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财人 | 探寻撒梅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云南财经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云财人 | 探寻撒梅文化,传承民族精神

云南财经大学

点击视频观看精彩纪录片~

撒梅,是彝族的支系之一,主要居住在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阿拉社区,是昆明最古老的原住民族之一,全国仅存约2.8万人。撒梅人自称“罗腊帕”,在他们3000年的历史中,创造了包括语言、建筑、服饰、音乐、饮食、运动等在内的独特撒梅文化。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为响应团中央发起的“中国大学生社会实践知行促进计划”,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及文化传承状况调研,2018年第十届远洋“探海者”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组委会组织了全国46支大学生团队前往少数民族地区展开调研活动。我校统计与数学学院“探寻撒梅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就是其中一支。

2018年7月16日,

我校统计与数学学院实践团队前往昆明市官渡区阿拉彝族自治乡、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小学,启动了为期一个月的实践活动。团队在2018年第十届远洋“探海者”大学生实践奖评选中获得最佳视频奖、“爱唱响”优秀团队奖、全国优秀团队奖以及2018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最具影响好项目”称号。

在探寻撒梅文化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断深入了解和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成为了撒梅文化的守护者,立志弘扬和传承少数民族精神。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克服重重困难 只为与你相遇

云南财经大学

实践活动开启前,团队就面临了重重困难。“当我们得知第十届远洋‘探海者’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的消息时,就已经超过了活动申报时间。为了能给同学们争取到实践奖的机会,我不断地向组委会递交申请材料。”团队负责人、统计与数学学院团委书记刘颖告诉记者。

“希望你能了解一下我们这个活动。”

“我会看的。”

“麻烦你看看我们这个策划。”

“知道了。”

类似的对话一直出现在刘颖老师和组委会的联络中,与此同时校方也对实践团队做出了最大的支持。终于,组委会同意了该项目的申报。虽然申报的问题解决了,但没想到时间上的安排成了大家不得不面对的又一障碍。实践团队在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四小学接洽时,团队成员还处于期末考试阶段,而经开区四小的小朋友们已开始放假。经过一番沟通协定,为确保孩子们的安全,实践团队与校方签署了安全协议,再由刘颖老师和经开区四小的老师说服家长把孩子们送回学校,这才使调研活动得以展开。

7月16日这天是团队与撒梅小朋友的第一次见面。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撒梅族小朋友们与云财大的哥哥姐姐互相自我介绍,认识彼此。“一个个穿着撒梅民族特色服装的孩子让我十分惊艳,少数民族独有的气息洋溢在周围。看着他们天真的笑脸,想着接下来的日子,我觉得自己充满了动力。”统计与数学学院学生会主席施超凡如是说。

趣味游戏和氛围越来越欢乐的撒梅语课堂没有让调研团队就此松懈下来,由于调研任务不局限于经开区四小,期间还需去到撒梅历史文化馆以及撒梅家庭里进行调研,这便出现了新的困难——出行。

没有车可以使用的调研团队,一咬牙硬是用“走”的方式解决了问题。“我们选择走路,一是经费有限,二是按照当地交通状况确实难以打到车。”刘颖老师说。“大部分步行时间都是在中午和下午,烈日当头,成员们的身体疲惫是必然的,也许是因为对撒梅怀有敬畏与爱惜之情,即使再累,每一个调研小组的成员都不怠慢。”施超凡告诉记者,是每一个团队成员的坚持不懈让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完成调研任务。

云南财经大学

只想踏踏实实地为撒梅做些事情

“阿多呓,阿多呓……”(阿哥儿,阿妹儿,一起来喝酒……)据刘颖老师回忆,调研团队问当地小朋友能不能唱一首撒梅歌时,一位小朋友站起来说,“我爸爸教过我唱敬酒歌。”很自然地便开口唱了起来,全班也都跟着她唱起这首撒梅敬酒歌。

. ~..

在采访撒梅文化非遗传承人和教撒梅文化课程的老师后,团队遗憾地得知撒梅语现如今已经没有文字了,只是口口相传。此时,团队成员们才真正意识到,如果现在这一代小学生失去了学习撒梅文化的环境,撒梅语可能面临着失传。撒梅文化,也正在消失的悬崖边徘徊。

