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云”宣讲|不忘兴农初心,牢记强农使命

云南农业大学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云”宣讲|不忘兴农初心,牢记强农使命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们是来自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的宣讲人,我是陈杜娟,我是马锐祺。

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兴农初心,牢记强农使命》。

扎根田野,收获希望,为了十四亿人一日三餐。

职责所在,割舍不断,心系九百六十万平方千米沃土故乡。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祖国的田野里卧薪尝胆,甘愿面朝黄土背朝天。

云南农业大学

而今恰逢祖国母亲71周岁华诞,我们也将迎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七十年披沙炼金,七十年顽强不息,七十载薪火相传。七十个春夏,是谁吹响乡村振兴的号角;七十个秋冬,是谁在农技课堂里挑灯夜读;七十载岁月,是谁为农业现代化再创奇迹;七十个轮回,是谁为农村改革谱写新篇?追寻着闪光灯去注视那高楼、凝视那橱窗,可是鼻尖却穿越时空之隔,嗅到了泥土的芬芳,其间夹杂着汗水的苦涩,眼前的景色突然变换,金色的田野掀起了层层麦浪、广阔的田园传来姑娘的歌唱……这些都是一个个、一批批奋斗在祖国大地上的追梦者,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这些都是我们可爱的农业人风里来雨里去,用无悔的青春和辛勤的汗水播种的梦想,用执着的初心和无私的坚守收获的辉煌。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始终保持赤子之心,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用实际行动答好新时代的问卷。

那么,学农人的初心是什么呢?

农业人的初心,是要历经成长,博取精华,最终扎根祖国大地;是要能够敢为人先,在一片荒土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更是心系天下,服务人民,为幸福生活提供坚实后盾。

说到农业人的初心,有这样一位为党和人民事业坚持奋斗的实干家。

他,是一位成长于土地,收获于土地的“农民”

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农民院士”。

他在人民大会堂为“洋芋”代言,

在林下松毛地里养三七。

他,培养了1500多名乡土人才,

带领他们脱贫致富。

他是谁?

您或许已经知道

他,就是朱有勇院士

多年来

他始终扎根边疆,深入村村寨寨,跑遍田间地头。

头戴草帽,肩扛锄头,手持镰刀,与少数民族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他是奋斗在脱贫攻坚主战场的时代楷模,亦情系农村、躬身农业,以强农兴农为己任。

他说自己是共产党员,是党培养的知识分子,党旗所指就是奋斗方向。扎根脱贫攻坚一线,他用满腔热忱诠释初心使命。

朱院士始终牢记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主动请缨投身脱贫攻坚事业,带领团队扎根深度贫困的澜沧拉祜族自治县,用科技成果带动村民发展冬季土豆、林下三七等产业,开设了24个技能培训班,培养了1500多名科技致富带头人。

他情系三农,扎根边疆,挂钩联系澜沧拉祜族自治县以来,受到各族人民群众的真心爱戴,被亲切的称呼为“农民院士”。

他致力于农业科学研究,是一个新时代的农业科学家,取得多项重大科研成果,立足农村实际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脱贫攻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人在获得名利之后,往往容易迷失自我,或是忘记初心。而朱院士不一样的地方,就在于他自始至终对一方百姓的坚守和为农业服务的热忱。从学术研究到结对帮扶,这份初心从未改变,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汗水洒在土地里,把百姓装在心间。他说:“党和政府已经给了我们很好的‘俸禄’,我们科研的目的不就是为了让所有老百姓受益吗?”

朱院士将实验室搬到了田埂上。面对和村民语言不通、村民文化水平低等一系列难题时,朱院士明白,扶贫要先扶智,更要先扶志。为了与村民拉近距离,朱院士要求团队都换上迷彩服和迷彩鞋,学习拉祜话,和老乡们一起大口吃肉、大碗喝酒。不辞辛劳,亲历亲为,手把手的教老乡技术,加快澜沧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脚步。

作为农学生的我,一个生于农村,长于农村的孩子,对那片希望的田野同样有着不一般的感情。虽然我出生的年代,已经经过几代“农业人”的执着追求,数十年坚持不懈、锲而不舍的奋斗让“吃上饭”的梦想早就变成了美好的现实。时过境迁,粮食生产与新中国成立之初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人们放弃攒粮食的旧习惯,开始放手发展收益高的经济作物和粮食作物,钱袋子鼓起来了,家里的生活好了。但当我从课本上了解到中国要用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时,仍然在学校读书的我,就深深地意识到农业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而农村更是一片创建事业、发挥才能、实现作为的广阔天地。高考那年,当家乡邻居以及亲朋好友得知我是学农之后,他们就别有意味地说:“种田还用花钱上大学啊,在家种地就可以啦。”是的,在很多人眼里,农科类专业就是学种田的,在家务农就可以学会如何将作物种活,让农田有产出。当面对他人的冷嘲热讽和不理解时,很多初接触农科专业的人也开始怀疑,学农是否有前途?

