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COP15】当COP15遇上云南民族风

云南旅游职业学院
内容摘要:
速读文章内容
【聚焦COP15】当COP15遇上云南民族风

10月11日

《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

第十五次会议(COP15)

在中国昆明拉开帷幕

下午2时左右,来自世界各地的参会嘉宾陆续入场。进入会展中心后,首先迎接他们的是随着音乐律动的喷泉水景,以及身着盛装舞蹈的少数民族同胞。

据了解,这些舞者主要来自云南民族大学,约100名,他们经过严格的筛选和训练,成为了当日下午会展中心的“第一道风景”。

“这是我有生以来参加的最高规格的一次会议,能作为傈僳族的代表,穿着民族服装来为参会人员展示我们傈僳族的风采,这是我的荣幸。”来自楚雄州武定县的鲁旭宏是云南民族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名研究生,在她看来,参加这次会议,是一次提升其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一次好机会,既能跟国内外专家学者学习,还能展示云南省民族文化,非常有意义。

一起来看

↓ ↓ ↓

艺考艺考艺考艺考

COP15开幕式上,云南民族特色演出彝族“海菜腔”

拉祜族民歌《快乐拉祜》为开幕式暖场

表现在良好生态环境中

云南人民快乐幸福生活的场景

此外,在COP15第一阶段会议上

身穿民族盛装的哈尼族姑娘施晓悦

作为云南青年代表登上了大会发言席

与全球的参会嘉宾分享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

如何成为人与自然共生共享的典范

和全球36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的故事

艺考

云南各民族在长期与自然相依存的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掘利用各类有用的物种资源,不断进行引种、驯化和培育,并根据其特性,在有限的土地上进行多物种组合、多层种植复合经营体系,它保存了大量农业生物多样性资源,还大大提高了系统单位面积的生产力水平,它不但是对所居生态环境的一种适应形式,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它包涵了丰富的有关农业生物多样性利用和管理的传统知识和实践经验,反映了山水田湖草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朴素生态观,并代代相传保留至今。红河哈尼稻作梯田系统就是其中的代表。

“我们哈尼族的祖先与自然和谐共生。创造了世界文化遗产红河哈尼梯田。”施晓悦在发言中讲述道:1300年前,崇拜大自然的哈尼祖先细心保护着茂密的森林,围绕森林涵养出的丰富水源,哈尼人在森林之下搭屋建寨,又在村寨周边依山随势,挖田引水,开垦出了宛如天梯的层层哈尼梯田。他们修渠灌田,田渠以木刻分水制度,保持了梯田的用水公平和谐,而沿梯田而下的水,在河流中又形成了水蒸气进入大气变成降雨。

艺考

“人的活动不仅没有破坏自然的循环,反而帮助它变得更加良性,形成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这样一个人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农耕文明奇迹。”施晓悦说,冬去春来,在千百年的轮回中,哈尼人祖祖辈辈稻作为生,生生不息,在这片土地上与自然融为一体,保护和促进了多样的生命世界,让哀牢山区拥有2000多种植物和460种野生动物,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的展示地区。

艺考

伴随着她的发言,红河哈尼梯田美景出现在了背景视频上:山上是茂密的森林,山下是一览无余的梯田。无论是霞光映照下的梯田,还是迷雾半掩下的仙境,如诗如画的梯田风光都让人着迷……“今天的哈尼人充分分享着生态的红利,在葱郁的森林下,在美丽的村寨中,哈尼人依然住着蘑菇房,耕种着梯田,呵护着水系,依托生态农业的重要模式和体验式的旅游业态,生动地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理念,过上了幸福生活,千年哈尼梯田依然生机勃发,大自然的生态馈赠体现得更加充分。”

会后,记者采访了施晓悦。一身红衣缀满银饰,说起话来青春洋溢,这个20岁的哈尼族姑娘是当天大会上行走的云南风,会后不少来自国内外的代表都来与她合影,“他们对我竖起了大拇指,我觉得这也是对我会上发言的一种肯定。”

艺考

施晓悦是云南艺术学院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目前在读大三。刚登上发言席时,她十分紧张,但很快就被兴奋所替代:年幼时初见哈尼梯田为它的美惊叹、这次为准备发言对哈尼梯田的认识增加了更深的理解,都让她迫不及待地想把哈尼梯田的故事告诉给大家。

作为新时代的哈尼青年,未来她将主动传承哈尼族敬畏自然、爱护自然的传统,并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让更多青年加入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队伍中来。

艺考

施晓悦讲述的故事,不仅发生在红河哈尼梯田,更在云岭大地不断上演。

人与自然相依相存,各族群众携手同心。作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践行者,云南厚植“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通过保护、传承与发展,让全省各族群众共享生态红利,在生态滋养中演绎更多精彩。

在COP15会场

茶成为最受中外嘉宾欢迎的饮品之一

而世居云南的傣族、布朗族正是“种茶高手”

在云南景迈山完好保存着一片

已有千年历史的万亩古茶林

正是傣族、布朗族民众的杰作

艺考

傣族、布朗族民众利用自然生态系统,直接在森林中育茶种茶,使茶林呈现出“乔木层一灌木层一草本层”的立体群落结构。他们在长期对古茶林的管理中形成了系统的地方性生态知识,如依靠自然落叶为茶树提供大部分营养,基于生物多样性防治病虫害等,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

云南是中国民族最多的省份,世居于此的26个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经验,形成了宝贵的民族生态智慧。云南农业大学校长、教授盛军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云南的古茶林等生态景观的保留,得益于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态信仰,即对大自然的敬畏和信仰。

来源:云南发布、云岭先锋全媒体、中新网

20211012 第656期

首页

相关内容

最新发布

专题合集

艺考培训-云南专科院校-云南旅游职业学院-微高校-院校号-云南旅游职业学院-【聚焦COP15】当COP15遇上云南民族风