虽然面临困境,但有这样一群人一直在坚守着撒梅文化。在经开区四小里有一位鲁发老师,他是一位教授撒梅语的老者。无论风雨,他每周都会有2至3天来教撒梅语和撒梅歌曲。在一间条件简陋的教室里,不管是孩子、成年人还是老人,只要有人来听,他都会把课坚持上下去,这位头发斑白的老师,担起了传承撒梅文化的重担。团队中还有一位“美丽中国”支教活动的老师——王孟。作为活动发起人之一的他,与团队一起努力完成了活动的各项任务。王孟告诉记者,现在撒梅社区推崇的校园文化就是“用爱心滋润孩子心田,用根源描绘撒梅明天”。他表示,在这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中,大学生与小学生建立了“一对一”守护人制,由大学生作为导师,帮助孩子们提升文化自信,加强孩子“我是撒梅一员”的意识。这种“教育资源共享”“知行合一”的认知,既让大学生了解理论来源,也让大学和小学实现了资源共享。

实际上,民族文化已经深入撒梅人的骨髓。只是由于各种原因,没有适合的平台将撒梅文化展示和延续下去。“撒尼莫吐”是撒梅民族独特的服饰象征,将其翻译为平语则为“鸡冠帽”。撒梅姑娘自三岁开始,便要将黑色绒布做帽面儿、金色刺绣勾边的鸡冠帽带在头顶。在订婚前,鸡冠帽的“鸡头”朝后,订婚时则将“鸡头”从后转向前,婚后可摘下不必佩戴。“因为以前没有意识到民族服装要怎么穿,可能就不会想着要穿,在学校要求讲普通话,就没有人再去讲撒梅语。随着时间的流逝,这些民族的东西可能就会不在了,但是我们通过做这些活动,可以激发他们对本民族的一些热爱。”刘颖老师说。

关于撒梅文化的传承,团队希望由为数不多的坚持,变为延绵不断的传习,通过研究文化教育课堂的开展,更新文化传承的方法,不仅是撒梅文化,而是使各个民族的这份深入骨髓、扎在心底的文化根源成为下一代、下下一代以及往后每一代永远抹不去的印记。

调研团针对不同的对象(从学校的管理层到学校的老师,再到学生和家长),围绕着在学校里如何开展少数民族文化教育,做了问卷调查以及访谈。随后,调研团队将两个调研报告、调研问卷以及深度访谈的录音,前后大概90份,统一打包,寄去了远洋“探海者”全国大学生社会实践奖组委会。

我们会继续守护撒梅

“我们只是想踏踏实实做点事情。”“我们希望能够为他们争取到更多的经费,也希望他们能够得到社会的关注。”参与此次调研的同学们说。不管是文化教育方面还是少数民族传承方面,调研团希望能为撒梅人争取到真真切切、踏踏实实的支持,为正濒临或已失传的部分撒梅文化以及还其他未成熟的文化教育带来社会的关注。

调研活动虽然告一段落,但申报项目历经的多番曲折,用“双脚”走完的调研之路,撒梅孩子纯净天真的笑容,用信念与行动守护撒梅文化的老师......点点滴滴还萦绕在脑海,团队成员们都在期待着下一次的相遇。

2018年11月11日早晨,经开区四小的孩子们跟着家长来到了云财,这是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筹备的后续活动,希望能够继续保持着和撒梅小朋友的情谊。“本以为可能只有几位小朋友以及一两位家长前来,但是当天来了很多家长和孩子,最小的还在读幼儿园,他们都穿着撒梅服饰来到云财。”团队带着大家参观了钟正山美术馆、中国少数民族财会博物馆,在海棠餐厅一起围坐着包饺子,大家手里的饺子皮被翻成各种花样,孩子们脸上洋溢的灿烂笑容感染着每个人。

参加活动的孩子们说自己喜欢这样的活动,家长们也大为称赞。只是再回首已近别离,不舍流露在每个人脸上。王孟老师表示,自己会在今后的时间里全力投入,使撒梅文化发展壮大,希望今后和云财师生继续合作开展各种与教育有关的活动。刘颖老师也在争取学院能够和经开区四小建立长期的合作交流关系。

“老师明天见哦!”这样一句平常的话语,牵着手一起走进教室的动作,都是动情的演绎。每一份感动都在支撑着调研团队对撒梅文化的守护,每一次离别都憧憬着下一次的相聚。守护撒梅的过程中,调研团队成员感受到了信任与爱,也将用自己的行动彰显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让“文化自信”深入人心,更加坚定。

云南财经大学

云南财经大学

文字 |谭佳 周昊 李继星杨焱琳宋美璇

图片 | 统计与数学学院

编辑 | 吴炳昕

排版 | 谭佳 范兆琦 马博怡

实习编辑 | 陈克花 但静秋

云南财经大学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云南财经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云南财经大学-云财人 | 探寻撒梅文化,传承民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