事手工艺的妇女已有900多人。她不仅保护和继承了摩梭传统手工纺织文化,还解决了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及周边村妇女就业问题,提高了经济收入,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织女之子“阿七尼玛”
阿七独支玛的长子名叫阿七尼玛次尔,他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原本可以像村里无数个同龄人一样,离开狮子山泸沽湖到更远的地方去展翅翱翔。但是,这个年轻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民族使命和责任感,大学毕业后,尼玛放弃了昆明待遇丰厚的工作,依然选择回到村子里。尼玛说,作为母系家庭的舅舅,他有责任和义务照顾这个家庭所有的孩子,如果不守“古规”,便是没有“良心”。
其实尼玛回来还有非常重要的一点――他要帮助母亲推广摩梭传统手工纺织,他的加入为摩梭手工艺带来了现代化的营销理念。阿七尼玛次尔说:“因为我们自己的文化只能靠我们自己传承。我是一只来自大山的小鸟,背着故乡的天空在飞翔,这就是命数。”尼玛希望摩梭人可以创立自己的手工纺织品牌,希望每个摩梭妇女都有稳定的工作和收入。
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陈洪金说到:“摩梭人是从天边一路走来,来了就没有离开过。在漫长的岁月里,他们与这片神圣的土地结合在一起,成为泸沽湖畔的一朵朵浪花、一片片舞动的叶子以及每天清晨的一缕缕阳光”。
生产工具
织床的发展与演变
下图便是摩梭织女常用的纺车,而在中国古代纺纱工具分手摇纺车、脚踏纺车、大纺车等几种类型。但摩梭织女却善用手摇纺车。手摇纺车据推测约出现在战国时期,也称軠车、纬车和繀车。常见由木架、锭子、绳轮和手柄4部分组成,另有一种锭子装在绳轮上的手摇多锭纺车;它的主要作用就是把织布用的原材料进一步加工,方便下一工序的进行。
摩梭织女常用的纺车
原料麻线
排线布线
经纬线分布
联系方式
联系人:阿七尼玛
联系电话:18213103577
地址:云南省丽江市宁蒗县永宁乡温泉村摩梭非遗博物馆
宣传册展示
云大旅院报出品
图文 |马真豪严月婷 鲁兰
编辑 | 白 瑞 聂 英
欢迎提供咨讯线索和投稿
投稿邮箱:2128145815@qq.com
讲述旅院、聆听旅院
YDLY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