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共云南省委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办公室
指导
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党史学习教育领导小组
云南省档案局
中共云南省委老干部局
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云南网
联合出品的
《红色档案·云南中共党员口述历史》
今天推出第十八集
↓↓↓
“我父亲最希望去的地方,就是德国和苏联,去寻求马克思主义的本源。”李昕东至今仍记得父亲对真理的追寻。
1910年春天,一个男孩出生在云南腾冲和顺古镇李家大宅,父亲为他取名“生萱”。但这个孩子后来最为人熟知的名字是“艾思奇”,意思是“爱好思考奇异事物”。
艾思奇的一生从未停止过思考,他努力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宗旨、原理简明而又系统地阐述给了大众,鼓动了无数中国人的革命热忱。
艾思奇自幼就非常勤奋好学,喜欢研读高深的著作,在父亲的严格要求之下读四书五经,接触《老子》《庄子》等先秦哲学著作,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启蒙。
大哥李生庄对西洋哲学颇有研究,从哥哥那里,艾思奇第一次知道了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这些西方哲学史上响当当的名字。或许从那时起,他心中便已种下了哲学的种子。
艾思奇并非哲学科班出身,在东渡日本求学之前,父亲对他的期望是工业救国。1930年,第二次赴日本的艾思奇考入福冈工业大学采矿系,开始了探索知识海洋的旅程。
但最吸引艾思奇的,还是哲学。在东京期间,他经常光顾神田书店,遍读能找到的所有哲学著作。他徜徉其中,不知不觉自己也有了深厚的积淀。1933年,23岁的艾思奇已能撰写《抽象作用与辩证法》这样的深奥论文,他的学问开始厚积薄发,崭露天资。
留日期间,一个偶然的机会,艾思奇参加了中共东京特别支部举办的社会主义学习小组,第一次正式地接触到了马克思主义学说。这是一次“一见倾心”的相遇,艾思奇被马克思主义宏阔精妙的论述折服,从此认真钻研原典。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原著的要义,他甚至自学德语,对照阅读各语言各版本的马克思主义原著。
对于“实业救国”,他也有了新的思考。他认为,单纯的兴实业只是表面上的功夫,要想冲破帝国主义侵略和封建思想的束缚,只有用另一种思想革新才能实现。马克思主义,便是堪当大用的理论武器。
回国后不久,艾思奇就等到了一个机会。
1932年,艾思奇来到上海,进入《申报》流通图书馆读书指导部工作,他负责哲学与科技知识的部分。同期,《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开办了一个业余补习学校(即量才业余学校),在大众中普及文化知识,促进民智。艾思奇获邀到学校主讲哲学原理。
如何让普通民众也能简便地掌握哲学知识,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学问呢?艾思奇意识到,面向大众的讲述,必须通俗简明,浅显易懂,才能达成良好的普及效果。
艾思奇慢慢积累着课上的讲稿以及给读者关于哲学问题来信的回复。到了1934年,这些文字汇集成《哲学讲话》,陆续在《读书生活》杂志上发表,一共撰写了24期,在第4版后更名为《大众哲学》。在这本书中,艾思奇用诸多生动的例子解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理,使普通民众轻松地了解哲学原理与马克思主义。
艾思奇的《大众哲学》在新中国成立前便已印行了32版,无数青年在阅读这部简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入门书之后,树立了共产主义信仰,坚定了参加革命的决心。
1935年10月,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两年后赴延安,从此成为一名更加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49年初,艾思奇随延安马列学院迁入北京,继续从事哲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他曾三进清华大学宣讲哲学,并被北京大学聘为教授。1961年,艾思奇出版了《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一书,该书成为大学中专门的哲学教材,影响了几代学子。
来源:云南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