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实验室里,石俊生教授和他的科研团队正在采集着实验数据。
自1994至今,石俊生教授已经在这里工作了26个年头。他主要从事颜色科学与技术、光电成像系统与图像处理技术研究,是我校“光学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云南省光电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颜色与光电成像技术科技创新团队负责人,中国光学学会光电技术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常务委员;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5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云南省教育厅重大专项2项;出版专著2部;发表论文90余篇,被SCI、EI收录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8项;获得云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与自然科学三等奖各1项。2019年,石俊生教授被授予“全国模范教师”称号。即将退休的石教授仍奋战在科研一线。
一
潜心科研 服务社会
石俊生教授科研团队的会议室里,摆放着各类荣誉证书,展示着科研攻关的累累硕果。石教授兴致勃勃地带领着我们参观了各类实验室,介绍他们的最新科研展品,细说每一件创新产品的功能用途。“我热爱我的工作,全身心投入是做好科研的关键。”石俊生教授表示,之所以能够长时间保持持续产出的科研状态,主要源于他的兴趣,“能够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是幸福的”。目前,石教授团队的研究主要是面向社会服务类的科技产品,如军工类侦查仪、虚拟现实手术训练系统的应用等,其中很多科研成果已经转化为产品服务社会。今年疫情期间,石教授的科研团队协同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共同研发了“新冠临床助手——基于人工智能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决策支持系统”,已由援鄂医疗队的定点医院临床试用,反馈结果喜人。
二
匠心科研 成就梦想
“深入关心每一个学生的情况,了解他们,多为他们着想,学生或许也会用他们自己的方式带给我惊喜。”这是石教授从教近四十年的育人心得。石教授不仅指导研究生科研工作,更关心他们的思想,告诫他们孝顺父母。一次,一位研究生已经是第二个春节不回家了,了解到是与父母及家庭出了问题,他找学生谈心,慢慢打开了学生的心结。暑假归来,学生高兴地告诉石教授自己见到父母很愉快。疫情期间,石教授所指导的毕业生不能返校进行实验的数据收集,在指导学生继续文献阅读、论文写作的同时,石教授亲自投身于实验室,帮学生进行实验、收集数据,协助学生完成了论文写作并顺利毕业。他认为,在辅导学生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最有成就感的事,每一次和学生共同面对困难挑战也是他最难忘的经历。
为了给学生上好专业课,石俊生教授始终严格要求自己,不断更新知识储备,坚持学习学科的前沿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用他的话说就是:想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自己首先得有“一桶水”。他常常用自己的求学经历激励学生,要敢想敢梦才能有更广阔的天地。
在时光的堆砌中,石教授用心浇灌的桃李,渐渐地开出了花。2004年至今,他一共培养硕士研究生50多名,其中16名在国外及我国知名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特别是近五年毕业的12名硕士研究生,8名考取了博士研究生,其中6名被国内一流大学破格录取。石教授说,对学校最好的贡献,就是能够培养更多的人才,帮助他们实现梦想。
三
创新精神 奋斗人生
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是石俊生教授始终坚持倡导的珍贵品质。
近年来,石俊生教授指导学生在国家级、省级竞赛中获奖20余项。其中,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国家“铜奖”1项、云南省“金奖”5项,中国研究生移动终端应用设计创新大赛二等奖1项,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二等奖1项,“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三等奖1项,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全国团体”二等奖2项。通过各类大赛,石教授希望学生在夯实专业基础的同时,启发创新意识,因为这是当前中国社会发展最需要的,“大学生要走出‘拿来主义’的误区,将自己的专业与国家的发展相结合,为社会注入更多的创新活力。”
“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奋斗!”这是石教授的座右铭,他常常能从中汲取到前进的动力。而对于他来说,奋斗都落在了探索科研的“光学工程”和求索教育的“烛火工程”里。扎根在那,他体会到了无穷的快乐。
往期精选:
校党委书记饶卫一行到丽江华坪女子高级中学学习交流
分享图片
云师夜谈 | 关于录取通知书的那些事
文字来源|杨丽瑶邱钰图文排版| 杨丽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