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6日,阳宗海污染治理项目验收会在昆明召开。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郝小江院士,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地质环境地质研究所孙继朝研究员,昆明理工大学宁平教授,云南农业大学张乃明教授,云南省生态环境工程评估中心杨逢乐研究员,项目管理专家郭宽研究员(云南省科学技术院),财务专家杨天平高级会计师(云南省农科院)等七位相关专家及纪检监察专家李彦玲高级工程师(云南省粮油科学研究院)组成验收组,市科技局邹可副局长、何正川处长,项目管理中心主任戴诗茜,关成老师,阳宗海生态和水资源保护局舒晓刚副局长,云南大学副校长赵琦华教授,科技处处长胡金明教授,化学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罗晓东教授,陈景院士项目组成员等出席了会议。
赵琦华在会上致辞。她代表学校党政和全校师生,对各位专家、领导给予阳宗海治理项目的关心、鼓励、支持、帮助表示感谢,对陈景院士以及项目组成员致以问候和祝贺,并简要介绍了阳宗海砷污染治理工作以及云南大学的基本情况。她表示,云南大学将会始终不渝地以自身集聚的人才、知识、信息、科技成果、思想理论、文化风尚,全面融入地方和国家的经济建设和发展,为使人民更幸福、社会更文明、彩云之南更美丽而努力。
会上,陈景院士委托蒋峰芝教授从阳宗海砷污染事件的产生原因及影响、沉淀吸附法除砷的相关原理及有关问题、阳宗海砷污染工程化治理效果及生态安全性等方面,向专家组作了报告。
在听取蒋峰芝教授的报告后,验收专家组专家对项目进展、取得的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并就如何进一步完善、深化项目研究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专家组经评议后一致同意云南大学阳宗海污染治理项目通过验收,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背景资料:
阳宗海,距离昆明36公里,水域面积31平方公里,平均水深20米,蓄水量6.04亿立方米,是云南省第三大深水高原湖泊。2008年6月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砷污染事件,砷浓度高达0.128 mg/L,清澈的湖水,已被具有致癌毒性的砷污染,水质从多年来一直保持的II类下降为劣V类。云南省政府对此事件高度重视,立即对阳宗海实施“三禁”:禁止饮用阳宗海湖水、禁止在阳宗海内游泳和禁止捕捞阳宗海内水产品。
大型地表水砷污染的治理是世界性难题,没有有效的技术及治理经验可借鉴。云南省科技厅在2008年10月对治理阳宗海砷污染进行了全球公开招标,预计治理经费40至70亿元;12月又与美国环保署进行了网络会议咨询,未能获得解决问题的方案。
2009年7月,云南大学陈景院士领衔的项目组成功研发了用铁盐沉淀吸附法原位治理阳宗海砷污染的技术。2009年10月至2011年12月,云南大学在污染源未完全截断的条件下,使全湖砷浓度从劣V类水质的0.128 mg/L,降低至0.049 mg/L,为2010年当地抗旱救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昆明市人民政府于2011年6月22日宣布解除对阳宗海实行的“三禁”,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为进一步提升阳宗海水质,在省、市政府的支持下,2017年6月云南大学再次启动阳宗海污染治理项目(项目名称:阳宗海污染治理项目;合同编号2017-1-S-12305;昆明市科技局重大项目、环保类科技示范项目)。经过两年多的原位修复治理,全湖的平均砷浓度从2017年的0.047mg/L(阳宗海南中北三断面平均断面平均数据)下降至0.0297 mg/L(2019年12月5日水样),水质明显好转,达到了地表水II类标准。时隔11年,阳宗海再开湖捕鱼,超1米长“鱼王”拍出4500元。
云南大学铁盐原位除砷技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并在《阳宗海湖泊水体除砷新技术及工程应用》成果鉴定会上获得“该新技术和工程应用,在治理大型水体高效除砷、提升水体质量、保证生态安全等方面为国内外大型水体砷污染治理作出了示范,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和经验,除砷新技术和工程应用总体处于国际领先水平”的结论。
经过多年的水质监测,实验室在污染湖水中加入铁盐沉降所得的铁砷共沉淀物在湖水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在陈化放置1950天过程中,经多次搅拌和取样,As、P、Fe三种元素均<0.001 mg/L。在湖底沉积物中同样具有高度稳定性,自从2011年10月完成一期工程治理项目以来,湖体环境生态安全,湖水中的砷浓度均稳定保持在0.050 mg/L以下。
2010年4月、2014年4月以及2016年12月,中国地质科学院水环所三次次对沉积物进行30多个位点采样调查,分析不同深度砷的赋存状态,结果表明表层底泥(0-2cm深度)中三种稳定态砷(残渣态+腐殖酸结合态+铁锰氧化态)之和均大于98%,可迁移的水溶态、离子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的含量极低,环境影响有限。随着时间推移,稳定态的含量缓慢增加,前2次调查的表层底泥三种稳定态含量分别为98.39%,98.95%;而其中最稳定的残渣态的含量也逐年上升,分别为59.31%, 68.58%。2016年的调查结果也显示了类似的规律,三种稳定态的含量高于99%,残渣态的平均含量高达83.66%。以上结果表明,随时间的推移,底泥中砷逐渐由铁锰氧化物结合和有机物结合态向残渣态转化,趋于更稳定的状态。因此认为,铁砷共沉淀物在湖水中具有极高的稳定性,不易溶出,生态风险甚微。
在阳宗海砷污染工程化治理的项目中,利用铁盐的沉淀-吸附作用,除了有效降低水体的砷浓度,还达到了同时除磷的效果,因此可以同步去除水体中的砷、磷。这一研究结果为大型湖泊治理富营养化的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推广应用和深入研究,以实现更大范围的水污染治理、服务国家、造福人类。
阳宗海砷污染治理的成功实践,不仅解决了在大型农灌和饮用水功能的水体中进行低砷污染治理的国际性难题,而且为国内外治理大型地表水砷污染提供了技术及工程示范。总经费4900万元仅为专家预计40-70亿元的百分之一。阳宗海砷污染治理项目的成功实施,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是云南大学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的重要典范事例,体现了学校“立足边疆、服务云南、办出特色”的办学理念,体现了学校对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高度关注、敏锐反应和组织重大科研攻关、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来源 | 云南大学新闻网
编辑 | 吕修光
审核 | 李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