1977年,朱有勇院士参加了高考,拿到了云南农业大学的录取通知书,当看到农业两个字时,朱院士心里也开始犯起了嘀咕,学农是否真的有前途?岁月变迁,朱院士用亲身经历证明,学农并非是无用武之地,农业并非是没有前途的低端行业。朱院士扎根于脱贫攻坚的主战场,造福一方百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现在,依然有一批又一批耕耘在祖国大地上的农业研究者,他们深深扎根在祖国大地上,默默地为祖国和人民贡献知识和汗水,他们鲜为人知,但是如果没有他们,我们就不会有现在的衣食无忧。

朱院士把数十年的科研成果带到边远山区、无偿提供给农民使用,为的就是那方土地上的农民能够脱贫致富。云南农业大学盛军校长说:“朱院士对农民和土地饱含深情,我们要学习他情系人民、服务人民的奉献精神,用更多的教学成果、科研成果造福人民。”朱有勇院士是云南农业大学的骄傲,更是我们农大全体师生学习的榜样。

古有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希冀,今有朱院士以为祖国谋复兴、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这便是学农人的初心。

初心是伟大的,实践的过程是艰辛的。扶贫过程中,朱院士开起了马铃薯种植班,62岁的他常常是俯下身、半蹲半跪在地上手把手地教大家种冬季马铃薯;选择科技示范点的时候,无论路多远、山多陡,朱有勇院士必实地考察才最后决定;脚被崴伤,他杵着拐杖坚持上山查看三七长势,一趟下来,汗水浸透全身。大山无言,一石一砾皆是见证。有网友说,院士的身上有土,脚上有泥,让农民的钱包鼓了起来!这样的院士是农民最贴心的院士

新时代历史环境下,习近平总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对新时代青年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坚定理想信念、练就过硬本领、勇于创新创造、矢志艰苦奋斗、锤炼高尚品格,在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前进,同人民一起梦想,用一生来践行跟党走的理想追求。”是的,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我们要在掌握前人积累的科技成果的基础上,扬弃旧义,创立新知,砥砺前行,并传播到社会,不断转化成生产力和社会财富;更要赓续吃苦耐劳、脚踏实地、无私奉献的美好品德,扎根农业,深入基层,把青春和激情都挥洒在农村广阔的田野里,推动着我国农业不断向前发展。

“澜沧江边蒿枝坝,林下药材满山崖,生态有机三七花,人人见了人人夸。澜沧江边蒿枝坝,冬天洋芋美如画,根深叶茂个头大,家家都有致富花”这首根据山歌改编的《蒿枝坝的花儿开了》唱的正是朱有勇院士带领拉祜人民脱贫致富,走向幸福的美丽图景。

30多年来,朱院士带领团队在生物多样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从利用物种多样性创建作物多样性控制病虫害技术体系,到如今把生物多样性研究应用在三七、冬季马铃薯、早熟葡萄、冬早蔬菜、柠檬等特色产业,每一项科研成果都让农民得到实惠。

有人说,土地孕育了地球上的万物,是人类的衣食之源。而朱院士总是难以割舍对土地的感情与牵挂。正如他所说:“我是农民的儿子,农民需要什么,就研究什么。”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时代在呼唤,使命在召唤。我们要做“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业人。只有懂农业,才能了解农民的疾苦,知道农民的需求;只有爱农村,才能从心眼里希望农村发展越来越好;只有爱农民,才能真心做实事来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只有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才能更好的服务三农,为乡村振兴做贡献。作为学农人,我们要像朱院士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农民装在心里,到人民需要的地方去发光发热。我坚信,只要我们不忘兴农初心,牢记强农使命,持之以恒地奋斗,就一定能够夺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胜利。

在此,我们谨代表所有农学生宣誓:我们必定不忘兴农初心,牢记强农使命,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云南农业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往期回顾

我承认我想结婚了

关键时刻,云南发出一份倡议…

迎春接福送春联,红红火火过大年!

点赞云农学子张慧鑫:勇当抗击疫情“逆行者”

还校园以安全!强烈谴责昆明“122”校园**事件


主编 | 高晨曦

编辑|李旭(20农水)

排版审核 | 孟晓爱 刘震 江漪涟

来源|共青团云南农业大学委员会

宣讲人|陈杜娟(18农学)马锐祺(18农学)

审核 | 张俊逸 武佳美 段春淋 刘庆霖 付涵 刘勇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本科院校-云南农业大学-微高校-院校号-云南农业大学-学习“时代楷模”朱有勇精神“云”宣讲|不忘兴农初心,牢记强农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